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求法记 :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雪域求法记 :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健飞杨念群 著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口述历史
  • 汉藏文化交流
  • 喇嘛
  • 修行
  • 西藏
  • 宗教
  • 文化人类学
  • 自传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时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9515
商品编码:263559652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雪域求法记 :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作者 张健飞杨念群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29515 出版日期 2010-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81Kg

   内容简介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是原书的修订版。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位获得藏传佛教*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芝老人的心愿。

   作者简介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初入佛门 大明寺出家 种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学教育 初闻密法 第二章 入藏缘起 汉藏教理院 传法上师 太虚大师 准备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师传奇 福缘轮上的向领江 二十五个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贵人 雅安风情 炉城观俗 紧要关头贵人相助 骑马抵达折多塘 泰宁的喇嘛寺和农业实验区 道孚素描 炉霍的奇人趣事 闻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战火 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风情 两个不寻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关卡 江达受阻 查验香疤的烦恼 藏兵护送登山 藏军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萨 西藏纸币 从谭兴沛的遭遇说起 山中奇趣 在罗隆宗巧遇刘曼卿 硕督汉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区别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庙 牛厂娃讲笑话 难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达见闻 拉萨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进三大寺当喇嘛的学问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机构 铁棒喇嘛与习武喇嘛 五部大论与四种格西 上下密院与噶丹赤巴 拜师学经 结场辩经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愿节 降神的习俗 三大寺的汉人喇嘛 第七章 汉藏关系 拉萨的汉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贵族 噶厦和西藏的官吏制度 喇嘛 中央的驻藏办事处 第八章 咱日山朝圣 圣山的传说 山南路途中的见闻 辅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顶的遭遇 深山遇袭 莲花生大师显圣 尧西朗顿的趣闻 第九章 后藏考察 从拉萨到聂塘 曲水到龙蚌宗 巴朗宗的贵族之家 前藏统治的日喀则 那塘寺的风貌 达拉与朗拉 朝拜神奇的萨迦寺 农产区至拉孜 彭措林——觉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国势力 金刚亥母寺的传闻 返回拉萨 第十章 西藏办学 重返内地 见到了一位汉人喇嘛 衔命返藏 入关涉险 国立拉萨小学小史 藏兵被殴风波 应邀访问尼泊尔 他心通喇嘛的预言 驱汉事件和噶厦的通牒 恐怖笼罩的城市 撤出拉萨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文摘

