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迦陵說詩 套裝 全7冊
總價:283.00元
作者:葉嘉瑩 著
齣版:中華書局
裝幀:精裝
葉嘉瑩說杜甫詩 定價:38.00元
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 定價:50.00元
葉嘉瑩說詩講稿 定價:38.00元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 定價:44.00元
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擬古詩 定價:42.00元
葉嘉瑩說中晚唐詩 定價:32.00元
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 定價:39.00元
編輯
九十高齡葉嘉瑩先生精心修訂 展現一代纔女的風華、情懷、風骨
內容
本書是詩詞鑒賞大傢葉嘉瑩先生對漢魏六朝時期代錶性詩人及其作品的鑒賞評點,葉先生從具體的個體詩人入手,通過對其代錶作品的講解評析,闡述瞭曆史時代、社會現狀和詩人個體的身份地位、品性纔情對其作品的深刻影響,展示瞭整個漢魏六朝時期文學的整體風貌以及這一時期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啓後的過渡作用。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齣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傢,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傢,加拿大學會院士,曾任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
我敬佩葉先生的學識,尤其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上,也敬佩她崇高的品格。
——紅學傢、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馮其庸
內容
《葉嘉瑩說杜甫詩 》
杜甫在唐朝詩歌的曆史演進中,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他的一韆五百首詩中,有相當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現實的生活,所以也被稱為“詩史”。作者結閤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對詩歌感發生命的理解,深入講解瞭杜甫有代錶性的作品,尤其對《鞦興八首》作瞭詳細的解讀,讀者走進杜甫的詩人心境。
《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
本書是詩詞鑒賞大傢葉嘉瑩先生對漢魏六朝時期代錶性詩人及其作品的鑒賞評點,葉先生從具體的個體詩人入手,通過對其代錶作品的講解評析,闡述瞭曆史時代、社會現狀和詩人個體的身份地位、品性纔情對其作品的深刻影響,展示瞭整個漢魏六朝時期文學的整體風貌以及這一時期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啓後的過渡作用。
《葉嘉瑩說詩講稿 》
中國古典文學專傢葉嘉瑩先生幼年即學習古典詩詞,後又在加拿大講學多年,對中國古典詩詞及中西方文藝理論涉獵頗深。此書即是葉嘉瑩先生融會古今中外文藝理論之精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全新解讀,新穎而不偏頗,深刻而不深奧。葉嘉瑩先生以其互動切的語言,深入淺齣的講解,將中國古典詩歌闡釋的清晰透徹,將文藝理論講解的平易有味。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
這本書是在《古典文學》雜誌上連載的葉嘉瑩講唐詩的係列講座。作者結閤人物的生平和當時的曆史來講,分析深刻,入木三分,會讓讀者在領略詩歌的優雅與雋美的同時,更能體會到作者獨到的用心,展現瞭唐詩的獨特魅力。
《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擬古詩》
《飲酒》二十首和《擬古》九首是陶淵明非常重要的兩組詩,其內涵極為豐富。《飲酒》二十首雖然以酒為題,而其意並不在於酒,其中更包含著陶淵明對仕隱齣處、盛衰榮辱、曆史現實等等人生重大問題的思索,真實地展現瞭陶淵明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掙紮和堅持。《擬古》九首的用意也不在摹擬古人,而是藉擬古之題以自抒懷抱,申述在晉宋之交的衰亂之世中自己的理想與持守,同樣體現瞭陶淵明對曆史與人生的深切考量。葉嘉瑩先生通過對這兩組詩的精微講解,知人論世,廣徵博引,著力剖析陶淵明遭逢世變的心路曆程與人生選擇,把陶淵明詩中幽微深隱之處一一闡明,成功地凸顯瞭陶淵明高潔自守的品格和任真自得的境界。
《葉嘉瑩說中晚唐詩》
葉嘉瑩先生在書中詳列齣中晚唐時期的重要詩人,韋應物、柳宗元、劉禹锡、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品評詩作,細數人生,在宏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展現瞭唐代詩歌的魅力和詩人的曆史地位,讓我們更深切地理解詩人和詩作。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傳說中的一個神話故事《列仙傳》上記載:“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日:‘我欲下,請其佩。’……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去數蔔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韓詩外傳》也有類似的記載:“鄭交甫將南適楚,遵彼漢皋颱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這故事說的是有兩個女神仙齣遊江濱遇到瞭一個叫作鄭交甫的男子,他們相互之問非常鍾情,於是二女就解下身上佩帶的飾物(有的說是玉,有的說是珠),如果根據《韓詩外傳》的記載,她們解下來的足大如雞卵的明珠,鄭交甫就接受瞭這顆明珠,與這兩個女子告彆瞭。當鄭交甫告彆二女,走瞭十幾步之後,忽然發現身上的明珠不見瞭,再迴頭看那二女,這二女也不見瞭。這是神話傳說中男女遇閤的一段故事,現在我們可以確指這首詩錶麵的層意思是在寫一個男女歡愛、由遇閤到離彆的神話故事,而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學裏是很流行的,許多人在講到男女間的遇閤離彆時都用鄭交甫與江妃二女的典故,那麼我們看阮嗣宗是怎麼樣來寫,為什麼來寫這個故事的。
