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分布式服務架構 2本

包郵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分布式服務架構 2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微服務
  • 分布式係統
  • 服務架構
  • 可伸縮性
  • 中間件
  • 框架
  • 雲原生
  • Java
  • 設計模式
  • 高並發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曠氏文豪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
ISBN:9787121335723
商品編碼:2583758303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7-20
頁數:1

具體描述

YL13497  9787121335723 9787121315787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以高可用服務架構為主題,側重於講解高可用架構設計的核心要點:可伸縮和可擴展,從應用層、數據庫、緩存、消息隊列、大數據查詢係統、分布式定時任務調度係統、微服務等層麵詳細講解如何設計可伸縮、可擴展的框架,並給齣在各個領域解決特定問題的方法論和實踐總結。隨著《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的齣版,我們還開源瞭4個行之有效的互聯網可伸縮框架,包括數據庫分庫分錶dbsplit、緩存分片redic、專業的發號器vesta和消息隊列處理機框架kclient,每個框架都開箱即用,也可以作為學習互聯網平颱化框架搭建的素材,更可以作為開發開源項目的示例。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的上冊《分布式服務架構:原理、設計與實戰》詳細介紹瞭如何解決綫上高並發服務的一緻性、高性能、高可用、敏捷等痛點,《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與上冊結閤後可覆蓋保證綫上高並發服務的各個主題:一緻性、高性能、高可用、可伸縮、可擴展、敏捷性等,每個主題都是一個方法論。充分理解這些主題,可保障綫上服務健壯運行,對實現服務穩定性的n個9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無論是對於互聯網的或者傳統的軟件工程師、測試工程師、架構師,還是對於深耕於IT的其他管理人員,《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都有很強的藉鑒性和參考價值,是值得每個技術人員閱讀的架構級技術書。




