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推背图 修订版 哲学 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预言之奇书 阴阳易理的哲学名著

解读 推背图 修订版 哲学 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预言之奇书 阴阳易理的哲学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推背图
  • 预言
  • 哲学
  • 宗教
  • 中国古代哲学
  • 易经
  • 阴阳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秋色宜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3726
商品编码:26100508002
丛书名: 解读推背图(修订版述而作)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解读《推背图》 (修订版)
            定价 59.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开本 32开
作者 许钦彬
装帧 精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509783726
重量 637

目录

**章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简介/001  
  **节 中国古人的自然哲学观/00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万事万物的归类/01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事物具有自然关系的逻辑体系/020  
  第四节 游魂卦与归魂卦、《连山易》与《归藏易》/044  
第二章 古代历法/048  
第三章 键[乾]宫八个卦中的太岁/051  
  **节 **象:甲子与键[乾]/051  
  第二节 第二象:乙丑与狗[姤]/057  
  第三节 第三象:丙寅与掾[遁]/063  
  第四节 第四象:丁卯与妇[否]/069  
  第五节 第五象:戊辰与观[观]/076  
  第六节 第六象:己巳与剥[剥]/083  
  第七节 第七象:庚午与溍[晋]/089  
  第八节 第八象:辛未与大有[大有]/095  
第四章 习赣[坎]宫八个卦中的太岁/102  
  **节 第九象:壬申与习赣[坎]/102  
  第二节 第十象:癸酉与节[节]/108  
  第三节 第十一象:甲戌与屯[屯]/114  
  第四节 第十二象:乙亥与既济[既济]/121  
  第五节 第十三象:丙子与勒[革]/127  
  第六节 第十四象:丁丑与丰[丰]/133  
  第七节 第十五象:戊寅与明夷[明夷]/139  
  第八节 第十六象:己卯与师[师]/144  
第五章 根[艮]宫八个卦中的太岁/151  
  **节 第十七象:庚辰与根[艮]/151  
  第二节 第十八象:辛巳与蘩[贲]/157  
  第三节 第十九象:壬午与泰畜[大畜]/164  
  第四节 第二十象:癸未与损[损]/170  
  第五节 第二十一象:甲申与乖[睽]/177  
  第六节 第二十二象:乙酉与礼[履]/183  
  第七节 第二十三象:丙戌与中復[中孚]/189  
  第八节 第二十四象:丁亥与渐[渐]/197  
第六章 辰[震]宫八个卦中的太岁/203  
  **节 第二十五象:戊子与辰[震]/203  
  第二节 第二十六象:己丑与馀[豫]/209  
  第三节 第二十七象:庚寅与解[解]/217  
  第四节 第二十八象:辛卯与恒[恒]/223  
  第五节 第二十九象:壬辰与登[升]/230  
  第六节 第三十象:癸巳与井[井]/236  
  第七节 第三十一象:甲午与泰过[大过]/243  
  第八节 第三十二象:乙未与隋[随]/249  
第七章 筭[巽]宫八个卦中的太岁/255  
  **节 第三十三象:丙申与筭[巽]/255  
  第二节 第三十四象:丁酉与少蓺[小畜]/262  
  第三节 第三十五象:戊戌与家人[家人]/268  
  第四节 第三十六象:己亥与益[益]/276  
  第五节 第三十七象:庚子与无孟[无妄]/283  
  第六节 第三十八象:辛丑与筮盍[噬嗑]/288  
  第七节 第三十九象:壬寅与颐[颐]/293  
  第八节 第四十象:癸卯与箇[蛊]/299  
第八章 罗[离]宫八个卦中的太岁/305  
  **节 第四十一象:甲辰与罗[离]/305  
  第二节 第四十二象:乙巳与旅[旅]/311  
  第三节 第四十三象:丙午与鼎[鼎]/317  
  第四节 第四十四象:丁未与济[未济]/323  
  第五节 第四十五象:戊申与蒙[蒙]/329  
  第六节 第四十六象:己酉与涣[涣]/335  
  第七节 第四十七象:庚戌与讼[讼]/342  
  第八节 第四十八象:辛亥与同人[同人]/348  
第九章 川[坤]宫八个卦中的太岁/355  
  **节 第四十九象:壬子与川[坤]/355  
  第二节 第五十象:癸丑与復[复]/362  
  第三节 第五十一象:甲寅与林[临]/367  
  第四节 第五十二象:乙卯与柰[泰]/373  
  第五节 第五十三象:丙辰与泰壮[大壮]/379  
  第六节 第五十四象:丁巳与夬[夬]/385  
  第七节 第五十五象:戊午与襦[需]/391  
  第八节 第五十六象:己未与比[比]/397  
第十章 夺[兑]宫四个卦中的太岁/404  
  **节 第五十七象:庚申与夺[兑]/404  
  第二节 第五十八象:辛酉与困[困]/409  
  第三节 第五十九象:壬戌与卒[萃]/414  
  第四节 第六十象:癸亥与钦[咸]/419  
参考文献/426  
后 记/427


