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專傢圖解培養3~10歲男孩的關鍵細節
好媽媽教齣能自立、有魅力、會學習的男孩
3~10歲,是男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不僅決定著男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決定著男孩子今後的生活能力。本書中,有豐富育兒經驗的高濱老師將為媽媽們講解培養男孩子的訣竅。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有著特有的天性,隻有瞭解男孩子的性格,纔能“對癥下藥”。本書從“自立”、“魅力”、“學習”3個層麵齣發,教媽媽們如何培養一個自立有擔當、人見人愛、媽媽引以為傲的男孩子。
高濱正伸,1959年生於熊本縣。畢業於東京大學。1993年,以重視“數理思考力”、“國語力”和“課外實踐”為理念,開辦瞭麵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教室“花丸學習會”。奧數委員會理事。活躍在電視、報紙和雜誌上的熱血教師。以兒童監護人為對象,每年進行130多次演講,在媽媽中大有人氣,甚至有固定的媽媽粉絲。著書還有《教孩子如何記筆記》《寫給13歲的你》(實務教育齣版)、《小學3年級前要培養好算數腦》等。
章 男孩的特點
男孩的心思,原本就難以捉摸 /3
男孩的特點① 活潑好動 /8
男孩的特點② 反復叮囑也會忘記收拾東西 /10
男孩的特點③ 隻做喜歡的事 /14
男孩的特點④ 喜歡冒險、追求刺激 /16
男孩的特點⑤ 在意勝敗 /19
男孩的特點⑥ 喜歡戰鬥類遊戲 /21
男孩的特點⑦ 吵完架即握手言和 /23
男孩的特點⑧ 喜歡粗俗的東西 /26
男孩的特點⑨ 不怕髒 /29
男孩的特點⑩ 沒常性、喜歡動態事物 /31
男孩的特點 字跡潦 /33
男孩的特點 行動緩慢 /35
男孩的特點 有“禦宅”傾嚮和收藏癖 /38
男孩的特點 想要說服他需講道理 /41
男孩的特點 全世界喜歡媽媽 /43
第2章 自立 培養將來能自食其力的男孩
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教育方式 /50
讓孩子遠離電子遊戲 /65
不服輸的孩子強大 /71
坦然麵對他人的欺負行為 /75
成就感孕育自信 /80
彆讓孩子因不擅長運動而自卑 /85
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 /88
對孩子的不閤理要求說“不” /91
讓孩子産生“想快快長大”的想法 /94
第3章 魅力 培養人見人愛、重視媽媽的男孩
媽媽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107
與他人的摩擦是孩子的必要成長經曆 /110
讓孩子用熱情感染周圍人 /114
讓孩子笑對挫摺 /118
虛心是成長的法寶 /124
媽媽不嘮叨,孩子誠實 /127
男孩也要做貼心暖男 /130
擅長逗人笑的孩子人緣好 /135
讓孩子享受“年少的特權” /138
讓孩子感覺人生如此有趣 /142
第4章 學習 培養讓媽媽引以為傲的男孩
“敷衍媽媽的學習方式”是大忌 /150
讓孩子體驗到思考的樂趣 /152
讓孩子保持正確的坐姿 /158
重視孩子的寫字速度 /160
語言是培養學習能力的基礎 /162
提高孩子邏輯思考力的方法 /170
提高孩子動腦能力的方法 /175
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教育方式
①以輕鬆的語氣要求孩子每天早睡早起早睡早起是孩子應養成的個好習慣,它與孩子的精神是否強大密切相關。
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凡是能堅持早起的人,都能獲取他人的信賴。反之,則會被人認為意誌力差、沒有前途。
如果孩子因沉迷於遊戲、網絡而過著黑白顛倒生活,就會因為頭疼或等原因,萌生“不去學校”的想法。
我們可以將這種狀態稱為沒耐性。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就容易陷入不願上學、閉門不齣的狀態。
如果孩子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等他們進入社會,也會齣現類似狀況。而這樣的結果是——不被上司重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培養方式至關重要。養成早起的良好習慣,對有助於今後的人展。
即使孩子在青春期齣現沒耐性的狀態,也會因為“交女友”“結婚”“生子”等影響人生的關鍵事件而發生重大轉摺。
因為人往往會在這種時候發生改變。
“人不能為自己改變,隻能為他人改變”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在幼兒時期,父母應用“早點睡覺哦”等輕鬆的語氣告誡孩子,並且不允許孩子晚起。如果能通過“知情意行”教育,讓孩子在堅持“早睡早起”的同時“外齣玩耍”,那是理想的狀態。
②培養孩子的“無須休息”的好體力體力好、精力旺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多次缺勤的人注定無法獲得好工作。
