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積極力量-怪誕行為學(2)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怪誕行為學(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丹·艾瑞裏(DanAriely) 著
圖書標籤:
  • 行為經濟學
  • 怪誕行為學
  • 心理學
  • 決策學
  • 非理性
  • 影響力
  • 社會心理學
  • 營銷
  • 消費者行為
  • 行為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1436
商品編碼:26470787748
包裝:精裝
開本:大32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按照理性的觀點,我們的一切決策應該符閤我們的利益,我們應該辨彆麵臨的各種選擇並準確計算價值,做齣符閤我們利益的選擇。如果我們FC理性地做到各種“應該”,那真的再好不過瞭。不幸的是,我們做不到。 在《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中,行為經濟學傢艾瑞裏探討瞭人類偏見的負麵影響,而本書則探討瞭非理性積J的另一麵。非理性能讓我們適應新的環境、信任彆人,樂於不斷努力,愛自己的孩子。這些美妙、奇異非理性的積J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各種目標,更好地生活。 同時,本書還將越過工作環境,深入檢驗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行為。我們與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處?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親友?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我們如何適應新情況、新環境?

關聯推薦

上一版纍計銷量20w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黑天鵝》作者塔勒布、經濟學傢梁小民聯袂推薦;長踞《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YMX網站暢銷書排行榜;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授予瞭為“行為經濟學”做齣突齣貢獻的理查德?塞勒,這本書正是對“行為經濟學”通俗易懂的解讀,幫助你在瞭解瞭自己的非理性之後,做齣理性的決策。

 
目錄
導?言 // VII |D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CD顛覆職場中的既定邏輯 D一章?金錢的誘惑 為什麼巨額奬金帶不來高業績? 奬金鴻運 // 006 結果:請擊鼓…… // 014 激增的動機 // 016 想與做 // 018 那些“特彆的人” // 021 社會壓力下的錶現失常 // 025 金錢的壓力與心無旁騖的劍俠 // 029 隱藏在小決策和大決策背後的非理性 // 031 D二章?工作的意義

導?言   //  VII

|D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CD顛覆職場中的既定邏輯

D一章?金錢的誘惑

為什麼巨額奬金帶不來高業績?

奬金鴻運  //  006

結果:請擊鼓……  //  014

激增的動機  //  016

想與做  //  018

那些“特彆的人”  //  021

社會壓力下的錶現失常  //  025

金錢的壓力與心無旁騖的劍俠  //  029

隱藏在小決策和大決策背後的非理性  //  031

D二章?工作的意義

我們可以從樂高遊戲中學到什麼?

找到工作的意義  //  037

為食物而工作  //  039

“意義”的激勵作用不可小覷  //  045

組裝生化勇士  //  047

勞動分工與勞動的意義  //  057

給工作賦予意義  //  060

D三章?宜傢效應

為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

烤爐裏的訣竅  //  064

我愛自己摺的韆紙鶴  //  069

定製、勞動與愛  //  073

理解估價過高的原因  //  075

結果的重要性  //  078

愛與付齣  //  083

D四章?不在這裏發現的偏見

為什麼“我”的點子比“你”的要好?

任何方案都可以,隻要,它是我提齣來的!  //  087

愛迪生手中的“牙刷”  //  093

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  096

D五章?報復的本能

為什麼我們要尋求公平正義

懲罰的快感  //  100

嚮銀行傢扔爛西紅柿  //  103

消費者的報復:我的故事,D一部分  //  106

彆接那個電話  //  110

特彆差的旅館和另一些故事  //  114

代理與主體  //  118

消費者的報復:我的故事,D二部分  //  121

“對不起”三個字的魔力  //  123

如果你禁不住誘惑……  //  125

有用的報復  //  127

|D二部分|

以齣人意料的方式挑戰生活中的常規

D六章?適應的法則

為什麼我們能適應一些事(但不是所有事,也不是一直如此)

疼痛如何教會我們適應  //  133

享樂適應  //  139

快樂水車  //  145

剋服享樂適應  //  147

適應:下一道邊界  //  151

善用適應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  154

D七章?好不好?

適應、伴侶和美麗市場

是否有女孩願意與我約會?  //  160

心靈與肉體  //  161

郎纔女貌與適應性擇偶  //  163

好不好?  //  168

適應與閃電約會的藝術  //  172

每個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機會  //  176

D八章?市場的失靈

一個有關在綫約會的案例

進入在綫約會  //  182

在綫約會的扭麯:斯科特的故事  //  187

虛擬約會實驗  //  189

為霍默·辛普森設計的網頁  //  194

D九章?感情的偏好

為什麼我們選擇幫助某個人,卻漠視許多人的痛苦?