1章 如何設計一款永不重復的高性能分布式發號器 1

1.1 可選方案及技術選型 2

1.1.1 為什麼不用UUID 2

1.1.2 基於數據庫的實現方案 2

1.1.3 Snowflake開源項目 3

1.1.4 小結 4

1.2 分布式係統對發號器的基本需求 4

1.3 架構設計與核心要點 6

1.3.1 發布模式 6

1.3.2 ID類型 7

1.3.3 數據結構 7

1.3.4 並發 9

1.3.5 機器ID的分配 9

1.3.6 時間同步 10

1.3.7 設計驗證 11

1.4 如何根據設計實現多場景的發號器 11

1.4.1 項目結構 12

1.4.2 服務接口的定義 14

1.4.3 服務接口的實現 15

1.4.4 ID元數據與長整型ID的互相轉換 22

1.4.5 時間操作 25

1.4.6 機器ID的生成 27

1.4.7 小結 32

1.5 如何保證性能需求 32

1.5.1 嵌入發布模式的壓測結果 33

1.5.2 中心服務器發布模式的壓測結果 33

1.5.3 REST發布模式(Netty實現)的壓測結果 33

1.5.4 REST發布模式(Spring Boot + Tomcat實現)的壓測結果 34

1.5.5 性能測試總結 34

1.6 如何讓用戶快速使用 35

1.6.1 REST發布模式的使用指南 35

1.6.2 服務化模式的使用指南 38

1.6.3 嵌入發布模式的使用指南 41

1.7 為用戶提供API文檔 43

1.7.1 RESTful API文檔 44

1.7.2 Java API文檔 45

2章 可靈活擴展的消息隊列框架的設計與實現 49

2.1 背景介紹 50

2.2 項目目標 50

2.2.1 簡單易用 50

2.2.2 高性能 51

2.2.3 高穩定性 51

2.3 架構難點 51

2.3.1 綫程模型 51

2.3.2 異常處理 53

2.3.3 優雅關機 53

2.4 設計與實現 54

2.4.1 項目結構 54

2.4.2 項目包的規劃 55

2.4.3 生産者的設計與實現 57

2.4.4 消費者的設計與實現 58

2.4.5 啓動模塊的設計與實現 67

2.4.6 消息處理器的體係結構 76

2.4.7 反射機製 79

2.4.8 模闆項目的設計 80

2.5 使用指南 82

2.5.1 安裝步驟 82

2.5.2 Java API 83

2.5.3 與Spring環境集成 84

2.5.4 對服務源碼進行注解 85

2.6 API簡介 87

2.6.1 Producer API 87

2.6.2 Consumer API 88

2.6.3 消息處理器 88

2.6.4 消息處理器定義的注解 90

2.7 消息處理機模闆項目 91

2.7.1 快速開發嚮導 91

2.7.2 後颱監控和管理 92

3章 輕量級的數據庫分庫分錶架構與框架 93

3.1 什麼是分庫分錶 94

3.1.1 使用數據庫的三個階段 94

3.1.2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分庫分錶 95

3.1.3 分庫分錶的典型實例 96

3.2 三種分而治之的解決方案 97

3.2.1 客戶端分片 97

3.2.2 代理分片 100

3.2.3 支持事務的分布式數據庫 101

3.3 分庫分錶的架構設計 102

3.3.1 整體的切分方式 102

3.3.2 水平切分方式的路由過程和分片維度 106

3.3.3 分片後的事務處理機製 107


分布式服務架構:原理、設計與實戰

《分布式服務架構:原理、設計與實戰》全麵介紹瞭分布式服務架構的原理與設計,並結閤作者在實施微服務架構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總結瞭保障綫上服務健康、可靠的至佳方案,是一本架構級、實戰型的重量級著作。

  《分布式服務架構:原理、設計與實戰》以分布式服務架構的設計與實現為主綫,由淺入深地介紹瞭分布式服務架構的方方麵麵,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上,首先介紹瞭服務架構的背景,以及從服務化架構到微服務架構的演化;然後提齣瞭保證分布式服務係統架構一緻性的方案和模式,並介紹瞭互聯網架構評審的方法論;zui後給齣瞭一個簡要的非功能質量的技術評審提綱。實踐上,首先提供瞭一個互聯網項目的性能和容量評估的真實案例,介紹瞭壓測的方案設計和至佳實踐,這些技術能夠全麵保證大規模、高並發項目的一緻性、可用性和高並發性;然後講解瞭大規模服務的日誌係統的原理、設計與實踐,包括ELK等框架的特點和使用方式等,並介紹瞭當前流行的APM係統的設計與實現,主要包括調用鏈和業務鏈的跟蹤與恢復,涵蓋瞭綫上應急和技術攻關的流程及重點,也結閤服務化係統綫上應急過程進行分析並總結瞭其中需要用到的Java虛擬機、Linux和定製化腳本等命令,這些命令都是每個開發人員都會用到的解決綫上問題的利器;zui後,闡述瞭係統服務的容器化過程,並詳細介紹瞭敏捷開發流程和實現自動化的常用工具等,讓讀者既能學到架構設計的基礎理論,也能結閤書中的原理、設計與方法論來解決大規模、高並發互聯網項目中的現實問題。

  無論是對於軟件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運維工程師、軟件架構師、技術經理、技術總監,還是對於iT人士來說,《分布式服務架構:原理、設計與實戰》都有很強的藉鑒性和參考價值。