   序言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第一章:初涉雪域 1980年代初,中国西北的广袤大地,风沙与青稞交织,古老而神秘的藏区,正悄然苏醒。故事的起点,是一个名叫李青的年轻人。他并非来自钟鸣鼎食之家,也不是出于对权力或财富的渴望,而是怀揣着一颗纯净而执着的心,踏上了前往雪域高原的漫漫征途。 李青的童年,是在黄土高原上度过的。贫瘠的土地,淳朴的民风,却孕育了他坚韧的性格。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莫名的召唤,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尤其对那遥远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充满了向往。他听过关于布达拉宫的传说,关于雪山圣湖的低语,更对藏传佛教那深邃的智慧充满了好奇。 1983年,23岁的李青,带着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家乡,踏上了前往拉萨的火车。那时的交通远不如今日便利,火车颠簸而漫长,窗外的风景从黄土漫漫变为黄沙滚滚,再到巍峨的山峦逐渐显露。每一次的颠簸,都像是在洗涤他尘世的烦恼,也让他离内心的净土越来越近。 抵达拉萨的那一刻,李青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巨大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天空下,散发出庄严而神圣的光芒。酥油灯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虔诚的朝拜者,转着经筒,口中念念有词。空气稀薄,却异常清新,仿佛每一个呼吸,都能涤荡心灵。 他住进了一个简陋的客栈,开始了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探索。他学习藏语,笨拙地模仿着每一个音节;他尝试着融入当地的生活,品尝着糌粑和酥油茶,感受着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然而,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他真正的求法之路,才刚刚拉开序幕。 第二章:佛法初窥 李青的求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名汉族人,在陌生的藏区,他面临着语言、文化和信仰上的重重障碍。但他坚信,只要心诚,佛法无边。 他辗转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寺庙,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位上师——一位年迈而慈祥的格西(藏传佛教的学士学位)。上师的目光如星辰般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李青向他表达了自己求法的愿望,尽管他的藏语还很蹩脚,但上师却似乎读懂了他内心的渴望。 就这样,李青开始了他在寺庙里的生活。他白天协助僧侣们做些杂务,晚上则跟随上师学习藏文,研读佛经。起初,他连最基本的藏文发音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理解那些深奥的经文。无数个夜晚,他对着枯燥的文字,感到沮丧和迷茫。 但上师从未放弃他。他会用最简单、最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教义。他教导李青,学佛不仅仅是念经,更重要的是修行,是将佛法融入生活。上师的耐心和智慧,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李青干涸的心田。 在寺庙里,李青也结识了许多同样怀揣着求法之心的僧侣。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寻求真理,解脱烦恼。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李青感受到了佛法那超越民族和地域的普世力量。 他开始尝试打坐,最初,他的心绪纷乱,思绪万千,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但上师告诉他,这很正常,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渐渐地,在日复一日的禅修中,李青开始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他学会了观察自己的念头,不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第三章:艰辛的修行 随着学业的深入,李青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他意识到,真正的修行,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困难,更是内心的障碍。 他开始跟随上师进行更严格的修行。他曾与僧侣们一同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山之巅露宿,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和缺氧的痛苦,只为体验山林的寂静与空灵。他曾参与寺庙的集体辩经,在唇枪舌剑中,磨砺自己的智慧,同时也体悟到语言的局限性。 最令他难忘的一次经历,是跟随上师进行闭关修行。在为期数周的闭关中,他几乎与外界隔绝,每天除了饮食,就是长时间的打坐和念诵。最初,孤独感和焦虑感袭来,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然而,在上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与孤独共处,学会了从内心中汲取力量。 闭关结束时,李青感觉到自己内心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心境变得更加平和。他体会到了“放下”的真正含义,也更加理解了“无常”的真谛。 然而,修行之路并非总是充满“感应”和“顿悟”。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漫长而枯燥的坚持。李青也曾有过瓶颈期,感到自己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在那些时刻,他会想起上师的教诲:“修行,就是与自己的烦恼斗争,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次胜利。” 第四章:融入与传承 多年过去了,李青早已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年轻汉人。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藏区的生活,他的藏语流利自如,他对藏族文化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名合格的修行者。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进展,更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他开始参与寺庙的教学工作,用他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年轻一代的僧侣们讲解佛法。他将自己作为汉人的独特视角,与藏传佛教的深邃智慧相结合,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他也开始尝试将藏传佛教的思想,以更易于普通人理解的方式传播出去。他用汉文撰写文章,分享自己的修行心得和对佛法的感悟。他相信,佛法不应只属于寺庙,更应走入生活,帮助更多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他的很多汉族朋友,对藏传佛教充满好奇,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了解。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多年来在雪域的经历和感悟,整理成一部口述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了解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 他采访了许多高僧大德,也记录了许多普通藏族人的生活。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记录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求法经历,更是他对雪域高原,对藏传佛教,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的体悟。 第五章:修订与升华 时光荏苒,李青的故事,以及他记录下的雪域求法经历,已经流传开来。许多读者被他坚韧的毅力,纯净的心灵所感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青对佛法和人生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意识到,当初的记录,虽然真挚,但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更加深入地阐释。他决定对这部口述史进行修订。这一次,他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将自己当下的智慧和体悟,融入其中。 修订本的内容,更加侧重于佛法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他探讨了如何将佛法的智慧,应用于解决现代人面临的种种困惑,如焦虑、压力、人际关系等。他用更加精炼的语言,阐释了“慈悲”、“智慧”、“放下”等核心概念。 他还增加了许多关于藏区社会变迁的内容。他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藏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他用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了雪域高原的新面貌。 在修订过程中,李青也更加深入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汉人喇嘛的身份。他探讨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保持信仰的纯粹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修订本的出版,不仅仅是李青个人的心血结晶,更是他对雪域高原,对藏传佛教,对人生真谛的又一次升华。它是一本关于信仰的书,一本关于勇气的故事,更是一本关于智慧的启迪。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它承载着一段不凡的经历,传递着一种深刻的智慧,也呼唤着每一个在尘世中迷失的灵魂,去探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净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的“求索”精神。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或失败的简单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坚持”和“转化”的史诗。作者在面对环境的巨大变迁和内在信仰的严峻考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本能的韧劲和灵活的适应力,令人肃然起敬。它没有粉饰太平,直面了信仰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张力,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积极和光明的,这种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叙事基调,是全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激发了我对自身信念体系的重新审视,是一部充满内在力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混合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深邃的宗教意境,既有市井的烟火气,又不失对宏大命题的探讨。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在描述一次日常的修行劳作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这种信手拈来的深刻,是需要长久积累才能达到的境界。文字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青稞和酥油茶的味道,能感受到高原上凛冽的风。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现代都市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暂停键”,让我得以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它不是说教,而是示范了一种更具韧性、更贴近土地的生活态度。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组织架构非常巧妙,它似乎在多个时间维度上同时展开叙事,过去的回忆、当下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网。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反而更贴合人类记忆和意识流动的真实状态。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往往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伏笔的设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身经历的精准把握。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未曾留意到的线索,这极大地延长了这本书的生命力,让它成为可以反复品味的文本。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口吻,呈现了一个外部世界难以触及的内心图景。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高明,时而如高山流水般顺畅,时而又像遭遇险滩般急促而充满张力。它没有采用传统传记那种线性的、事无巨细的编年体写法,而是更注重精神脉络的梳理和关键事件的提炼,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代入感。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消化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和生活智慧。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投入思考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在“告知”你什么,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去“体验”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上沉稳的色彩,仿佛已经预示了故事的厚重与深度。初次翻开时,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感染。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个人经历的文字集合,更像是一扇通往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群体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坦诚,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转折、每一次抉择背后,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坚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情感纠葛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与内敛,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让读者能自己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波澜壮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信息密度如此之高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