據我所知,凡是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是休息時間少的人,隻有“擁有無限活力”的人纔能在工作上做齣好成績。
毫無疑問,精力充沛的人都擁有良好的基礎體力。不過,無須要求孩子達到運動員的水準,隻要讓孩子擁有“基本上無須休息”的基礎體力即可。
其實,隻要孩子堅持參加中學時代的體育活動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基礎體力。沒有類似體驗的孩子,恕我直言,一般都是精神脆弱之輩。有的男孩長大後看起來人高馬大,實際上卻是一肚子疼就休息的人。
持久力和活力是工作的基本前提,十分重要。
身處社會中,一年之中總有那麼幾天需要熬夜完成工作。除此之外,分娩前後、孩子生病住院等,徹夜不眠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另外,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即使沒怎麼睡也需要挺過去的時候,比如震災等緊急時刻。在這種時候,人必須擁有良好的體力。
因為這不僅是你的責任所在,也是考驗你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時刻。
毫無疑問,腳力是體力的基礎。對於長時間坐著工作的我們來說,“步行”“奔跑”等方麵的鍛煉十分重要。
據我所知,東京大學很多學生在1500米跑步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這其實與“精神的強大”息息相關。無論怎麼犯睏都能堅持做完後一道題的人,隻要多次堅持,就能成為卓越的人。對於那些頭腦聰明的人來說,錘煉讓精神強大的基礎體力是人生的必修項目之一。
據說,擁有眾多聰明孩子的某國立大學附屬小學,在體育訓練項目上投入瞭不少精力。這無疑是明智之舉。
有的孩子剛放學迴傢就扔下書包外齣玩耍,這讓媽媽很是揪心。情急之下,媽媽可能會訓斥孩子:“整天就知道玩!快去學習!”實際上這是在城市培養孩子的忌諱之處。我們應有意識地增加孩子外齣玩耍、活動身體的機會,因為基礎體力與學習能力息息相關。
據某精神科的醫生說,我們可以通過“站姿、步姿”判斷孩子是否得瞭抑鬱癥、綜閤失調癥。多年來我一直在教育綫觀察孩子,發現通過觀察孩子的步姿、跳姿和腰腿的力量也可以判斷齣他們學習的努力程度。
誰都可以通過鍛煉身體提高基礎體能,因此我建議讓孩子多外齣玩耍,多參加中學時代的俱樂部活動。
總之,腰腿的強大意味著“精神的強大”,手指的靈巧意味著“創意的湧現”。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語言簡潔有力,沒有冗餘的學術術語,所有的深層教育理念都通過生動的案例被包裹起來,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在聽一位睿智的長輩娓娓道來。特彆是關於“培養男孩的責任感”那一章,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說教,而是提供瞭具體到可以立即執行的傢庭任務分配機製。我過去總是習慣性地將傢務活交給女兒,認為兒子“不需要做這些”,這本書徹底糾正瞭我的性彆偏見。它論證瞭,責任感和同理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參與傢庭事務、體驗付齣和收獲成果的過程中習得的。我們傢開始實行“每周傢庭值日錶”,從洗碗到整理自己的房間,兒子開始真正體會到“傢”是一個需要共同維護的共同體,而不是一個為他服務的後勤站。這種實踐性的指導,是很多理論書籍所欠缺的。它讓我意識到,培養一個“瞭不起的男孩”,不是培養一個“萬能的超人”,而是培養一個具備高情商、強責任感、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未來公民”。這本書是行動指南,更是心靈地圖,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正在為男孩教育感到睏惑的父母。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促使我重新審視瞭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定位。它讓我明白,教育孩子,尤其是培養一個優秀的男孩,很多時候,考驗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的“放下”能力。我們常常帶著自己未被滿足的期望和恐懼去過度乾預,結果反而阻礙瞭孩子的自然發展。作者在談到“放手”時,用瞭很多篇幅來剖析父母的“不安全感”,這簡直是直擊靈魂。我意識到,我過去對兒子控製欲過強,部分源於我對自己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齣口——通過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來化解自己的焦慮。它提倡的不是“甩手掌櫃”,而是一種“有遠見的陪伴”。這種陪伴是高質量的、有意識的,而不是全時段的、低效的嘮叨。它教會我如何做孩子的“精神後盾”,而不是“全程保姆”。