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极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

新型电极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春元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静电除尘
  • 新型电极
  • 湿式除尘
  • 环保技术
  • 大气污染控制
  • 电力环保
  • 除尘技术
  • 电极材料
  • 工业废气处理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4474
商品编码:26383925649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作  者:马春元 等 著 定  价:12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页  数:320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564474 前言
篇 综述
第1章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增效方法及研究进展 3
1.1 阳极板及成膜特性研究 3
1.1.1 金属刚性极板湿式电除尘器 3
1.1.2 导电玻璃钢极板湿式电除尘器 4
1.1.3 新型材料及其表面亲水改性 4
1.2 静电场颗粒凝聚方法及研究进展 7
1.2.1 细颗粒物化学团聚技术的研究现状 8
1.2.2 细颗粒物相变团聚技术的研究现状 9
1.2.3 烟气中液滴特性促进颗粒物捕获的研究现状 10
1.3 电极配置优化方法及研究进展 11
1.3.1 新型收尘极板研究进展 11
1.3.2 新型放电极研究进展 13
1.4 场协同作用下的颗粒运动 14
1.4.1 单电场作用下微细颗粒运动捕获特性研究现状 15
1.4.2 基于热泳效应的微细颗粒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18
1.4.3 基于磁场的微细颗粒增效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19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20
1.5.1 微细颗粒团聚技术研究 20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湿式静电除尘器是一种用来除去含湿气体中的PM2.5、SO3酸雾、石膏雨、铵盐气溶胶、汞等有害物质,实现颗粒物超净排放的新型高效设备。本书集中展示了山东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大学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团队在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理论基础与增效方法、新型极板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开启环保新纪元:先进过滤与分离技术探索 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迫切的今天,如何高效、经济地去除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一直是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大气污染治理到水体净化,再到精细化学品的提纯,过滤与分离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旨在对当前广泛应用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先进过滤与分离技术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与探讨,为相关研究者、工程师以及关注环保产业的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本书将从基础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不同过滤与分离技术的物理、化学原理。我们将首先回顾经典的过滤技术,如机械过滤、吸附过滤等,阐述其基本工作机制,并分析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介绍一系列新兴且高效的分离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一、膜分离技术:微观世界的精密筛网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的分离过程,因其高效、低能耗、操作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书将对膜分离的各个分支进行详尽的介绍: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 从孔径大小、分离精度以及驱动力(压力、浓度梯度)等方面,详细阐述这四种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典型应用以及不同膜材料(如聚合物膜、陶瓷膜、金属膜)的特性与选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膜在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废水回用、海水淡化)、生物医药(蛋白质分离、药物纯化)、食品工业(果汁浓缩、乳制品加工)等领域的实际案例,并探讨膜污染的成因、检测方法以及有效的防污染和清洗策略,这是实现膜技术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气体分离膜: 随着工业气体需求的多样化,气体分离膜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书将介绍其在空气分离制氮、二氧化碳捕集、天然气净化、氢气回收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不同聚合物和无机膜材料在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方面的性能差异。此外,我们将分析气体分离膜技术的商业化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开发具有更高分离效率和稳定性的新型膜材料。 电驱动膜分离技术: 结合电场作用的膜分离技术,如电渗析(ED)和膜电导(MD),因其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压力,提高分离效率而备受关注。本书将深入探讨电场如何影响离子和水分子的迁移,以及在盐湖提锂、废水脱盐、高难度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吸附与解吸技术:分子的“搬运工”与“释放者” 吸附是利用固体物质表面对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组分产生选择性吸附的现象,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本书将全面解析各类吸附剂的性能特点与应用: 活性炭及其改性: 作为一种经典的吸附剂,活性炭在水处理、空气净化、溶剂回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书将详细介绍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与吸附性能的关系,并重点探讨通过化学改性、物理改性等手段,赋予活性炭对特定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酸性气体)更高的吸附选择性和容量。 分子筛(沸石、MOFs等): 分子筛以其规整的孔道结构和强大的吸附能力,在气体分离、催化、吸附制冷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深入介绍不同类型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孔径分布以及它们在空气分离、天然气脱硫、甲烷储存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对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包括其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道结构以及在碳捕获、气体储存和催化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生物吸附剂: 利用天然或改性后的生物质材料(如农业废弃物、藻类、微生物)进行污染物吸附,是一种经济、环保的分离手段。本书将介绍各种生物吸附剂的种类、吸附机理以及在重金属、染料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三、萃取与沉淀技术:液相分离的经典与创新 液相分离技术在化工、制药、冶金等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 液-液萃取: 本书将详细介绍溶剂萃取、反萃取等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萃取剂的选择原则。我们将探讨其在稀土元素分离、有机物提取、药物合成纯化等领域的经典应用,并介绍新型萃取技术,如超临川流体萃取(SFE),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等流体作为萃取剂,具有高效、环保、易于回收等优点,在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沉淀法: 通过改变溶液的化学性质,使目标组分以固体的形式沉淀出来,从而实现分离。本书将介绍不同沉淀剂的选择、沉淀条件的控制以及沉淀物的后处理。在水处理领域,沉淀法常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和磷酸盐;在采矿冶金领域,则用于金属的回收。 四、新型分离技术前沿展望 除了上述几类经典且成熟的分离技术,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新型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 无论是气相色谱(GC)还是液相色谱(LC),色谱技术都以其高分离效率和灵敏度,在分析化学、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不可或缺。