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推背圖》 (修訂版) | ||
| 定價 | 59.00 |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1月 | |
| 開本 | 32開 | |
| 作者 | 許欽彬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09783726 | |
| 重量 | 637 | |
**章 中國古代哲學體係簡介/001
**節 中國古人的自然哲學觀/001
第二節 中國古代哲學中萬事萬物的歸類/012
第三節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事物具有自然關係的邏輯體係/020
第四節 遊魂卦與歸魂卦、《連山易》與《歸藏易》/044
第二章 古代曆法/048
第三章 鍵[乾]宮八個卦中的太歲/051
**節 **象:甲子與鍵[乾]/051
第二節 第二象:乙醜與狗[姤]/057
第三節 第三象:丙寅與掾[遁]/063
第四節 第四象:丁卯與婦[否]/069
第五節 第五象:戊辰與觀[觀]/076
第六節 第六象:己巳與剝[剝]/083
第七節 第七象:庚午與溍[晉]/089
第八節 第八象:辛未與大有[大有]/095
第四章 習贛[坎]宮八個卦中的太歲/102
**節 第九象:壬申與習贛[坎]/102
第二節 第十象:癸酉與節[節]/108
第三節 第十一象:甲戌與屯[屯]/114
第四節 第十二象:乙亥與既濟[既濟]/121
第五節 第十三象:丙子與勒[革]/127
第六節 第十四象:丁醜與豐[豐]/133
第七節 第十五象:戊寅與明夷[明夷]/139
第八節 第十六象:己卯與師[師]/144
第五章 根[艮]宮八個卦中的太歲/151
**節 第十七象:庚辰與根[艮]/151
第二節 第十八象:辛巳與蘩[賁]/157
第三節 第十九象:壬午與泰畜[大畜]/164
第四節 第二十象:癸未與損[損]/170
第五節 第二十一象:甲申與乖[睽]/177
第六節 第二十二象:乙酉與禮[履]/183
第七節 第二十三象:丙戌與中復[中孚]/189
第八節 第二十四象:丁亥與漸[漸]/197
第六章 辰[震]宮八個卦中的太歲/203
**節 第二十五象:戊子與辰[震]/203
第二節 第二十六象:己醜與馀[豫]/209
第三節 第二十七象:庚寅與解[解]/217
第四節 第二十八象:辛卯與恒[恒]/223
第五節 第二十九象:壬辰與登[升]/230
第六節 第三十象:癸巳與井[井]/236
第七節 第三十一象:甲午與泰過[大過]/243
第八節 第三十二象:乙未與隋[隨]/249
第七章 筭[巽]宮八個卦中的太歲/255
**節 第三十三象:丙申與筭[巽]/255
第二節 第三十四象:丁酉與少蓺[小畜]/262
第三節 第三十五象:戊戌與傢人[傢人]/268
第四節 第三十六象:己亥與益[益]/276
第五節 第三十七象:庚子與無孟[無妄]/283
第六節 第三十八象:辛醜與筮盍[噬嗑]/288
第七節 第三十九象:壬寅與頤[頤]/293
第八節 第四十象:癸卯與箇[蠱]/299
第八章 羅[離]宮八個卦中的太歲/305
**節 第四十一象:甲辰與羅[離]/305
第二節 第四十二象:乙巳與旅[旅]/311
第三節 第四十三象:丙午與鼎[鼎]/317
第四節 第四十四象:丁未與濟[未濟]/323
第五節 第四十五象:戊申與濛[濛]/329
第六節 第四十六象:己酉與渙[渙]/335
第七節 第四十七象:庚戌與訟[訟]/342
第八節 第四十八象:辛亥與同人[同人]/348
第九章 川[坤]宮八個卦中的太歲/355
**節 第四十九象:壬子與川[坤]/355
第二節 第五十象:癸醜與復[復]/362
第三節 第五十一象:甲寅與林[臨]/367
第四節 第五十二象:乙卯與柰[泰]/373
第五節 第五十三象:丙辰與泰壯[大壯]/379
第六節 第五十四象:丁巳與夬[夬]/385
第七節 第五十五象:戊午與襦[需]/391
第八節 第五十六象:己未與比[比]/397
第十章 奪[兌]宮四個卦中的太歲/404
**節 第五十七象:庚申與奪[兌]/404
第二節 第五十八象:辛酉與睏[睏]/409
第三節 第五十九象:壬戌與卒[萃]/414
第四節 第六十象:癸亥與欽[鹹]/419
參考文獻/426
後 記/427
《解讀推背圖(修訂版述而作)(精) 》是作者根據流傳下來的通行本《推背圖》,結閤帛 書和通行本《周易》,用易學的六爻易術筮法理論解 讀破譯齣的演繹作品,是一部集學術與通俗於一體的 演繹讀本。
本書從學術角度闡述瞭《推背圖》如同《周易》 以及它的標識——太極圖一樣,是由陰陽兩個部分構 成的,陰的一部分由符號、卦象、易術理論組成,陽 的那一部分由讖和頌的文字描述組成。這陰陽兩部分 相輔相成的組閤構成瞭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是我 們常說事物矛盾的兩方麵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隻 有將這陰陽兩部分結一個統一的整體去理解和證 明纔能真正明白《推背圖》的本意,以及易學思想的 博大精深。
其中讖和頌作為陽的那部分是對陰的(符號、卦 象、納甲和易術筮法理論)那部分的文字描述,而符 號、卦象、納甲和易術筮法理論作為陰的那部分利用 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所推導齣的結論,則恰恰是打開 讖和頌真意的那把金鑰匙,也是對陽的那部分文字描 述的推演證明。它們都是《推背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所以本書也從無神論學術的角度,te彆采用瞭六 爻易術納甲筮法理論進行瞭邏輯分析,否則任何一個 人,如果隻通過其中陰的或陽的那單獨一部分內容就 想真正知道《推背圖》的本意,則都隻能是霧裏看花 和水中望月。
通過作者的《解讀(推背圖)》,可以看齣《周易 》的思想理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中國曆史曠古 盛世的大唐時期,就被使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等指 導過程。通過《解讀(推背圖)》也可以看齣,《周易 》就是中國古人將宇宙大自然的運行變化,完全融人 瞭華夏思想文化體係,可以證明《周易》不僅是泱泱 大中華,是全世界現存於世保存更早、更完善、更係統的哲學、科學著作,而且是在公元前11世紀就已 經成書的古老的(自然、曆史、社會、政治、經濟 、科學等)係統的唯物主義的文明文化教科書。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易理”的詮釋方式。很多關於易經的解讀,要麼過於艱深晦澀,要麼過於工具化。但這位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哲思的韻味。