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示和生动的实例,拨开了笼罩在机器学习上方复杂的数学“乌云”,让读者以较低的代价和门槛入门机器学习。本书共分为11章,介绍了在Python环境下学习scikit-learn机器学习框架的相关知识,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机器学习概述、Python机器学习软件包、机器学习理论基础、k-近邻算法、线性回归算法、逻辑回归算法、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算法、PCA算法和k-均值算法等。本书适合有一定编程基础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合想从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及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程序员和爱好者阅读。另外,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可以将本书作为教材使用。 黄永昌 编著 黄永昌,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自动化系。毕业后一直在夏新电子从事手机系统软件的研发,直至2009年转向Android系统软件开发。熟悉C、Python、Java和等多种开发语言。对数据处理及分析有浓厚的兴趣,于2014年开始学习和研究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领域的相关知识。2015年加入ABB集团,从事智能家居系统的开发,通过分析服务器及客户端日志数据,为智能家居系统开发智能决策模型。 前言 机器学习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方向,然而普通的程序员想要转行机器学习却困难重重。回想起来,笔者在刚开始学习机器学习时,一上来就被一大堆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所折磨,这样的日子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笔者也觉得机器学习是个门槛非常高的学科。但实际上,在机器学习的从业人员里,究竟有多少人需要从头去实现一个算法?又有多少人有机会去发明一个新算法?从一开始就被细节和难点缠住,这严重打击了想进入机器学习领域新人的热情和信心。 本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希望尽量通过通俗的语言去描述算法的工作原理,并使用scikit-learn工具包演示算法的使用,以及算法所能解决的问题,给那些非科班出身而想半路“杀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程序员,以及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人提供一本入门的书籍。 等图书评价二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技术文档那种生硬和枯燥,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地为你拆解复杂的概念。作者在讲解基础理论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抛出公式,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来打通读者的直觉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算法时所采用的“问题导向”的思路,不是为了展示算法有多么高深,而是紧密围绕“我们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来展开,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目标感和实用性。翻阅到关于模型评估的部分时,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一步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在机械地记忆步骤。这种教学的艺术,相比那些堆砌代码和公式的书籍,实在是高明太多了。
评分图书评价五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社区支持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技术学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不仅仅是书后提供的案例代码可以直接下载,而且代码库的维护似乎也很及时,结构清晰,完全可以直接用于搭建项目原型。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非常重视读者的反馈,我在查阅某个晦涩难懂的概念时,发现书中的某个图示版本似乎与最新的在线文档略有出入,但很快我在随书附带的链接中找到了更新和解释。这种持续迭代和维护的态度,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大大延长,它不像是一本写完就束之高阁的静态文本,而更像是一个活的、不断进化的学习平台。对于我们这种需要跟上技术发展步伐的人来说,一本有活力、有人在维护的参考书,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图书评价三 我必须承认,我对其中关于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的章节印象最为深刻,那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实战手册。很多其他书籍在讲到这一块时往往一笔带过,草草了事,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剖析了各种常见脏数据的清洗策略,以及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模型可以有效利用的有效特征。书中提供的那些Python代码片段,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步操作背后的逻辑,代码注释也做得很到位,没有那种让人看完一头雾水的情况。尤其是一些针对特定类型数据的处理技巧,比如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提取,或者是处理高维稀疏数据的方法,都非常具有操作性。对于一个经常需要在真实项目中面对“垃圾数据”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这一部分内容,简直是物超所值,让我感觉我的工具箱里多了一套趁手的兵器。
评分图书评价一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不错,纸张的质感摸起来挺舒服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书本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也比较符合技术书籍的调性,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内容,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结构梳理上的用心。特别是字体和行距的处理,阅读起来应该会比较轻松,不会有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头晕的感觉。我个人对书籍的物理感受比较看重,一本好的工具书,首先要让人愿意拿起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至少在我把它放在书架上之前,我已经反复摩挲了好几次封面和侧边,这种初见的好感度非常高。当然,内容才是核心,但好的载体绝对能为学习过程加分不少,希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也能像它的外在一样令人愉悦和充实。
评分图书评价四 从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既没有陷入理论的泥潭无法自拔,也没有为了追求“快速上手”而牺牲掉对核心机制的解释。我发现作者在讨论某些进阶主题,比如集成学习的深入机制或是神经网络的优化器选择时,能够非常巧妙地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它没有满足于仅仅告诉你“怎么做”(How),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Why),并且还适当地提及了“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这样做”(When not to)。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对于希望从“代码执行者”蜕变为“问题解决者”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算法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API调用的层面,而是真正掌握了它们内在的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