第1章 分布式微服務架構設計原理 1

1.1 從傳統單體架構到服務化架構 2

1.1.1 JEE架構 2

1.1.2 SSH架構 5

1.1.3 服務化架構 8

1.2 從服務化到微服務 11

1.2.1 微服務架構的産生 12

1.2.2 微服務架構與傳統單體架構的對比 13

1.2.3 微服務架構與SOA服務化的對比 15

1.3 微服務架構的核心要點和實現原理 16

1.3.1 微服務架構中職能團隊的劃分 16

1.3.2 微服務的去中心化治理 18

1.3.3 微服務的交互模式 18

1.3.4 微服務的分解和組閤模式 22

1.3.5 微服務的容錯模式 35

1.3.6 微服務的粒度 41

1.4 Java平颱微服務架構的項目組織形式 42

1.4.1 微服務項目的依賴關係 42

1.4.2 微服務項目的層級結構 43

1.4.3 微服務項目的持續發布 45

1.5 服務化管理和治理框架的技術選型 45

1.5.1 RPC 46

1.5.2 服務化 47

1.5.3 微服務 49

1.6 本章小結 52

第2章 徹底解決分布式係統一緻性的問題 54

2.1 什麼是一緻性 55

2.2 一緻性問題 56

2.3 解決一緻性問題的模式和思路 57

2.3.1 酸堿平衡理論 58

2.3.2 分布式一緻性協議 61

2.3.3 保證最終一緻性的模式 67

2.4 超時處理模式 75

2.4.1 微服務的交互模式 76

2.4.2 同步與異步的抉擇 77

2.4.3 交互模式下超時問題的解決方案 78

2.4.4 超時補償的原則 85

2.5 遷移開關的設計 87

2.6 本章小結 88

第3章 服務化係統容量評估和性能保障 89

3.1 架構設計與非功能質量 90

3.2 全麵的非功能質量需求 91

3.2.1 非功能質量需求的概述 91

3.2.2 非功能質量需求的具體指標 92

3.3 典型的技術評審提綱 97

3.3.1 現狀 97

3.3.2 需求 98

3.3.3 方案描述 98

3.3.4 方案對比 99

3.3.5 風險評估 100

3.3.6 工作量評估 100

3.4 性能和容量評估經典案例 100

3.4.1 背景 100

3.4.2 目標數據量級 101

3.4.3 量級評估標準 101

3.4.4 方案 102

3.4.5 小結 107

3.5 性能評估參考標準 108

3.5.1 常用的應用層性能指標參考標準 108

3.5.2 常用的係統層性能指標參考標準 109

3.6 性能測試方案的設計和最佳實踐 112

3.6.1 明確壓測目標 112

3.6.2 壓測場景設計和壓測方案製定 114

3.6.3 準備壓測環境 121

3.6.4 壓測的執行 122

3.6.5 問題修復和係統優化 123

3.7 有用的壓測工具 123

3.7.1 ab 123

3.7.2 jmeter 125

3.7.3 mysqlslap 125

3.7.4 sysbench 129

3.7.5 dd 134

3.7.6 LoadRunner 135

3.7.7 hprof 136

3.8 本章小結 138

第4章 大數據日誌係統的構建 140

4.1 開源日誌框架的原理分析與應用實踐 142

4.1.1 JDK Logger 142

4.1.2 Apache Commons Logging 143

4.1.3 Apache Log4j 147

4.1.4 Slf4j 156

4.1.5 Logback 160

4.1.6 Apache Log4j 2 164

4.2 日誌係統的優化和最佳實踐 168

4.2.1 開發人員的日誌意識 168

4.2.2 日誌級彆的設置 168

4.2.3 日誌的數量和大小 169

4.2.4 切割方式 170

4.2.5 日誌格式的配置 170

4.2.6 一行日誌導緻的綫上事故 177

4.3 大數據日誌係統的原理與設計 178

4.3.1 通用架構和設計 179

4.3.2 日誌采集器 180

4.3.3 日誌緩衝隊列 186

4.3.4 日誌解析器 187

4.3.5 日誌存儲和搜索 187

4.3.6 日誌展示係統 188

4.3.7 監控和報警 188

4.3.8 日誌係統的容量和性能評估 188

4.4 ELK係統的構建與使用 190

4.4.1 Elasticsearch 191

4.4.2 Logstash 193

4.4.3 Kibana 196

4.5 本章小結 198

第5章 基於調用鏈的服務治理係統的設計與實現 199

5.1 APM係統簡介 200

5.1.1 優秀的開源APM係統 200

5.1.2 國內商業APM産品的介紹 202

5.2 調用鏈跟蹤的原理 203

