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雪域求法记 :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 作者 | 张健飞杨念群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29515 | 出版日期 | 2010-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81Kg |
| 内容简介 | |
|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是原书的修订版。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位获得藏传佛教*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芝老人的心愿。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修订版序 前言 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初入佛门 大明寺出家 种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学教育 初闻密法 第二章 入藏缘起 汉藏教理院 传法上师 太虚大师 准备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师传奇 福缘轮上的向领江 二十五个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贵人 雅安风情 炉城观俗 紧要关头贵人相助 骑马抵达折多塘 泰宁的喇嘛寺和农业实验区 道孚素描 炉霍的奇人趣事 闻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战火 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风情 两个不寻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关卡 江达受阻 查验香疤的烦恼 藏兵护送登山 藏军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萨 西藏纸币 从谭兴沛的遭遇说起 山中奇趣 在罗隆宗巧遇刘曼卿 硕督汉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区别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庙 牛厂娃讲笑话 难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达见闻 拉萨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进三大寺当喇嘛的学问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机构 铁棒喇嘛与习武喇嘛 五部大论与四种格西 上下密院与噶丹赤巴 拜师学经 结场辩经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愿节 降神的习俗 三大寺的汉人喇嘛 第七章 汉藏关系 拉萨的汉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贵族 噶厦和西藏的官吏制度 喇嘛 中央的驻藏办事处 第八章 咱日山朝圣 圣山的传说 山南路途中的见闻 辅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顶的遭遇 深山遇袭 莲花生大师显圣 尧西朗顿的趣闻 第九章 后藏考察 从拉萨到聂塘 曲水到龙蚌宗 巴朗宗的贵族之家 前藏统治的日喀则 那塘寺的风貌 达拉与朗拉 朝拜神奇的萨迦寺 农产区至拉孜 彭措林——觉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国势力 金刚亥母寺的传闻 返回拉萨 第十章 西藏办学 重返内地 见到了一位汉人喇嘛 衔命返藏 入关涉险 国立拉萨小学小史 藏兵被殴风波 应邀访问尼泊尔 他心通喇嘛的预言 驱汉事件和噶厦的通牒 恐怖笼罩的城市 撤出拉萨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
| 编辑推荐 | |
|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的“求索”精神。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或失败的简单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坚持”和“转化”的史诗。作者在面对环境的巨大变迁和内在信仰的严峻考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本能的韧劲和灵活的适应力,令人肃然起敬。它没有粉饰太平,直面了信仰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张力,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积极和光明的,这种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叙事基调,是全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激发了我对自身信念体系的重新审视,是一部充满内在力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混合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深邃的宗教意境,既有市井的烟火气,又不失对宏大命题的探讨。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在描述一次日常的修行劳作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这种信手拈来的深刻,是需要长久积累才能达到的境界。文字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青稞和酥油茶的味道,能感受到高原上凛冽的风。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现代都市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暂停键”,让我得以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它不是说教,而是示范了一种更具韧性、更贴近土地的生活态度。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组织架构非常巧妙,它似乎在多个时间维度上同时展开叙事,过去的回忆、当下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叙事网。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反而更贴合人类记忆和意识流动的真实状态。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往往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伏笔的设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身经历的精准把握。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未曾留意到的线索,这极大地延长了这本书的生命力,让它成为可以反复品味的文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口吻,呈现了一个外部世界难以触及的内心图景。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高明,时而如高山流水般顺畅,时而又像遭遇险滩般急促而充满张力。它没有采用传统传记那种线性的、事无巨细的编年体写法,而是更注重精神脉络的梳理和关键事件的提炼,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代入感。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消化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和生活智慧。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投入思考的阅读体验,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在“告知”你什么,而是在“邀请”你一同去“体验”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上沉稳的色彩,仿佛已经预示了故事的厚重与深度。初次翻开时,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感染。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个人经历的文字集合,更像是一扇通往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群体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坦诚,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转折、每一次抉择背后,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坚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情感纠葛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与内敛,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让读者能自己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波澜壮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信息密度如此之高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