本书将简要介绍不同色谱模式(如气相、液相、离子、尺寸排阻)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复杂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离技术: 除了前面提到的电渗析,还有电化学吸附、电凝聚等技术,它们利用电化学反应或电场作用实现分离。本书将对这些新兴的电化学分离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在废水处理、金属回收等方面的潜力。 协同集成技术: 认识到单一分离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本书将特别强调不同分离技术的协同集成,例如膜-吸附耦合、萃取-膜分离集成等。通过多技术的组合,可以克服单一技术的瓶颈,实现更高效率、更经济的分离过程。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巧妙的集成设计,解决复杂的工业分离难题。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在过滤与分离领域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我们将力求语言严谨、条理清晰,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各类技术的精髓。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对过滤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兴趣,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无论是从事工业废气治理、废水处理、产品精制,还是致力于新材料研发、环境保护事业,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我们相信,对先进过滤与分离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将是应对未来环境挑战、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非常“硬核”的感觉,仿佛里面充满了各种公式、图表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虽然我不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对任何能够显著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技术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对“湿式静电除尘”本身并不陌生,它在许多工业排放的净化场合都有应用。但“新型电极”这个词,则立刻让我产生了联想,它可能代表着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是否意味着传统电晕放电的模式得到了改进?又或者采用了某种全新的电荷注入机制?我设想书中会详细解释新型电极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它与传统的电极结构相比,究竟带来了哪些性能上的飞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新型电极在应对不同种类和浓度污染物时的表现分析,例如,对于超细颗粒物、酸性气体、或者高湿度的烟气,新型电极是否能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捕集效率。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是一扇通往未来环保技术发展方向的窗口。

评分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在环境保护领域又有了新的解决方案。“湿式静电除尘”这个概念本身就让我联想到水雾的辅助作用,能够更好地处理粘性强、高比电阻的粉尘,同时还能起到降温、净化气体的作用。而“新型电极”的加入,则让我更加好奇它的具体形态和工作方式。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几何形状,能够产生更强的电场梯度?或者采用了导电性更好的新型材料,使得电晕放电过程更加稳定高效?我猜想书中可能详细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新型电极在结构、材料、电场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它们在湿式静电除尘过程中的性能表现。比如,它是否能更有效地克服“二次飞尘”的现象,提高整体的除尘效率?又或者,这种新型电极的设计,能否简化设备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行维护的难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前沿环保技术的行业人士,或者对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可能提供宝贵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和专业,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银白色的标题,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但作为一名对环保科技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各种除尘技术,尤其是那些能够提升效率、降低能耗的新型技术。近年来,“静电除尘”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在解决工业排放污染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特别好奇“湿式”静电除尘与传统的干式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和突破点。这本书的名字里就点出了“新型电极”这个关键词,这让我联想到可能在电场分布、放电形式、或是收集效率方面都有了革新,也许是某种特殊的电极结构设计,又或者是采用了某种新的材料,能够更有效地吸附和收集微细颗粒物。我对书中可能详细阐述的这些“新型”之处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最新的技术进展,比如它在处理哪些特定的工业废气时表现更优异,又或者在维护成本、运行稳定性等方面是否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湿式静电除尘”这个技术方向上,科研人员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或者说,通过了解这本书的目录和摘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新型电极湿式静电除尘技术”。我一直觉得,一个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不仅在于其核心的原理创新,更在于它能否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这本书的名字里“研究”二字,让我推测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模拟分析,甚至是工程应用案例。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新型电极”的设计理念与“湿式”的工作机制结合起来进行阐述的。湿式静电除尘本身就面临着液体收集、腐蚀性介质处理等挑战,而引入“新型电极”,很可能是在克服这些固有难题上有了突破。例如,新型电极是否能够提高放电的均匀性,从而减少电晕放电的强度,降低能耗?又或者,新型电极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能否有效抵抗湿式环境下的腐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书中可能还涉及到了对新型电极性能的评估方法,包括其对不同粒径、不同成分的颗粒物的捕集效率,以及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稳定性。对于我这样试图理解技术背后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新型电极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研究”,听起来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技术深度。我一直关注着工业污染治理的最新进展,尤其是那些能够实现高效、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技术。“湿式静电除尘”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除尘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处理干式静电除尘难以解决的细微粉尘和高比电阻粉尘,同时还能起到降温、加湿的作用。而“新型电极”的出现,则让我对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突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猜测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新型电极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其在放电特性和粒子捕集机理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否能够实现更均匀的电场分布,从而提高电晕放电的效率?是否能够减少电极的污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又或者,这种新型电极的设计,是否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实现更经济的除尘效果?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深入探索该领域核心技术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