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经典:理想国、道德情操论、人性论等精装版(套装共5册)哲学经典著作

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经典:理想国、道德情操论、人性论等精装版(套装共5册)哲学经典著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西方哲学
  • 古典哲学
  • 伦理学
  • 理想国
  • 道德情操论
  • 人性论
  • 哲学经典
  • 精装版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11427
商品编码:26303849792
丛书名: 理想国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经典:理想国、道德情操论、人性论等精装版(套装共5册)

作 者:〔英〕亚当·斯密,〔古希腊〕柏拉图,[英] 大卫·休谟,[德] 阿图尔·叔本华 著;李嘉俊;刘丽;贺江;张红玉 ;卢凯 译

I S B N :12056016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印刷时间:2016-11-01

字 数:字

页 数:1784页

开 本:32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g

定价:166元

目录

《道德情操论》

《理想国》

《人性论(上下册)》

《人生的智慧》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在书中,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并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堪称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为《国家篇》或《共和国》,是古希腊著名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式的世界。这本书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还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论述,书中广泛探讨了哲学、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教育、文艺、婚姻等各方面的问题,描绘出一个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国家。 《人性论(上下册)》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在本书中,休谟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作者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它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以简洁优雅的文笔,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作者介绍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出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柯科迪,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他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理想国》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出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柯科迪,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他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人性论(上下册)》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视为英国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与约翰·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他把哲学设想为一门归纳的和实验的人性科学,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卢梭、康德等后世哲学家影响深远。著有《人性论》《大不列颠史》《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宗教的自然史》等。

《人生的智慧》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视为英国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与约翰·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他把哲学设想为一门归纳的和实验的人性科学,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卢梭、康德等后世哲学家影响深远。著有《人性论》《大不列颠史》《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宗教的自然史》等。