這種角色的轉變,不僅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和諧,更重要的是,讓我個人的生活質量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因為我學會瞭把精力從微觀的控製,轉移到宏觀的引導上,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我對一本“育兒書”的初始預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獨立性培養”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遠見。很多教育理念傾嚮於強調“控製”和“規訓”,把孩子塑造成父母理想中的樣子,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像一位園丁,耐心地修剪枝蔓,但最終目的是讓幼苗朝著自己最健康的方嚮伸展。我深切體會到,培養一個“瞭不起的男孩”,核心在於培養他的“內在驅動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幫他掃清所有障礙。書裏有一個觀點讓我醍醐灌頂: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實際上是在慢性剝奪孩子積纍“失敗經驗”的機會。失敗是最好的老師,但前提是父母要提供一個安全的“失敗跑道”。我開始有意識地後退一步,允許我的兒子去嘗試那些“可能搞砸”的事情,比如自己穿鞋帶,或者獨立完成一項小任務。結果是,他最初的挫敗感確實很強烈,但我依據書中方法給予瞭充分的“過程贊美”而非“結果評判”,慢慢地,我看到瞭一個更自信、更具韌性的孩子。這種從根本上重塑親子關係的視角,讓這本書具有瞭長久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我時常需要翻閱、反思的“育兒哲學指南”。
評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專業,它沒有迴避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的那些復雜、甚至有點“粗糲”的挑戰。它沒有把男孩塑造成某種無菌的、完美的形象,而是直麵瞭“挫摺教育”、“規則建立”和“男子氣概的健康定義”這些硬核議題。我非常喜歡作者對“界限設定”的論述,那不是冰冷的命令,而是一種充滿愛意的結構。如何溫柔而堅定地設立界限,是所有傢長的心頭痛點,因為一旦語氣過重,就容易演變成權威壓迫;而語氣太軟,規則又形同虛設。書中提供的那套“先同理感受,後清晰陳述期望”的腳本,實用性極強。我實踐瞭幾天,發現當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想做”時,他對你“必須遵守”的“不能做”的抵觸情緒會大大降低。此外,書中對“運動和釋放精力”重要性的強調,也讓我這個過去隻關注學習成績的傢長警醒。它提醒我,男孩的成長,身體的律動和荷爾濛的釋放同樣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隻有身體的能量得到健康疏導,內在的學習和思考纔能真正啓動。
評分這本書真是一劑及時的強心針,對於那些在育兒路上感到迷茫和焦慮的父母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記得我當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翻開它,原本以為會是一堆空洞的理論,沒想到,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煙火氣和真誠。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溫柔而堅定的朋友在耳邊細語,分享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行得通的智慧。特彆是關於“情緒管理”的那幾個章節,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解藥。我一直以為,男孩的叛逆期是洪水猛獸,避無可避,但這本書巧妙地引導我看到,那些所謂的“問題行為”背後,其實是未被理解的需求和能量的錯位。它教我如何去“看見”孩子錶象下的真實渴望,而不是被錶麵的不聽話所激怒。我開始嘗試用書中提到的“非暴力溝通”技巧,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嘗試,效果都立竿見影。比如,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發脾氣時,我不再急於製止或說教,而是蹲下來,先確認他的感受——“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因為你的樂高被拿走瞭?”這種先共情後引導的方式,極大地減少瞭衝突的烈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一套強大的思維框架,讓我在麵對具體情境時,能迅速找到最適閤當下情況的應對之道,這纔是真正的賦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