他並沒有將《推背圖》簡單地等同於易經的推演,而是將其視為易理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應用藝術”。書中對“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進行瞭精彩的論述,尤其是在解釋那些看似矛盾的圖讖時,他總能從更高的維度去尋找它們內在的統一性。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數術”與“心性”如何相互影響的章節,作者提齣,古代的預言傢與其說是在預測未來,不如說是在通過精密的術數推演,來校準自己的“心性”與宇宙節律的偏離程度。這種將術數上升到修身養性的哲學高度的嘗試,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人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貼上“迷信”標簽的古代知識體係的內在邏輯和人文關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麵采用瞭偏嚮復古的色調,配上那種老舊的宣紙質感,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對古代智慧探索的氛圍中。初讀時,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對文字的考究。他似乎不僅僅是在解讀那些晦澀的圖讖,更是在挖掘背後支撐這些預言體係的思維框架。那種層層剝繭,將復雜的陰陽五行、乾支紀年等概念,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重新梳理齣來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特彆是他對“天人閤一”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人意識到,所謂的“預言”,其實更像是一種古人觀察自然規律、把握時代脈搏的方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位”關係的論述,它不像是一些市麵上流行的解讀那樣流於錶麵,而是觸及到瞭中國傳統哲學中那種對時間與空間、人與宇宙之間微妙關係的理解深度。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學術性與可讀性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絕對值得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根源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沉穩而富有力量的。作者的遣詞造句,雖植根於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但整體上保持瞭現代學術寫作的清晰和條理。最讓我感到欣喜的是,他對“宗教”與“哲學”邊界的探討,特彆是這種預言體係在中國思想史中占據的尷尬而又關鍵的位置。書中並未將《推背圖》簡單地歸類於任何一個固定的學科範疇,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廣闊的文化光譜中進行考察,探討瞭它如何巧妙地在官方意識形態、民間信仰以及道傢玄學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與張力。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這本書的視野極為開闊。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一部所謂的“預言書”,實際上是承載瞭特定時代所有主流和邊緣思想的復雜文本。對於那些緻力於研究中國思想史和文化符號學的同好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研究範例,是近年來罕見的高水準之作。
評分坦率地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經曆瞭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馬拉鬆。它不像那些通俗易讀的“奇書揭秘”類讀物,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基礎和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基本認知。每一章的邏輯推進都非常嚴密,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典籍作為支撐,使得他的推論並非空中樓閣。我個人特彆欣賞他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即使在探討最“玄妙”的部分時,他也會非常審慎地使用“或許”、“可以推測”這類限定性詞語,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體現瞭一種真正的尊重曆史的學者風範。對於我這種喜歡深挖事物本質的讀者來說,這種深度挖掘的體驗是極其酣暢淋灕的。它迫使我不斷迴顧和反思自己對“預言”、“曆史必然性”以及“中國式思維”的固有認知。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能準確預測未來,而在於它能精準地揭示古代哲人是如何思考和構建他們的世界的。
評分說實話,我對“推背圖”這類題材原本是抱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往往被過度神化,充斥著太多捕風捉影的解讀。然而,這本書的視角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確鑿的“應驗”證據,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形而上學”的層麵。他將推背圖視為一種符號係統,一種特定曆史條件下知識分子群體用以寄托政治抱負和宇宙觀的獨特載體。書中對唐代背景下,李淳風和袁天罡的知識構成、他們所處的道傢、術數學的交匯點進行瞭細緻的描摹。這種“史學入微”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厚度。讀完後,我不再僅僅把推背圖看作是關於未來的神秘預言,而更像是一部反映瞭中國古代知識精英群體集體潛意識的“文化密碼本”。對於那些想超越普通“算命”解讀,深入瞭解其文化土壤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劑清醒劑,讓人在敬畏曆史的同時,保持批判性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