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电动汽车原理与构造+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 2版 2本 新能源汽车结构构造工作原理教程书籍

包邮 电动汽车原理与构造+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 2版 2本 新能源汽车结构构造工作原理教程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洪文,王震坡,孙逢春,刘鹏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原理
  • 汽车构造
  • 汽车技术
  • 汽车工程
  • 车辆工程
  • 电子技术
  • 专业教材
  • 汽车维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591665
商品编码:26722606676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YL13973  9787111591665 9787111545798

电动汽车原理与构造(第2版)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车型。鉴于电动汽车集成了传统汽车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以及控制工程多学科的特点,组成和结构复杂,本书立足从原理与构造出发,分别从功能定义和需求分析、工作原理和过程阐述、典型构造和举例分析等进行展开说明,内容安排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整车、“电机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组系统、电动化辅助系统”等部件以及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等各个方面。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背景1
 第二节 电动汽车的概念和种类2
 第三节 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5
 第四节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9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11
 第一节 纯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11
 第二节 纯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13
  一、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13
  二、传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6
  三、电源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1
 第三节 典型的纯电动汽车结构25
  一、改装式的纯电动汽车(福特公司纯电动汽车福克斯) 25
  二、完全开发的纯电动汽车27  
 三、未来的纯电动汽车技术35
第三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40
 第一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和类别40
  一、串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42
  二、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43  
 三、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44
 第二节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45
 第三节 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47
 第四节 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49
 第五节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52
 第六节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52
 第七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53  
 一、发动机53  
 二、动力耦合装置55
  三、辅助功率单元62  
 四、整车综合控制器63
 第八节 典型的混合动力汽车结构65  
 一、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65
  二、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67
  三、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72
  四、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74
第四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78
 第一节 燃料电池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79
  一、燃料电池的定义和工作原理79
  二、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82
  三、汽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86
 第二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92
  一、燃料电池单独驱动汽车动力系统93  
 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95
 第三节 典型的燃料电池汽车结构103
第五章 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系统107
 第一节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综述107
 第二节 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10
  一、直流电机的结构110
  二、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112
  三、直流电机的四象限工作调控118
 第三节 交流感应电机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26
  一、交流感应电机的结构127  
 二、交流感应电机的工作原理131
  三、交流电机的调速控制137
  四、逆变器141  
 五、交流感应电机的控制系统145
 第四节 永磁电机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51
  一、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151
  二、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153
  三、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系统153
 第五节 开关磁阻电机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54
  一、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155
  二、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156
  三、开关磁阻电机的数学模型及工作特性157
 第六节 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158  
第七节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部件介绍159
  一、功率器件159

  二、转速测量元件166
 第八节 电机的冷却形式169
 第九节 典型的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结构172
第六章 电动汽车的车载能量源系统175
 第一节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种类及原理176
  一、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分类176
  二、常用二次电池比较178
  三、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179
  四、锂离子电池179
 第二节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192
  一、动力电池的性能参数192
  二、铅酸电池的特性194
  三、镍氢电池的特性195
  四、锂离子电池的特性196
 第三节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198
  一、动力电池成组技术198
  二、动力电池组系统技术200  
 三、动力电池的不一致性及改进措施206
  四、动力电池管理系统209
  五、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219
  六、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举例223
 第四节 典型的动力电池系统结构225  
 一、丰田普锐斯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225
  二、A123电池组系统227
  三、北京奥运用BK6122EV型电动客车电池组系统229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其他能量源233
  一、锌空气电池233
  二、太阳能电池234
  三、飞轮储能装置237
  四、超级电容器239
第七章 电动汽车的电动化辅助系统243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辅助系统概述243
 第二节 电动转向系统246
  一、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246
  二、电动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50
  三、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52
 第三节 电控制动系统255

