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成功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较高认可。2017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在2016年版蓝皮书基础上,组织全体委员、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四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过去—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总结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两年来的成功做法和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下—步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为国家和各地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此外,本书附录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旨在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 综合篇 ―――――――――
第—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 3
第—节 发展现状 3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9
第三节 发展趋势 22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26
第—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6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30
第三节 政策建议 33
第三章 中国制造强国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36
第—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核心 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38
第三节 提升供给质量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42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与产业政策调整 44
―――――――――领域篇―――――――――
第四章 新—代信息技术产业 51
第—节 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51
第二节 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热点和重点 52
第三节 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62
第四节 促进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65
第五章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69
第—节 高档数控机床 69
第二节 机器人 75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装备 86
第—节 发展形势 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 91
第三节 行业展望 96
第四节 发展建议 98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2
第—节 发展形势 102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05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06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08
第八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111
第—节 发展形势 11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13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15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18
第九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21
第—节 节能汽车 121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 127
第三节 智能网联汽车 139
第十章 电力装备 147
第—节 发展现状 147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51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5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57
第十—章 农业装备 160
第—节 发展形势 160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62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6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66
第十二章 新材料 169
第—节 发展形势 169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76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79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83
第十三章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186
第—节 发展现状 1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96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97
第四节 发展建议 200
―――――――――专题篇―――――――――
第十四章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205
第—节 目标要求 205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09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14
第四节 下—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16
第十五章 工业强基 219
第—节 工业强基工作体系化推进 219
第二节 各地积极推进工业强基工程 223
第三节 工业强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225
第四节 下—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32
第十六章 绿色制造 234
第—节 目标要求 234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38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45
第四节 下—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47
第十七章 智能制造 249
第—节 目标要求 250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51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64
第四节 下—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 266
第十八章 服务型制造 270
第—节 目标要求 270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76
第三节 面临的问题 278
第四节 下—步发展思路 279
第十九章 质量品牌提升 282
第—节 目标要求 282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83
第三节 面临形势 288
第四节 下—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92
第二十章 制造业人才 295
第—节 当前加大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 296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 297
第三节 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问题 299
第四节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国内外经验与实践 302
第五节 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举措 304
―――――――――区域篇―――――――――
第二十—章 东部地区 311
第—节 发展概况 311
第二节 主要举措 326
第三节 存在问题 33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339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区 342
第—节 发展现状 342
第二节 主要举措和成效 353
第三节 存在问题 359
第四节 发展建议 365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区 368
第—节 发展概况 368
第二节 主要举措 375
第三节 存在问题 403
第四节 发展建议 408
第二十四章 东北地区 412
第—节 发展概况 412
第二节 主要举措 416
第三节 存在问题 426
第四节 发展建议 429
附录A 美国 432
第—节 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432
第二节 美国制造业z新趋势 434
附录B 日本 447
第—节 发展概况 447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56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58
第四节 经验教训 459
附录C 德国 461
第—节 发展概况 461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64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67
第四节 经验启示 470
附录D 法国 473
附录E 英国 477
附录F 意大利 483
附录G 韩国 485
第—节 制造业创新战略 485
第二节 部分重点产业现状 486
第三节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 494
附录H 俄罗斯 496
附录I 印度 504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介 512
后记 513
丛书名 :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
作 译 者: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
出版时间:2018-02 千 字 数:423
版 次:01-01 页 数:302
开 本:16开
装 帧:
I S B N :9787121330957
换 版: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金融 >> 区域经济、行业经济
纸质书定价:¥98.0
本书(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围绕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深入研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的需求。基于这些需求,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及战略支撑与保障措施。本书在2015年版的基础上,结合两年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了400余处修订。“技术路线图”的发布,可以为广大企业和科研、教育等专业机构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供参考;也可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手段,支持从事研发、生产和使用“技术路线图”中所列产品和技术的企业,从而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源向国家的战略重点有效聚集;“技术路线图”也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001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 /002
通信设备 /009
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 /019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027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036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
制造装备 /037
机器人 /050
三、航空航天装备 /062
飞机 /063
航空发动机 /075
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 /084
航天装备 /094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9
需求 /110
目标 /110
发展重点 /111
应用示范工程 /119
战略支撑与保障 /120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技术路线图 /120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128
需求 /129
目标 /129
发展重点 /130
应用示范工程 /136
战略支撑与保障 /137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路线图 /137
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141
节能汽车 /142
新能源汽车 /156
智能网联汽车 /169
七、电力装备 /182
发电装备 /183
输变电装备 /198
八、农业装备 /220
需求 /221
目标 /221
发展重点 /222
应用示范工程 /227
战略支撑与保障 /228
农业装备技术路线图 /228
..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本钱的。打开书页,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堪称上乘,尤其是那些图表和示意图部分,细节之处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复杂的工艺流程图,也能看得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反复研读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它们的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拼凑感,仿佛是出自一位对内容布局有着极高要求的专业人士之手。阅读过程中,我的手指不自觉地在页边摩挲,感受着纸张的纤维,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对其中的内容抱持着极高的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案头工具书。从设计美学上讲,它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密集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疲劳,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精准和务实的叙事方式,它极少使用那些空泛的、为了拔高主题而堆砌的华丽辞藻,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用大量具体的数据和逻辑严谨的论述来支撑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前沿技术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的美感”——他们似乎深知,在硬核技术领域,清晰比修辞更为重要。每一次引用标准、每一次对技术路径的划分,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性。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是坐在一个由领域内顶尖专家组成的会议室里,听他们对未来产业格局进行冷静而深刻的剖析。这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虽然稍高,但一旦跟上节奏,就能感受到知识密度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它不是那种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张需要反复推敲的工程蓝图,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重量,迫使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套高度凝练、面向未来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普及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面向决策层和技术领导者的行动指南。它的价值不在于教会你如何具体操作某一个芯片的制造工艺,而在于告诉你,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哪些方向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哪些技术瓶颈必须被攻克、以及整个产业集群的演进轨迹是什么。这种高屋建瓴的视野,对于企业制定中长期研发预算和人才储备计划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价值。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清晰地描绘了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指明了追赶和超越的具体路径。这本书无疑是当前理解中国制造业发展脉络的一部重要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在实际的案例引用和数据支撑上做得非常扎实。很多章节后面附带的图表和历史数据对比,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核对。这表明编撰团队在资料收集和交叉验证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保证了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产业链协同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参与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主体之间在新技术导入和迭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点以及最优的合作模型。这种对“人”和“组织”在技术变革中角色的关注,使得这本书摆脱了纯粹的硬件堆砌,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管理和战略学意义。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检验自身项目规划的“试金石”,帮助我们校准方向,避免在跟进新技术热点时迷失了战略定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结构化能力。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点及面”的逻辑链条进行构建。首先,它会给出一个宏观的产业愿景和战略布局,像一张广阔的地图。接着,它会迅速向下深入,聚焦到具体的关键技术领域,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现状、瓶颈和发展目标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层层递进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帮助我这种跨界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整个体系的认知框架。最让我称赞的是,它在介绍完技术目标后,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政策导向和市场反馈的分析,使得纯粹的技术路线图不至于显得孤立和脱离实际,而是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操作指导意义。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技术节点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