5.2.1 分布式係統的遠程調用過程 204

5.2.2 TraceID 207

5.2.3 SpanID 208

5.2.4 業務鏈 210

5.3 調用鏈跟蹤係統的設計與實現 211

5.3.1 整體架構 211

5.3.2 TraceID和SpanID在服務間的傳遞 213

5.3.3 采集器的設計與實現 217

5.3.4 處理器的設計與實現 222

5.3.5 調用鏈係統的展示 225

5.4 本章小結 226

第6章 Java服務的綫上應急和技術攻關 227

6.1 海恩法則和墨菲定律 227

6.2 綫上應急的目標、原則和方法 229

6.2.1 應急目標 229

6.2.2 應急原則 229

6.2.3 綫上應急的方法和流程 230

6.3 技術攻關的方法論 233

6.4 環境搭建和示例服務啓動 236

6.5 高效的服務化治理腳本 240

6.5.1 show-busiest-java-threads 240

6.5.2 find-in-jar 243

6.5.3 grep-in-jar 244

6.5.4 jar-conflict-detect 245

6.5.5 http-spy 247

6.5.6 show-mysql-qps 248

6.5.7 小結 249

6.6 JVM提供的監控命令 249

6.6.1 jad 249

6.6.2 btrace 250

6.6.3 jmap 252

6.6.4 jstat 255

6.6.5 jstack 256

6.6.6 jinfo 258

6.6.7 其他命令 258

6.6.8 小結 259

6.7 重要的Linux基礎命令 260

6.7.1 必不可少的基礎命令和工具 260

6.7.2 查看活動進程的命令 268

6.7.3 窺探內存的命令 270

6.7.4 針對CPU使用情況的監控命令 272

6.7.5 監控磁盤I/O的命令 273

6.7.6 查看網絡信息和網絡監控命令 275

6.7.7 Linux係統的高級工具 287

6.7.8 /proc文件係統 288

6.7.9 摘要命令 288

6.7.10 小結 290

6.8 現實中的應急和攻關案例 291

6.8.1 一次OOM事故的分析和定位 291

6.8.2 一次CPU 100%的綫上事故排查 301

6.9 本章小結 304

第7章 服務的容器化過程 306

7.1 容器vs虛擬機 306

7.1.1 什麼是虛擬機 306

7.1.2 什麼是容器 306

7.1.3 容器和虛擬機的區彆 307

7.1.4 容器主要解決的問題 307

7.1.5 Docker的優勢 310

7.2 Docker實戰 311

7.2.1 Docker的架構 311

7.2.2 Docker的安裝 315

7.2.3 Docker初體驗 319

7.2.4 Docker後颱服務的管理 322

7.2.5 Docker的客戶端命令 328

7.2.6 Docker Compose編排工具的使用 372

7.3 容器化項目 379

7.3.1 傳統的應用部署 380

7.3.2 將應用程序部署在虛擬機上 380

7.3.3 容器化部署應用 381

7.3.4 Docker實現的應用容器化示例 382

7.4 本章小結 384

第8章 敏捷開發2.0的自動化工具 385

8.1 什麼是敏捷開發2.0 385

8.1.1 常用的4種開發模式 385

8.1.2 什麼是DevOps 390

8.1.3 敏捷開發2.0解決的問題 392

8.2 敏捷開發的自動化流程 393

8.2.1 持續集成 393

8.2.2 持續交付和持續部署 397

8.3 敏捷開發的常用自動化工具 400

8.3.1 分布式版本控製工具Git 400

8.3.2 持續集成和持續交付工具Jenkins 410

8.3.3 基礎平颱管理工具SaltStack 418

8.3.4 Docker容器化工具 421

8.4 本章小結 422



架構的深度進化:從可伸縮到分布式,構建麵嚮未來的服務體係 在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對軟件架構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孤立的單體應用,而是需要能夠靈活應對海量用戶、復雜業務邏輯和快速迭代需求的復雜係統。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服務架構設計的核心理念與實踐,旨在為讀者構建強大、高效、可維護的分布式服務體係提供全麵的指導。 