  一、电控制动系统的结构255
  二、电控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256
  三、典型的电控制动系统256  
 四、电控真空助力制动系统259
 第四节 电动空调系统261  
 一、热泵式空调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261
  二、电装电动客车一体式电动空调262
 第五节 电动冷却系统264
  一、电动冷却系统的结构264
  二、典型车辆的冷却系统264  
 三、电动冷却系统中的特殊问题265
 第六节 辅助DC/DC变换器266
  一、降压变换器266  
 二、升压变换器267  
 三、升降压变换器268
  四、带隔离变压器的直流变换器270
第八章 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272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充电站272
  一、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的现状272
  二、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功能274
  三、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运行模式275
  四、电动汽车充电机281


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

本书主要分为电动汽车基本原理、电动汽车驾驶与应用、电动汽车维护与保养、典型电动汽车介绍等四部分,从大众读者了解电动汽车、驾驶电动汽车以及日常维护角度,由浅入深、以普及基础应用知识为主,兼容驾驶培训以及电动汽车科普应用的需求。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绪论11.1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11.1.1能源危机11.1.2环境问题31.1.3电动汽车的优势51.2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91.2.1电动汽车的出现91.2.2电动汽车的再崛起101.2.3电动汽车的新生机131.3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141.3.1国内外发展概况151.3.2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181.3.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现状211.3.4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现状241.3.5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现状27第2章电动汽车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302.1电动汽车驱动原理的分类302.2纯电动汽车302.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312.4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342.5燃料电池电动汽车352.6电动汽车的结构362.6.1基本构成362.6.2电驱动的结构形式372.6.3储能装置的结构形式412.7电动汽车的行驶性能422.7.1驱动力和行驶阻力432.7.2驱动力与行驶阻力的平衡472.7.3动力性评价参数492.7.4续驶里程50电动汽车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目录第3章驱动电机543.1电机分类543.2直流电机563.2.1直流电机的结构563.2.2直流电机的基本原理573.2.3直流电机的特点573.2.4直流电机的控制583.2.5直流电机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603.3交流异步电机603.3.1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603.3.2交流异步电机的基本原理613.3.3交流异步电机的特点623.3.4交流异步电机的控制623.3.5交流异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633.4永磁同步电机633.4.1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633.4.2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原理643.4.3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643.4.4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643.4.5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653.5开关磁阻电机653.5.1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653.5.2开关磁阻电机的原理663.5.3开关磁阻电机的特点673.5.4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683.5.5开关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693.6轮毂电机技术693.6.1轮毂电机技术发展693.6.2轮毂电机的结构703.6.3轮毂电机技术的特点713.6.4轮毂电机的驱动方式723.6.5轮毂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733.6.6轮毂电机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733.7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74第4章动力电池系统754.1动力电池简介754.1.1动力电池的基本结构754.1.2动力电池的基本参数754.1.3动力电池的分类804.2锂离子动力电池814.2.1概述814.2.2工作原理824.2.3失效机理824.2.4电性能844.2.5典型应用884.3其他电池894.3.1铅酸电池894.3.2镍氢电池914.3.3超级电容器914.3.4燃料电池924.4动力电池管理系统934.4.1基本构成934.4.2主要功能934.5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974.5.1动力电池单体寿命的影响因素974.5.2动力电池的一致性与电池组寿命994.6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1024.6.1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1034.6.2动力电池回收104第5章电动汽车电气系统1065.1电气系统概述1065.2电动汽车空调系统1095.2.1发展现状1095.2.2技术特点1105.2.3关键部件及控制技术1105.2.4工作原理1115.3功率变换器1145.3.1降压功率变换器1155.3.2升压功率变换器1175.3.3双向功率变换器1195.4电动汽车高压安全1215.4.1高压系统布置要求1225.4.2安全要求及检测参数1235.4.3高压安全防护措施1235.4.4高压绝缘监测1245.5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1265.5.1电磁兼容性主要术语1275.5.2电动汽车电磁环境分析1295.5.3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1305.5.4抑制电磁干扰的技术措施1315.5.5电磁场辐射强度检测实例132第6章电动汽车总线系统1346.1概述1346.1.1车载总线系统简介1346.1.2车载总线技术的发展1356.1.3车载总线系统拓扑结构1366.1.4车用总线协议标准1386.1.5总线节点的典型设备1396.2CAN总线系统1416.2.1CAN总线系统的组成1426.2.2数据传输形式和数据传输原理1456.2.3CAN总线应用实例1476.3其他总线系统1496.3.1FlexRay总线1496.3.2LIN总线1496.3.3TTCAN总线150第7章仪器与仪表1527.1概述1527.2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557.2.1北汽EV200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557.2.2腾势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607.2.3特斯拉Model S纯电动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607.3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仪器与仪表1617.4纯电动客车仪器与仪表1627.4.1组合仪表1627.4.2液晶显示屏1647.5电动环卫车仪器与仪表1677.5.1组合仪表1677.5.2触摸显示屏168第8章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1718.1充电设备1718.1.1充电机1718.1.2充电桩1748.2充电接口1758.2.1传导式充电接口要求1758.2.2充电接口形式1768.3充电站1788.3.1主要功能与布局1788.3.2建设形式1808.4常用充电设施建设和应用形式1828.4.1家庭充电设施1828.4.2公共充电设施1838.4.3动力电池更换站1848.5充电设施典型实例1858.5.1充换电站1858.5.2充电桩群186..........