思想的灯塔,文明的基石: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精粹 这是一套汇聚西方思想巨匠智慧的政治哲学经典著作,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对理想社会、个体道德以及国家本质的漫长探索之路。从古希腊的城邦理想,到启蒙时代的自由召唤,再到近代的权利与秩序之辩,这些著作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丰碑,更是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思想源泉。本书精装珍藏版,套装共五册,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精美的装帧,为您呈现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第一卷:柏拉图《理想国》—— 探寻正义之城与哲学王 柏拉图的《理想国》无疑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它以对话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关于正义、理想国家以及哲学真理的宏伟蓝图。书中,苏格拉底与众位对话者围绕“什么是正义?”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柏拉图认为,个人的正义体现在灵魂各部分的和谐统一,而国家的正义则在于各阶层各司其职,实现整体的和谐与繁荣。 书中描绘的“理想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现实城邦的深刻反思。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三部分说”,将社会成员划分为统治者(哲学王)、卫士(士兵)和生产者(工匠、农民),并强调了教育在培养合格公民中的关键作用。他大胆地设想了公妻制、公养制,以及对艺术和诗歌的严格审查,旨在根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观念可能带来的腐败与不公,从而净化社会,培养出具有智慧、勇气和节制的统治者——哲学王。 《理想国》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其对“理念论”的阐释。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能接触到的现实世界是变动不居、充满幻象的,而真正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是“理念”的世界。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如同太阳一样照亮一切,使万物得以生成和被认识。哲学王之所以能够统治,正是因为他们通过长期的哲学训练,能够认识并把握这“善的理念”,从而制定出最符合正义的法律和政策。 本书不仅是政治学的奠基之作,更是深刻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著作。它对后世政治思想、教育理论、伦理学乃至整体西方哲学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至今仍启发着我们思考国家、正义、真理的本质。 第二卷: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情感的共鸣与同情的力量 与《国富论》中对经济效率的关注不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虽然比《国富论》早问世,但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同样令人惊叹。斯密认为,人类并非完全孤立自利的生物,我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同情”或“共感”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因此产生道德判断。 书中,斯密引入了“设身处地”或“想象”的概念,认为我们通过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来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形成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这种同情心是我们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重要原因。然而,斯密也认识到,同情并非无限制的,我们对亲近之人的同情会更强烈。 为了解释我们如何形成普遍的道德判断,斯密提出了“公正的旁观者”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我们内心存在一个“旁观者”,它代表了社会普遍的道德法则和习俗,它以一种超然、公正的态度审视我们的行为,并引导我们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选择。这种内在的“旁观者”是我们道德自律的源泉,也是我们追求他人赞许、避免他人谴责的内在动力。 《道德情操论》探讨了多种道德情感,如审慎、公正、仁慈和自制,并分析了它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斯密认为,社会的美德和繁荣,不仅依赖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依赖于个体道德情感的培育和实践。他强调了温和、公正以及对他人的关怀,这些品质对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这本书为理解人类的道德心理提供了一个精妙的理论框架,它与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贡献形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人类情感和道德维度的重要性。 第三卷:洛克《人性论》—— 经验主义的基石与自由的呼唤 约翰·洛克的《人性论》(也常译为《人类理解论》)是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地影响了启蒙运动,并为现代政治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洛克大胆地挑战了天赋观念,主张人的心智在出生时如同“白板”(tabula rasa),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洛克将经验分为两种:感觉(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知觉)和反省(内心对自身思想活动的观察)。他认为,通过这两种途径,我们获得了“简单观念”,然后通过组合、比较和抽象,形成“复杂观念”。例如,我们通过感觉知道“红”、“圆”,通过反省知道“思考”、“相信”,而“苹果”这个复杂观念则是通过将颜色、形状、味道等简单观念组合而成。 《人性论》不仅是认识论的巨著,其对政治哲学的影响同样深远。洛克在书中隐含地(并在《政府论》中明确地)提出了其政治哲学的基础: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个人权利。他认为,在政治社会出现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受自然法的约束,而自然法是理性的体现,指示人们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洛克强调了个体自由的至高无上,认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他认为,政府的建立是为了保护这些自然权利,而不是为了凌驾于个人之上。因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是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consent of the governed)。如果政府违背了其保护人民权利的宗旨,人民就有权反抗,甚至推翻它。 《人性论》对经验、理性、知识的来源,以及对自由、权利、政府的理解,都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直接催生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并深刻影响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它是理解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理论源头。 第四卷:卢梭《社会契约论》—— 公意与自由的悖论 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著作之一,它以其对自由、平等和社会契约的独特阐释,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组织的认识。与洛克强调个人权利的“合同”不同,卢梭更侧重于“公意”(general will)的力量。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下,虽然不至于充满战争,但也缺乏道德和正义。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局限,人们同意建立社会契约,将自己的“自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然而,卢梭强调,这种转让并非丧失自由,而是通过将自己置于“公意”之下,获得“社会自由”和“公民自由”。 “公意”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卢梭将其定义为“全体公民的意志”,它旨在追求公共利益,而“众意”(will of all)则仅仅是个人私利的集合。公意是不可剥夺的、不可转让的,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卢梭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而公意恰恰代表了这种集体理性。 《社会契约论》中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张力,即如何调和个体自由与公意权威之间的关系。卢梭提出的“强迫自由”的论断——“任何人拒绝服从公意,整个集体就强迫他服从;这并非别的,而是说强迫他自由。”——常常引发争议。这似乎意味着,为了公共利益,个体必须服从集体的意志,甚至被“强制”获得自由,这与我们对个体自由的传统理解有所不同。 