第一捲: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 在構建現代服務體係的基石,我們首先要理解“可伸縮性”的本質。它並非簡單的“堆疊硬件”,而是一種深度的係統設計哲學,關乎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業務的增長和用戶訪問的激增。本捲將帶領您穿越可伸縮服務架構的各個層麵,從宏觀的框架選擇到微觀的中間件應用,層層遞進,剝離復雜性,直達核心。 理解可伸縮性的核心驅動力 我們首先探討可伸縮性的根本原因——業務增長和用戶需求。從早期簡單的負載均衡,到如今更精細化的彈性伸縮,瞭解不同場景下的伸縮需求是設計的起點。您將深入理解水平伸縮和垂直伸縮的優劣勢,以及何時選擇何種策略。我們將分析不同行業的典型伸縮場景,例如電商平颱的“雙十一”促銷,社交媒體的突發熱點事件,以及遊戲服務的全球化部署,這些真實的案例將幫助您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閤。 現代服務架構的關鍵框架 構建可伸縮服務離不開強大的框架支撐。本捲將重點介紹當前主流的微服務框架,並深入分析它們的架構設計理念、核心組件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構建鬆耦閤、易部署、易擴展的服務單元。我們將詳細解讀Spring Cloud、Dubbo、gRPC等流行框架的特性,比較它們的適用場景和技術棧差異。對於每個框架,我們不僅會介紹其基本用法,更會深入其內部機製,例如服務注冊與發現、負載均衡策略、熔斷降級、配置管理等,幫助您理解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實現服務間的通信和治理。 中間件:連接與賦能服務 在微服務架構中,中間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是連接各個服務、提供通用能力的“粘閤劑”和“賦能者”。本捲將逐一深入探討各類核心中間件,揭示它們在可伸縮服務架構中的關鍵作用: 服務注冊與發現(Service Registry & Discovery): 瞭解ZooKeeper、Eureka、Consul等工具如何實現服務實例的動態注冊和查找,確保服務間能夠找到彼此,即使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我們將分析它們的CAP理論權衡,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選擇考量。 負載均衡(Load Balancing): 從傳統的輪詢、加權輪詢,到更智能的基於響應時間、連接數的負載均衡算法,以及Nginx、HAProxy等代理服務器的應用,我們將探討如何有效地將流量分發到不同的服務實例,避免單點過載。 API網關(API Gateway): 作為服務對外暴露的統一入口,API網關在可伸縮服務架構中不可或缺。我們將解析API Gateway的功能,包括請求路由、認證授權、限流熔斷、日誌記錄、協議轉換等,並介紹Spring Cloud Gateway、Kong等主流網關的實現原理和配置技巧。 消息隊列(Message Queues): RabbitMQ、Kafka、ActiveMQ等消息隊列在實現異步通信、解耦服務、削峰填榖方麵發揮著核心作用。本捲將深入講解消息隊列的設計模式(如點對點、發布/訂閱),不同消息隊列的特點,以及它們在構建高可用、可伸縮消息係統中的實踐。 分布式配置中心(Distributed Configuration Center): Apollo、Nacos等配置中心允許在運行時動態地修改服務配置,而無需重啓服務,這對於實現服務的快速迭代和彈性伸縮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配置變更的傳播機製、版本管理和迴滾策略。 分布式事務(Distributed Transactions): 在分布式環境下,如何保證跨多個服務的事務一緻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捲將介紹Seata、TCC等主流的分布式事務解決方案,分析它們的原理、適用場景以及如何處理事務補償。 服務監控與日誌(Service Monitoring & Logging): Prometheus、Grafana、ELK Stac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等工具是保障服務穩定運行的眼睛和耳朵。我們將講解如何收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服務運行指標和日誌,從而快速定位問題,評估係統健康狀況。 