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已来:原理、构造与应用深度解析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交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概念萌芽,到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动身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技术革新与市场演进。这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替代,更是一次能源结构、工业制造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贴近实践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体系,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剖析其精密的构造设计,并探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驱动力:电力驱动系统的奥秘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摆脱对传统燃油的依赖,关键在于其革命性的电力驱动系统。本书将首先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系统。我们将详细阐述当前主流的电池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磷酸铁锂等)、镍氢电池等,深入解析它们的化学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能。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电池技术在成本、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权衡与选择,以及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 紧随其后,我们将深入剖析电动汽车的“大脑”——电机系统。本书将详细介绍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包括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等多种电机类型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效率以及控制策略。读者将理解电机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轮旋转,以及永磁同步电机为何成为当前电动汽车的主流选择。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电机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包括功率电子器件(如IGBT、MOSFET)的应用、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以及能量回收制动(再生制动)的原理,这对于提升续航里程和驾驶体验至关重要。 二、 驱动系统之外的精密集成:新能源汽车的构造详解 除了核心的电力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构造同样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本书将带您领略新能源汽车在底盘、车身、热管理以及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创新设计。 在底盘层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底盘结构特点。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底盘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电池包的安装位置、重量分布以及碰撞安全性。本书将详细解析新能源汽车的常用底盘类型,如滑板式底盘、集成化底盘等,以及它们在承载能力、空间利用和操控性能方面的优势。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悬挂系统、制动系统(包括液压制动和电子助力制动)、转向系统(包括电动助力转向)在新能源汽车中的特殊设计与性能要求。 车身设计方面,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有助于提升续航里程和操控性。本书将介绍新能源汽车在车身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空气动力学优化来降低风阻。同时,碰撞安全始终是汽车设计的重中之重,本书将详细解析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安全方面的设计理念,包括碰撞吸能结构、高强度笼式车身以及电池包的碰撞保护设计。 热管理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寿命以及整车的安全性。本书将详细阐述新能源汽车复杂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热管理(液冷、风冷、相变材料)、电机和电控系统的热管理,以及车内乘员舱的空调系统。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来保证各个部件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从而提升效率并延长使用寿命。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其他关键辅助系统,如车载充电系统(OBC)、DC/DC变换器、车载网络通信系统(CAN、LIN等)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硬件构成与基本原理。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舒适化和安全化的重要支撑。 三、 从原理到实践: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理解了新能源汽车的原理与构造,我们便能更好地把握其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将带领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探讨新能源汽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个人出行方面,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低运行成本和日益增长的续航里程,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首选。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如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优缺点,帮助读者做出最适合自己需求的购车决策。同时,我们将探讨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充电方式(快充、慢充)以及充电桩的普及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性。 在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代传统燃油公交车,带来更清洁、更安静的城市出行环境。本书将探讨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电动货运车辆等在城市运营中的优势,以及它们在降低空气污染、减少噪音方面的贡献。 更进一步,本书将展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我们将探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突破、更高效的电机和功率电子器件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如自动驾驶、车联网)。本书还将关注新能源汽车在能源储存、电网互动(V2G, Vehicle-to-Grid)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探讨其在构建智慧能源体系中的角色。 四、 学习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与本书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原理与构造,不仅是对一项前沿技术的好奇心驱使,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对个人职业规划的铺垫,以及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 提供系统性知识: 打破零散的信息获取模式,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有序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体系。 