“二妃遊江濱,逍遙順風翔”,這首詩的前麵幾句都是寫男女之遇閤的,而且他把這種遇閤寫得非常美麗,“逍遙順風翔”,因為是神仙,她們沒有人間的拘束,所以是很逍遙的,不像我們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被風一吹,就像在天上飛翔。“交甫懷環佩”,這是詩歌用典可以通融的地方,《韓詩外傳》說二妃解下的是大如雞卵的明珠,這裏阮籍說的是“交甫懷環佩”,本來環佩與明珠是不同的東西,環是玉環,凡是圓圈形的都叫環;如果圓餅形的就是璧,璧中心有圓孔;至於甓問有一個缺口的就叫塊。可見玉佩的各種形狀是不相同的的。‘佩”是動詞,而這個“佩”是專指佩在身上的玉飾,不過現在這兩個字通用瞭,這裏的“環佩”是說身上所佩戴的玉環、玉塊之類的裝飾。可是根據神話上原來的記載,二妃贈給鄭交甫的並不是玉環這類東兩,而是明珠不過無論它是珠還是玉,總之是這女子身上所佩帶著的美好的飾物:接下來我們看什麼叫“懷環佩”呢? “懷”是懷藏的意思,古人穿的衣服都是寬袍大袖,當有什麼東西要收起來時他就或者從斜領子裏塞進去,或是藏在袖子裏。
《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
本書是“迦陵說詩”係列的收官之作,由九十高齡的葉嘉瑩先生自反復修改、審定而成。 阮籍流傳下來的87首詩中,其中有85首題名“詠懷”,這是一個亂世詩人的悲苦寫照。阮籍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建安文學之後正始文學時代的詩人。當時正處於魏晉之交,社會上一群文士從外錶上看放浪、恣縱、曠達、不守禮法,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一份內在的悲哀和痛苦。阮籍的詩寄托深遠,而其誌氣狂放、縱逸,幽微、深隱,蘊藉深厚,在痛苦無人可訴的時候,把零亂、悲苦的內心感情用詩文錶現齣來。葉嘉瑩先生細膩深摯地解讀瞭阮籍膾炙人口的十七首詠懷詩。
作為一名對詩歌學習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作者能否帶來新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見解。這套“迦陵說詩”係列完美地滿足瞭我的期待。特彆是關於阮籍《詠懷詩》的解讀,那真是下瞭大功夫。阮籍的詩歌,意象晦澀,情感復雜,過去我多半是靠意譯來理解,但葉先生的講解,結閤當時的時代背景和阮籍個人的心境,將那些看似跳躍、不連貫的詩句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那種在亂世中既要保持獨立人格,又要壓抑內心痛苦的掙紮,被先生剖析得淋灕盡緻。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的展現,讓我對魏晉風骨有瞭更直觀、更具象的認識。這套書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賞析,更像是對那個時代精神氣象的立體重構。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詩歌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中國古典詩歌充滿好奇,尤其是漢魏六朝、唐詩這些璀璨的篇章,但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葉嘉瑩先生的講解真是把深奧的學問變得深入淺齣,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她的語言功底深厚,講解時娓娓道來,仿佛一位慈祥的老師在身邊細心點撥。對於陶淵明的詩,我一直很喜歡那種超脫塵世的灑脫,但總抓不住其中更深層次的意境。讀完關於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的講解,我纔真正理解瞭那種“采菊東籬下”背後的生命哲學。書中對詩句的剖析細緻入微,從字詞的運用到情感的流轉,都做瞭詳盡的解讀,讓人不得不佩服先生深厚的學養和對詩歌的深刻洞察力。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拿在手裏就讓人心情愉悅,無論是自己閱讀還是收藏,都非常閤適。
評分我一直覺得,詩詞的精髓在於“講稿”二字,因為詩歌是需要聲音去傳達的,文字記錄的終究是冰山一角。這套書裏包含的“詩講稿”,簡直是神來之筆。閱讀這些講稿,我仿佛能聽到葉先生在課堂上那種抑揚頓挫的語調,她不是在“念”詩,而是在“活齣”詩中的情感。特彆是對於一些情感濃度極高的篇章,如那些描寫離愁彆緒或懷古傷今的詩句,先生的講述能夠瞬間將人帶入情境。這套書成功地彌補瞭純文本閱讀在情感傳遞上的缺失,讓抽象的文學分析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會嘗試著模仿書中的講解節奏去朗讀詩篇,那種共鳴感是其他普通詩集無法比擬的。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被“全7冊精裝”這個描述吸引的,總覺得厚重的書籍纔配得上經典的重量。拿到手後,這套書的質感確實沒讓人失望,裝幀考究,紙張厚實,作為案頭常備的工具書,絕對有資格占據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還是葉先生講解唐詩的那些章節。初盛唐時期的磅礴大氣,中晚唐的沉鬱頓挫,兩種風格在書中得到瞭清晰的對比和深入的闡釋。聽著先生的講述,仿佛能看到初唐邊塞詩人的豪邁,也能感受到晚唐詩人對世事變遷的無奈和傷感。特彆是對於律詩格律的講解,她不是生硬地羅列規則,而是從音律的和諧美感入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會瞭格律之妙。
評分這七冊書的組閤,構成瞭一個完整的中國古典詩歌學習的閉環。它不僅僅涵蓋瞭不同曆史階段的代錶作傢和流派,更難得的是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學習框架。從漢魏的古樸,到盛唐的恢弘,再到晚唐的內斂,最後落腳到陶淵明和阮籍這些特立獨行的精神偶像身上。每一冊之間既有側重,又相互呼應,形成瞭一個強大的知識網絡。對於想係統性提升古詩鑒賞能力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最好的起點和最堅實的支撐。它的價值在於,它教會的不是“背誦什麼詩”,而是“如何去讀懂一首詩”,以及“如何去體會詩人創造時的那份心境”。這是一套值得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