可伸縮服務的架構模式與最佳實踐 除瞭技術選型,架構模式的選擇同樣決定瞭係統的可伸縮性。本捲將介紹一些關鍵的架構模式,例如: CQRS(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 將讀寫操作分離,分彆優化,以適應不同的訪問需求。 事件驅動架構(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通過事件的發布和訂閱來驅動服務的交互,實現高度解耦和響應式。 數據分片與復製(Data Sharding & Replication): 如何設計閤理的數據存儲策略,將數據分散到多個數據庫實例,並進行數據備份以保證可用性。 容器化與編排(Containerization & Orchestration): Docker和Kubernetes如何極大地簡化瞭服務的部署、管理和伸縮,成為現代可伸縮服務架構的標配。 進階主題與未來展望 最後,本捲還將觸及一些進階主題,如服務網格(Service Mesh)的齣現及其對微服務治理的革新,以及Serverless架構的趨勢。通過對這些技術的介紹,讀者可以對可伸縮服務架構的未來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第二捲:分布式服務架構 如果說第一捲構建瞭可伸縮的“骨架”,那麼第二捲則為這個骨架注入瞭“靈魂”——分布式服務架構。它關注的是如何在多個獨立的計算節點上,協調一緻地提供服務,處理大規模並發請求,並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係統的健壯性。本捲將帶領您深入探索分布式係統的設計原理、挑戰與解決方案,構建真正能夠應對海量數據和復雜業務的強大係統。 理解分布式係統的本質與挑戰 分布式係統顧名思義,是將一個大的計算任務分解到多個節點上並行執行。這種設計帶來瞭巨大的性能優勢,但也引入瞭諸多新的挑戰: 一緻性(Consistency): 在分布式環境中,如何保證多個節點上的數據狀態是一緻的?我們將探討CAP理論,以及各種一緻性模型(強一緻性、最終一緻性)的權衡。 可用性(Availability): 如何確保係統即使在部分節點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提供服務?我們將深入瞭解冗餘、故障轉移、副本機製等。 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 當網絡發生分區時,係統應如何錶現?這是CAP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前提。 並發與同步(Concurrency & Synchronization): 如何處理多個進程或綫程同時訪問共享資源的問題?分布式鎖、事務等技術將是重點。 故障處理(Fault Handling): 分布式係統中的節點、網絡都可能發生故障,如何設計優雅的故障處理機製,避免級聯失效? 延遲與性能(Latency & Performance): 網絡通信帶來的延遲如何影響整體性能?如何通過優化通信協議、數據傳輸方式來提升效率? 分布式係統的核心組件與技術 構建分布式服務架構需要掌握一係列核心組件和技術: 分布式存儲(Distributed Storage): 針對海量數據的存儲需求,我們將深入研究分布式文件係統(如HDFS)、分布式數據庫(如Cassandra, HBase, MongoDB)以及雲存儲服務(如AWS S3, Azure Blob Storage)的設計原理和應用。我們將分析它們的擴容機製、數據冗餘策略和讀寫一緻性保證。 分布式協調服務(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Services): ZooKeeper、etcd等分布式協調服務在分布式係統中扮演著“黏閤劑”的角色,它們提供分布式鎖、配置管理、服務注冊發現等關鍵功能。我們將深入分析它們的ZooKeeper Raft/Paxos共識算法,以及它們在保證分布式係統穩定性和一緻性方麵的作用。 分布式計算框架(Distributed Computing Frameworks): Apache Spark、Apache Flink等分布式計算框架能夠處理大規模數據集的批量和流式計算。我們將介紹它們的設計理念、任務調度機製、容錯機製以及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領域的應用。 分布式事務管理(Distributed Transaction Management): 如第一捲所述,分布式事務是分布式係統中的一個核心挑戰。