兼顾理论与实践: 在深入讲解科学原理的同时,结合实际的构造设计与应用案例,让知识更具象化。 面向广泛读者: 无论您是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对新能源汽车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指明发展方向: 通过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帮助读者把握技术革新的脉搏,预见行业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图文并茂,旨在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知识,深刻理解其技术内涵,从而更好地拥抱绿色出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收到这套书时,我被它的厚度和内容丰富度所吸引,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我对电动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和安全性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在结构设计上与传统燃油车有哪些不同,特别是关于电池包的布局和保护设计,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图例和数据,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工程师们在保证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方面所做的努力。此外,书中关于电动汽车的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控制技术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电动汽车的静谧性是一大亮点,而这本书则深入解析了如何通过优化电机、电控系统以及车身结构的隔音减振设计来达到这一目标。书中还讨论了虚拟发声系统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有了更深的期待。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讲解了技术原理,更融入了对用户体验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是一套非常值得推荐的专业书籍。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那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迫不及待想要探究电动汽车的奥秘。这本书的内容质量真是让我惊喜,特别是对于电动汽车的底盘结构和悬架系统部分的阐述,非常细致。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设计很感兴趣,而这本书里恰恰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材料和结构设计来减轻车身重量,从而提高续航里程和操控性。书中的插图非常写实,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各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和作用。例如,在介绍高压线束和连接器时,书里不仅说明了它们的功能,还强调了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这对于我这种注重安全细节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另外,对于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传统的液压制动到电子助力制动,再到能量回收制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关于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这让我对如何提升电动汽车的整体效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工程实践的考量,对于想要全面了解电动汽车构造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牢固,收到时完好无损,这点让我很满意。我是一名对汽车工业发展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正在进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这套书对于我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的分析印象深刻。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充电接口标准(如国标、日标、欧标等)及其技术特点,并对不同充电方式(慢充、快充、无线充电)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对充电站的选址、规模规划、电网接入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这对于我理解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的构建非常有帮助。我还注意到书中对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例如关于V2X(车联网)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的融合。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的前沿性和深度都令人称赞,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我是一位刚踏入汽车维修行业不久的技术员,之前在工作中对电动汽车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知道怎么操作,但对其内在的精髓却知之甚少。这次读了这套书,尤其是关于电驱动系统的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里面对电机类型、工作原理、控制策略的讲解非常深入,从感应电机到永磁同步电机,再到开关磁阻电机,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且配有大量的电路图和波形图,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动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电机控制器的部分,书里详细讲解了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各种控制算法的优劣,这让我对如何优化电动汽车的性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里还提到了再生制动系统,这个我之前一直觉得很神奇的技术,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才明白它是如何巧妙地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并且了解了不同再生制动模式对续航里程和驾驶体验的影响。这本书的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帮助巨大。

评分

这本书我收到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惊喜,因为包装得相当仔细,书本也崭新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这套书的排版设计我觉得非常棒,图片和文字的搭配恰到好处,那些示意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把复杂的机械结构一下子就给捋顺了。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汽车一直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尤其喜欢里面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那部分的讲解,虽然我之前看过不少零散的资料,但在这套书里,它被系统地梳理出来,从各个子模块的功能到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再到常见故障的处理,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而且,作者还贴心地加入了不少实际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的。比如,关于热管理系统,书里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场景。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脑海里就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试驾过的几款电动车,然后对照书里的描述,感觉豁然开朗。总的来说,这套书的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电动汽车工作原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