内容介绍

  《解读推背图(修订版述而作)(精) 》是作者根据流传下来的通行本《推背图》,结合帛 书和通行本《周易》,用易学的六爻易术筮法理论解 读破译出的演绎作品,是一部集学术与通俗于一体的 演绎读本。 
   本书从学术角度阐述了《推背图》如同《周易》 以及它的标识——太极图一样,是由阴阳两个部分构 成的,阴的一部分由符号、卦象、易术理论组成,阳 的那一部分由谶和颂的文字描述组成。这阴阳两部分 相辅相成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我 们常说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 有将这阴阳两部分结一个统一的整体去理解和证 明才能真正明白《推背图》的本意,以及易学思想的 博大精深。  
   其中谶和颂作为阳的那部分是对阴的(符号、卦 象、纳甲和易术筮法理论)那部分的文字描述,而符 号、卦象、纳甲和易术筮法理论作为阴的那部分利用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推导出的结论,则恰恰是打开 谶和颂真意的那把金钥匙,也是对阳的那部分文字描 述的推演证明。它们都是《推背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所以本书也从无神论学术的角度,te别采用了六 爻易术纳甲筮法理论进行了逻辑分析,否则任何一个 人,如果只通过其中阴的或阳的那单独一部分内容就 想真正知道《推背图》的本意,则都只能是雾里看花 和水中望月。  
   通过作者的《解读(推背图)》,可以看出《周易 》的思想理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中国历史旷古 盛世的大唐时期,就被使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指 导过程。通过《解读(推背图)》也可以看出,《周易 》就是中国古人将宇宙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完全融人 了华夏思想文化体系,可以证明《周易》不仅是泱泱 大中华,是全世界现存于世保存更早、更完善、更系统的哲学、科学著作,而且是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 经成书的古老的(自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 、科学等)系统的唯物主义的文明文化教科书。