本捲將更深入地探討各種分布式事務的解決方案,包括兩階段提交(2PC)、三階段提交(3PC)、TCC、Saga模式等,分析它們的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 分布式緩存(Distributed Caching): Redis Cluster、Memcached等分布式緩存係統能夠顯著提高係統的讀性能,降低數據庫壓力。我們將探討緩存的一緻性問題、失效策略以及如何設計高效的分布式緩存策略。 數據復製與分片(Data Replication & Sharding): 如何將數據分布到多個節點,並進行副本復製以提高可用性和讀性能,是分布式存儲設計的關鍵。我們將深入分析主從復製、多主復製、分片鍵的選擇、分片策略等。 分布式係統的架構模式與設計原則 除瞭技術組件,閤理的架構模式是構建健壯分布式係統的基石: 分層架構(Layered Architecture): 如何將分布式係統進行邏輯分層,如錶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並實現層與層之間的解耦。 無狀態服務(Stateless Services): 設計無狀態服務是實現水平擴展的關鍵,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外部存儲或緩存來管理會話狀態。 冪等性設計(Idempotency Design): 在分布式係統中,操作可能被重復執行,如何保證操作的冪等性,避免副作用。 容錯設計模式(Fault Tolerance Design Patterns): 超時、重試、熔斷、降級、隔離等設計模式如何在分布式係統中應對各種故障。 一緻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 一種高效的分布式負載均衡算法,能夠最小化在節點增減時數據的遷移量。 分布式ID生成(Distributed ID Generation): 在分布式係統中,如何生成全局唯一的ID,例如Twitter Snowflake算法。 案例分析與最佳實踐 本捲將通過分析實際的分布式係統案例,例如大型電商平颱的訂單係統、社交媒體的Feed流係統、實時數據處理平颱等,來展示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應用上述理論和技術。我們將總結分布式係統設計的最佳實踐,包括如何進行容量規劃、性能調優、安全加固以及持續集成和持續部署(CI/CD)在分布式係統中的應用。 麵嚮未來的分布式架構 最後,我們將展望分布式架構的未來發展方嚮,例如邊緣計算、區塊鏈技術在分布式係統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構建更智能、自適應的分布式係統。 通過對這兩捲內容的深入學習,讀者將能夠全麵掌握現代服務架構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技巧,從可伸縮性的基礎構建,到分布式係統的復雜挑戰應對,最終能夠獨立設計、開發和維護高性能、高可用、可擴展的麵嚮未來的服務體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內容,尤其是關於“包郵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的部分,讓我對如何設計靈活且可擴展的服務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於服務拆分的原則和實踐,給齣瞭非常清晰的指導,避免瞭過去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大泥球”式的係統設計。作者在講解中間件時,並非簡單介紹功能,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在架構中的作用和價值。例如,在講到API網關時,它不僅介紹瞭路由、鑒權等基本功能,還詳細分析瞭限流、監控以及協議轉換等高級特性,這讓我對如何利用API網關提升整體服務質量有瞭更全麵的理解。關於服務注冊與發現,書中對ZooKeeper、Etcd等不同方案的優缺點分析,讓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適閤自己業務場景的工具。讀到關於緩存策略設計的那部分,我對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失效緩存有瞭新的認識,這對於提升係統的響應速度和降低數據庫壓力至關重要。書中還提到瞭容錯和降級的相關內容,這對於構建高可用係統非常有幫助。整體而言,第一本書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讓我在理解概念的同時,也能快速將其應用到實際開發中。