尽管存在争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强调人民主权、共同体利益以及激进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也启发了后世的社会主义和激进民主思想。它迫使我们思考,在集体与个体之间,自由与秩序之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第五卷:约翰·密尔《论自由》—— 自由主义的捍卫者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它为个体自由,特别是思想和言论自由,提供了最为有力、最为系统的辩护。密尔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等人的自由主义传统,但他更侧重于论证自由的“效用”,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密尔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他认为,社会或国家唯一能够正当地行使权力干涉个体自由的场合,是阻止其伤害他人。对于个体自身而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道德上,他都是自己最终的主宰。他可以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而无需向社会交待。 《论自由》集中论述了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密尔认为,即使一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也必须允许其自由表达,因为真理常常在真理与谬误的碰撞中得以显现。禁止错误的观点,可能也意味着扼杀了部分真理。即使是看似完全正确的观点,如果未经充分讨论和检验,也可能变得僵化,失去其活力。 密尔还强调了个体行动的自由,包括生活方式的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他认为,多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鼓励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尝试各种可能,这种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将造福整个社会。 此外,密尔也探讨了“多数人的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问题,即多数派可能利用其权力压制少数派的思想和利益。他认为,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种文化,尊重少数派的声音,保护个体自由免受群体压力的侵蚀。 《论自由》是理解现代自由主义、公民权利、民主制度背后逻辑的必读之作。密尔以其清晰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为我们划定了个人自由的边界,并指明了通向更美好、更自由社会的道路。 这五部著作,如同五座思想的灯塔,分别从政治体制、道德情感、人性本质、社会契约以及个体自由等不同维度,深刻地剖析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相互启迪,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宏大谱系。本精装套装,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传承,是献给所有渴望理解人类文明、探索社会奥秘的读者的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的细节来看,出版社对这套书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纸张的白度适中,排版也十分考究,没有那种廉价书籍常见的字体拥挤或者印刷模糊的问题。这一点对于阅读哲学经典来说太重要了,毕竟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措辞都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深意,清晰的呈现是对思想的尊重。我尤其看重它所包含的文本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希望这是一套经过严谨校对和翻译的版本,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著的风貌。我一直认为,接触一个思想的源头,比阅读无数的二手解读来得更为直接和纯粹。这种实体书的沉浸感,能让人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里,不受外界电子信息的干扰,这对于理解像《理想国》中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尤其关键。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说,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也挺有格调的,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想系统地读一些西方政治哲学的源头活水,这五册的组合看起来非常给力,涵盖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关键文本,一下子就能把脉络梳理清楚。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理解柏拉图那种对“正义城邦”的宏大构想,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本质的探讨。要知道,很多现代的政治困境,追根溯源都能在这些古老的文本中找到影子,读起来不光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光是看着这套书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气质”都提升了,偶尔翻开一页,那种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触感,比电子阅读带来的感受要深刻得多,让人更有静下心来啃硬骨头的决心。对于任何想要对西方思想史有一个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版本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人类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总觉得光看新闻热点是治标不治本,必须得回到那些奠基性的思想上去寻找答案。这套书单看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道德情操论》这本,我早有耳闻,据说它解释了市场经济背后的道德基础,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伦理困境至关重要。我有个朋友是研究经济学的,他强烈推荐我关注亚当·斯密的这方面思考,认为它比《国富论》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辨析“自利”与“同情”在社会结构中的辩证关系。当然,还有像洛克、卢梭这些构建了现代国家理论的巨人,他们的文本无疑是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政治现实的钥匙。每次读到那些经典论述,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拨开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最初的逻辑起点。这套书的全面性,让我可以一次性完成对几位核心思想家的深度拜读,效率极高。

评分

说实话,我对哲学原著一直有点望而生畏,总觉得晦涩难懂,生怕自己领会不到位。但这次下决心买下这套精装合集,就是想给自己一个“硬碰硬”的机会。这五本书分量十足,光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锻炼。我打算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比如每周攻克一本书的不同章节,并且每读完一个部分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核心观点,以确保吸收进去的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完整的思想体系。我特别好奇那些关于“人性”的论述,到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家们是如何定义人的本质的,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们所主张的政治制度。阅读这些经典,就像是接受了一次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虽然过程可能有些艰苦,但带来的思维深度的拓展,是任何流行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对政治学和历史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总想弄明白,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和权利分配,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这套书中涵盖的思想家,恰好是构建了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框架的基石人物。我希望能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家们对于“美德”、“权力”和“自由”的定义,来反思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价值冲突。例如,不同时期对“人性论”的侧重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治理方式的不同选择——有的强调人性本恶需要强力约束,有的则寄希望于人性的光辉。这套书就像一把多功能的钥匙,能够开启通往理解过去、审视现在、乃至思考未来的多扇大门。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教会读者提出更深刻、更根本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