《万象归宗:推背图解读与中国古哲思辨》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著作,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神秘的预示,引人无限遐想,激荡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心灵。其中,《推背图》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这部相传由唐朝李淳风与袁天罡合著的古籍,以其精炼的图谶与诗文,勾勒出未来岁月的变迁,成为中国古代预言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奇书。而《万象归宗:推背图解读与中国古哲思辨》一书,并非简单地复述或翻译《推背图》的表面文字,而是致力于以现代的哲学视角,深度剖析其背后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其与宗教信仰、阴阳易理之间的深刻关联,引领读者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到智慧的灯塔。 本书的创作初衷,并非是为了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破解秘籍”,因为《推背图》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相反,我们试图将《推背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运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儒家和易学等核心思想体系,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审视。本书的每一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与先贤的智慧对话,与历史的进程对话,与宇宙的奥秘对话。 第一部分:拨开迷雾,窥探《推背图》的哲学内涵 《推背图》之所以被称为“奇书”,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惊人预言,更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深度。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审视《推背图》的创作背景及其可能传递的哲学观念。 历史的投影与哲学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回顾《推背图》流传至今的历史痕迹,分析不同朝代对它的解读与应用,从中发掘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推背图》所寄托的希望、恐惧以及对命运的思考。本书不会止步于对事件的对应,而是深入探究,这些预言背后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更迭、王朝兴衰、民生疾苦等问题的哲学关怀?例如,某些卦象所暗示的“失序”与“复归”,是否呼应了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朴素治理哲学,或是孔子“克己复礼”的社会理想? 天命、轮回与因果: 《推背图》的预言性,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命”的认知息息相关。本书将探讨《推背图》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天命不可违”的宿命论思想,又在多大程度上暗示了“人为”的可能性。我们将结合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宗教观念,分析《推背图》的预言是否暗合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因果律。例如,某些卦象所描述的“积怨”与“报复”,是否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或集体行为所产生的长远影响的哲学注解? “无为”与“有为”的辩证: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妄为。而《推背图》的预言,似乎将一切安排得妥帖,仿佛暗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天意”。本书将辩证地探讨,这种“天意”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宏观的自然规律,一种宇宙运行的“道”?在这种宏观规律下,“人”的角色又当如何定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还是可以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有为”?我们将分析《推背图》中的某些卦象,是否暗示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个体或群体的选择所能产生的微妙影响,从而引发对“无为”与“有为”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易理的脉络,阴阳的流转 《推背图》的卦象与诗文,无不与《易经》的精髓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揭示《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母体的作用,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在理解《推背图》中的重要性。 《易经》:宇宙的密码本: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占卜经典,其核心在于通过卦象的变化来反映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我们将详细阐释《推背图》中的卦象如何借鉴了《易经》的乾坤、坎离等基本卦象,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本书将深入分析《推背图》的每一卦,如何通过阴阳的爻位组合,演化出万事万物的不同状态,并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变易”、“不易”和“简易”三大基本原则。例如,对“乾”卦的解读,可以引申出阳刚、创造、主动的哲学思考;对“坤”卦的解读,则可以探讨阴柔、承载、包容的智慧。 阴阳太极:万物生成的本源: 阴阳学说是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推背图》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将从哲学高度,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来阐释阴阳如何在《推背图》的图谶中扮演关键角色。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是构成世界万象的根本动力。我们将分析《推背图》中的图画与文字,如何巧妙地运用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来暗示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内在矛盾。例如,一个象征“阳”的强盛,可能预示着下一个“阴”的崛起,这正是《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动体现。 五行相生相克:历史的周期律: 虽然《推背图》不直接标榜五行,但其卦象的演变和历史事件的脉络,往往可以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中找到呼应。本书将尝试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与《推背图》所预示的朝代兴衰、社会变革等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一个朝代的“火”德(如汉朝)衰落,可能预示着下一个朝代的“土”德(如隋唐)的兴起,这体现了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往复。这种分析,并非刻舟求剑,而是试图在历史长河中,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解释,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宗教的虔诚与哲学的思辨 《推背图》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教信仰,特别是中国本土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探讨《推背图》与宗教的互动,以及如何在宗教的框架下进行哲学层面的审思。 道教智慧与《推背图》的契合: 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世无争”,其核心思想与《推背图》中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描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本书将分析《推背图》的某些卦象和图谶,是否蕴含了道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以及“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我们将探讨,李淳风、袁天罡是否可能受到当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将道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融入其中。 超越世俗的预言与精神的追寻: 《推背图》的预言,往往触及人类对未来的终极关怀,对生死、命运、宇宙的终极问题的思考。本书将探讨,这些预言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宗教情感,提供了精神寄托,又在多大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哲学追寻。例如,当《推背图》预示某个重大变革时,这是否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在动荡的环境中,个体的精神如何保持独立与安宁? 理性与信仰的对话: 我们将鼓励读者,在阅读《推背图》时,保持一种既虔诚又理性的态度。本书并非要求读者全盘接受任何预言,而是提倡一种“存疑”的精神。