評分

總的來說,這套書在“包郵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部分,為我提供瞭一份非常紮實的工程實踐指南。作者在講解服務拆分時,不僅僅是給齣瞭一個理論模型,而是結閤瞭實際案例,分析瞭在拆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剋服它們。書中對各種中間件的講解,都非常貼閤實際應用場景,例如,在介紹消息隊列時,它詳細闡述瞭不同消息傳遞模式(如點對點、發布/訂閱)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業務需求進行選擇。關於API網關的設計,書中提齣的多層防護機製,讓我對如何構建安全可靠的服務入口有瞭更深的認識。讀到關於服務治理和度量的那幾頁,我纔意識到,僅僅構建齣服務是不夠的,如何有效地管理、監控和優化服務同樣重要。書中對服務發現和配置中心的設計思路,為我理解現代微服務架構的運行機製提供瞭重要的綫索。它強調瞭自動化和聲明式配置的重要性,這對於提升開發效率和降低運維復雜度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能夠幫助開發者“落地”的書,讓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實踐能力。

評分

剛拿到這套書,迫不及待翻開瞭第一本,關於“包郵 可伸縮服務架構:框架與中間件”的部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有經驗,能夠將復雜的技術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齣來。書中關於可伸縮性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和代碼示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服務拆分和限界上下文的討論,這部分對於理解如何設計齣易於維護和演進的微服務係統非常有幫助。書中對不同中間件的分析也相當到位,比如消息隊列、API網關、服務注冊與發現等,作者都給齣瞭詳細的選型考量和使用建議。讀到關於負載均衡策略的那幾頁,我豁然開朗,很多之前在實踐中遇到的性能瓶頸問題,似乎都能找到解決方案的影子。作者對於框架的選擇和組閤也提齣瞭很多獨到的見解,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隻是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框架的優缺點及其適用場景。特彆是關於如何構建彈性強的服務,降低單點故障的風險,這部分的講解非常有價值。整體感覺,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理解理論,更能指導我如何在實際項目中落地,構建齣健壯、高效、可伸縮的服務架構。

評分

接下來是另一本,“分布式服務架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更加偏嚮於宏觀的係統設計和治理。它並沒有直接切入技術的細節,而是從更高的層麵,探討瞭分布式係統設計的核心挑戰以及應對策略。我尤其被關於一緻性模型和分布式事務的章節所吸引。作者對CAP理論的解讀非常透徹,並且詳細闡述瞭各種分布式一緻性算法,如Paxos和Raft,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取捨。關於分布式事務,書中對兩階段提交、三階段提交以及最終一緻性等方案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並給齣瞭如何在實踐中選擇和實現閤適方案的指導。此外,書中對服務治理的關注也讓我耳目一新。它討論瞭如何進行服務的監控、熔斷、降級,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灰度發布和迴滾。這些內容對於保障分布式係統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讀到關於分布式ID生成策略的部分,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一些做法存在局限性,書中提齣的幾種方案各有韆鞦,值得深入研究。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更加偏重於“道”的層麵,它引導讀者去思考分布式係統設計的本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術”的層麵。對於想要構建大型、復雜分布式係統的開發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

評分

另一本“分布式服務架構”,其內容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分布式一緻性算法時,不僅僅給齣瞭公式和流程,還結閤瞭大量的圖示和比喻,使得像Paxos這樣復雜的算法也變得相對容易理解。關於分布式事務的處理,書中對各種方案的利弊進行瞭細緻的權衡,並強調瞭在實際應用中根據業務場景選擇最適閤的策略,這比簡單地介紹技術本身更有指導意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分布式架構的演進和最佳實踐的討論,它不像一些書籍那樣隻關注當前的流行技術,而是從曆史的角度分析瞭分布式係統的發展脈絡,並總結瞭從中吸取的經驗教訓。關於如何進行有效的分布式追蹤,以及如何利用分布式日誌係統進行故障排查,這部分的內容對於運維人員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還探討瞭如何構建具有彈性和可恢復性的分布式係統,這涉及到故障注入、混沌工程等概念,讓我對如何主動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有瞭新的思考。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內功心法”,它引導讀者去理解分布式係統的本質,並培養齣解決復雜分布式問題的思維方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送瞭一百個書簽??

評分

發貨快,還是不錯的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書看著不錯,但願能看完。學到東西

評分

送瞭一百個書簽??

評分

書是正版的,看著還可以

評分

書看著不錯,但願能看完。學到東西

評分

送瞭一百個書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