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長時間換一次手機?多長時間升級一次電腦硬件?
那些被你淘汰的東西都到哪兒去瞭?
全球超過一億人觀看的同名短片完整記錄
我們身邊的每一件東西從“誕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
開采資源→生産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丟棄處理
《東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與死》
如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般發人深省
書名:東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與死
定價:59.9元
作者:(美)雷納德 著,範穎 譯
齣版社:浙江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213059636
頁碼:294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目錄
前 言 森林去哪兒瞭
第1章 開采資源,原料從哪裏來
要生産齣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東西,就要先拿到製造它們的原料,地球資源承載瞭我們大部分需求。可以用很多方式來探討地球資源的分類,為瞭簡便起見,我把它們分為類:樹木、水和岩石。要想得到它們,就得動手開采……這是的方法!
第2章 生産製造,毒物進,毒物齣
所有獨立的原料,在使用瞭大量能源的加工過程中混閤在一起後,就變成瞭東西。化學傢將分子結閤在一起,組成瞭聚閤物,它能讓東西變得更堅硬、更有彈性、更軟、更粘、更光滑、更吸水、更耐用,或是能夠防火、防蟲、防水……但問題就是,我們對於它們會對健康和地球造成什麼影響一無所知。
第3章 銷售配送,是誰在埋單
在以前,銷售配送是一件常簡單的事。而如今,幾乎每個人都能用上在地球另一端生産的東西。東西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環遊全球,我們隻要動一動手指,就可以得到各種顔色和款式的東西。在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政策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大背景下,各種配送方式不斷得到完善。
第4章 消費使用,你能買到快樂嗎
在消費者從一長串的選擇清單中做齣抉擇的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在圍著她打轉。在她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換來一件東西時,內心會湧起一股掌控的欲望。無論是為瞭滿足需要,還是為瞭改變壞心情,或者隻是一時興起——也許三者皆有,總之,“當處境艱難時,堅強的人就會去購物”。
第5章 丟棄處理,一場大災難
有意思的是,一旦商店裏的那些“寶貝”成為東西,它就開始喪失它在我們心中的價值。“房子基本上就是垃圾處理中心。”喜劇演員傑裏 西菲爾德說道。他指齣,“車庫”(garage)和“垃圾”(garbage)這兩個詞一定是有某種關聯的,因為幾乎每件進入前者的東西都會變成後者。
結語 用更少的東西打造更好的生活
人們往往會擔心,如果要重新改寫《東西的故事》,就要做齣一定程度的犧牲。我們擔心改寫會造成像製造業工作流失這樣的大問題,我們也擔心如果沒有一次性瓶罐,生活會變得不方便這種小問題。一些人擔心如果我們從過去以增長為基礎的經濟模式轉換到遠離生産大量東西的模式,會降低生活品質,也許還會讓我們退化成山頂洞人。
附錄1 改善環境,政府應該做什麼
附錄2 改善環境,個人可以做什麼
附錄3 一封寫給PVC商和生産商的信
說文解字
譯者後記
內容推薦
你多長時間換一次手機?多長時間升級一次電腦硬件?那些被你淘汰的東西都到哪兒去瞭?我們身邊的每一件東西從誕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至少要經曆5個環節:開采資源、生産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以及丟棄處理。本書從這5個環節齣發,嚮讀者展示瞭每一件東西所必經的各個階段,期間的故事發人深省。
1杯咖啡=136升水,1枚戒指=10噸廢料,1噸紙張=98噸原材料。這本書如同《寂靜的春天》,不但會改變我們的想法,同時也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全球日益復雜的經濟係統下,在一味擔心經濟增長衰退時,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看待我們身邊的商品。消費者沒有錯,生産者也沒有錯,但是事情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瞭解東西背後的故事,就是改變的契機。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
l 著名環保人士,被《時代》周刊譽為“環保英雄”。
l 點擊量高的環保短片《東西的故事》製片人,跑遍全球40餘個國傢,曆經25年,走訪數百傢工廠和垃圾場,調查環境問題和生態可持續性問題。
l 國際全球化論壇及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的現任理事,曾任草根迴收網絡、環境健康基金、全球綠色基金印度分會、全球綠色和平組織印度分會理事。
l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後在康奈爾大學深造,獲得城市及區域規劃碩士學位。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東西的故事”這個標題吸引的,覺得會是關於物品的趣聞軼事。但讀完後,我發現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探討的不僅僅是物品本身,更是隱藏在物品背後的“思維方式”。作者巧妙地將物品的“生死”過程,與人類的認知、創新、以及社會結構的演變聯係起來。例如,書中提到一個産品的迭代更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消費心理的引導,以及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這種“生”與“死的辯證法”,在物品身上體現得淋灕盡緻。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一次思維的“升級”,它讓我看到,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事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而理解這些道理,正是我們發現改變的契機。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人,但這本書還是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科普讀物,也不是說教式的哲學探討,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書中的例子非常貼近生活,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聯想到自己傢裏的某些物品,然後恍然大悟。比如,書中對一件服裝從設計到最終進入迴收渠道的描述,讓我重新審視瞭衣櫃裏那些閑置的衣服。我開始思考,當初購買它的原因是什麼,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死期”的。這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讓我更容易産生共鳴,也更容易將書中的觀點內化。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觸動,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看待我們身邊的世界。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身邊那些再平凡不過的物品,竟然也隱藏著如此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悄悄地打開瞭我觀察世界的新視角。我過去從未想過,從一件T恤的棉花生長、工廠的加工,到被擺上貨架,再到我手中,最終可能被丟棄,每一步都充滿瞭故事。不僅僅是物質的轉移,更是背後無數人的辛勤付齣,以及科技、文化、經濟的交織影響。我記得書中描繪的某個小物件,它的設計理念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而它的製造過程又運用瞭最新的3D打印技術。這種古今結閤,傳統與現代碰撞的敘事方式,讓我對“製造”這件事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身處在一個信息爆炸、消費至上的時代,很多時候隻是被動地接收著各種信息,然後隨波逐流地購買、使用,卻很少停下來思考“為什麼”。作者通過對一件件物品“生”與“死”的細緻描摹,深刻揭示瞭隱藏在物品背後的復雜體係。比如,一件看似簡單的電子産品,它的背後可能涉及到全球供應鏈的運作,以及環境資源的消耗。當我們習慣瞭“一次性”消費,習慣瞭對過時物品的漠視,我們可能已經忽略瞭對這些物品的“生命周期”的尊重,也忽略瞭它們所承載的價值和可能帶來的改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探究事物更深層的邏輯,去思考我們與物品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次翻開,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感悟。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角度,他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物品的單一生命周期,而是將它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例如,對一種包裝材料的分析,可以延伸到全球的環保政策,以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這種跨領域的連接,讓整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使用物品,而是開始主動地去理解它們,去思考它們的存在和消亡是如何影響著我們自身。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框架,它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索,去發現事物背後的“本質”,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