在宗教虔诚的外衣下,依然可以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辨。例如,当《推背图》描述某个“乱世”时,这是否也促使我们反思,何为“治世”?其背后是否隐含了对公正、秩序、和平的深切渴望,而这些正是哲学孜孜以求的价值。 第四部分:古哲新读,烛照当下 《万象归宗:推背图解读与中国古哲思辨》的最终目的,是将古代的智慧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本书的第四部分,将尝试运用《推背图》所蕴含的中国古哲学思想,来解析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并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深度的思考框架。 历史的循环与当代的借鉴: 《推背图》所预示的“兴衰更替”,并非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隐藏着某种规律性的运动。我们将分析,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之时,我们是否可以从《推背图》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中,汲取经验教训,规避潜在的风险。例如,对历史周期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保持清醒,避免重蹈覆辙。 “道”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念,如“道”、“德”、“仁”、“义”等,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例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道家的“返璞归真”是否能提供一种心灵的宁静?儒家的“仁爱”思想,又如何在人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 预言的警示与未来的选择: 《推背图》的预言,与其说是对未来的断言,不如说是对未来的警示。本书将强调,理解《推背图》的意义,并非在于被动地等待未来,而在于主动地塑造未来。通过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所揭示的宇宙运行规律和人性的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趋吉避凶,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万象归宗:推背图解读与中国古哲思辨》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探索,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它邀请所有对历史、哲学、预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旅程。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哲学视野,以及引人入胜的论述,带领您穿越《推背图》神秘的外衣,抵达其背后蕴含的深邃思想的海洋。在这里,您将发现,那些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烛照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沉稳而富有力量的。作者的遣词造句,虽植根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整体上保持了现代学术写作的清晰和条理。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他对“宗教”与“哲学”边界的探讨,特别是这种预言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中占据的尴尬而又关键的位置。书中并未将《推背图》简单地归类于任何一个固定的学科范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光谱中进行考察,探讨了它如何巧妙地在官方意识形态、民间信仰以及道家玄学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与张力。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极为开阔。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部所谓的“预言书”,实际上是承载了特定时代所有主流和边缘思想的复杂文本。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中国思想史和文化符号学的同好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范例,是近年来罕见的高水准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偏向复古的色调,配上那种老旧的宣纸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古代智慧探索的氛围中。初读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对文字的考究。他似乎不仅仅是在解读那些晦涩的图谶,更是在挖掘背后支撑这些预言体系的思维框架。那种层层剥茧,将复杂的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概念,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重新梳理出来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特别是他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人意识到,所谓的“预言”,其实更像是一种古人观察自然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的方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位”关系的论述,它不像是一些市面上流行的解读那样流于表面,而是触及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那种对时间与空间、人与宇宙之间微妙关系的理解深度。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绝对值得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它不像那些通俗易读的“奇书揭秘”类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认知。每一章的逻辑推进都非常严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典籍作为支撑,使得他的推论并非空中楼阁。我个人特别欣赏他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即使在探讨最“玄妙”的部分时,他也会非常审慎地使用“或许”、“可以推测”这类限定性词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尊重历史的学者风范。对于我这种喜欢深挖事物本质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挖掘的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迫使我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对“预言”、“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式思维”的固有认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能准确预测未来,而在于它能精准地揭示古代哲人是如何思考和构建他们的世界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易理”的诠释方式。很多关于易经的解读,要么过于艰深晦涩,要么过于工具化。但这位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哲思的韵味。他并没有将《推背图》简单地等同于易经的推演,而是将其视为易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应用艺术”。书中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尤其是在解释那些看似矛盾的图谶时,他总能从更高的维度去寻找它们内在的统一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数术”与“心性”如何相互影响的章节,作者提出,古代的预言家与其说是在预测未来,不如说是在通过精密的术数推演,来校准自己的“心性”与宇宙节律的偏离程度。这种将术数上升到修身养性的哲学高度的尝试,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贴上“迷信”标签的古代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人文关怀。

评分

说实话,我对“推背图”这类题材原本是抱持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往往被过度神化,充斥着太多捕风捉影的解读。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确凿的“应验”证据,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他将推背图视为一种符号系统,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群体用以寄托政治抱负和宇宙观的独特载体。书中对唐代背景下,李淳风和袁天罡的知识构成、他们所处的道家、术数学的交汇点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种“史学入微”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厚度。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推背图看作是关于未来的神秘预言,而更像是一部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精英群体集体潜意识的“文化密码本”。对于那些想超越普通“算命”解读,深入了解其文化土壤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人在敬畏历史的同时,保持批判性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