可識彆受害者效應:你會把錢捐給誰?  //  201

密切度、生動感與“杯水車薪”效應  //  203

理性思維讓我們缺乏愛心  //  207

錢應該花在哪裏?  //  209

如何解決統計受害人問題  //  212

D十章?短期情緒的長期效應

為什麼我們常常感情用事?

情緒與決定  //  220

Z後通牒遊戲  //  224

自我羊群效應  //  228

不要跨越他  //  232

你能劃D木舟嗎?  //  233

D十一章?非理性的教訓

     為什麼一切決策都需要檢驗?

專傢與政策的非理性  //  243

緻?謝   //  249 顯示全部信息

《心智的迷宮:決策背後的隱形推手》 引言:我們真的瞭解自己的選擇嗎? 人類一直以來都傾嚮於相信自己是理性的決策者,能夠權衡利弊,做齣最優選擇。然而,當我們審視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那些看似衝動、不閤邏輯,甚至自我損害的決定時,這個信念便開始動搖。我們為何會為瞭一個微不足道的摺扣而排成長隊?為什麼我們深知吸煙有害健康,卻依然無法戒除?我們的大腦,這個被譽為宇宙中最復雜的器官,在處理信息、評估風險和做齣選擇時,似乎總是在與一個看不見的對手進行著博弈。 《心智的迷宮:決策背後的隱形推手》並非一本枯燥的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次深入人類思維底層結構的探險。本書旨在揭示,在我們的“理性”外衣下,潛藏著一套古老而強大的決策係統。這套係統並非基於嚴密的數學計算,而是依賴於經驗、直覺、情感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快速反應。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精妙的實驗設計和對神經科學的最新洞察,本書將帶領讀者走入心智的幽深之處,解析那些塑造我們日常行為的、往往被我們忽略的“非理性”力量。 第一部分:直覺的陷阱——係統一與係統二的衝突 我們的思考過程可以被粗略地劃分為兩個平行的係統:係統一(快思考)和係統二(慢思考)。係統一高效、自動、幾乎不費力氣,它負責我們的本能反應、情緒評估和快速判斷;而係統二則緩慢、審慎、需要投入認知資源,負責復雜的邏輯運算和深思熟慮。 本書詳細闡述瞭係統一的運作機製及其帶來的巨大便利性——例如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做齣反應。然而,正是這種高效性,使其極易受到偏見和啓發式(Heuristics)的影響。我們會深入探討“錨定效應”如何讓我們對初始信息産生過度的依賴,即使這些信息與決策本身毫無關聯;“可得性啓發法”如何讓我們高估那些容易被想起來的事件(如空難)的發生概率,而低估那些罕見的風險(如日常疾病)。 書中通過經典的“濛提霍爾問題”等悖論,生動展示瞭直覺的誤導性。它挑戰瞭讀者對自己推理能力的自信,強調瞭在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切換到係統二模式,以避免被快速而錯誤的直覺所裹挾。 第二部分:環境的塑造——無形的推力 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之中,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助推”(Nudge)理論的精髓,探討環境設計者如何利用人類對特定情境的反應,溫和地引導我們的行為。 我們考察瞭“默認選項”的巨大力量。為什麼在器官捐獻的統計數據上,選擇“默認同意”的國傢與選擇“默認拒絕”的國傢之間存在天壤之彆?這揭示瞭惰性與維持現狀偏見如何成為影響重大決策的無形之手。 此外,我們還將剖析“框架效應”在商業和政治宣傳中的應用。同樣一個信息——“手術後五年存活率為90%”與“手術後五年死亡率為10%”——在措辭上的細微差彆,如何能極大地改變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和接受程度。本書強調,理解這些框架,不僅能幫助我們識彆外部的操縱,更能讓我們在設計政策、營銷産品或進行有效溝通時,以更人道、更有效的方式影響他人。 第三部分:社會比較與身份認同——從眾的悖論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決策往往不是基於絕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基於相對的社會地位和歸屬感。本部分深入研究瞭社會影響力的核心機製。 “社會認同”是如何驅使我們做齣不符閤自身利益的購買行為?我們探討瞭“炫耀性消費”背後的心理動機——它不是為瞭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為瞭嚮外界發送關於資源和地位的信號。書中引入瞭“參照群體”的概念,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更關心自己收入是否高於鄰居,而不是自己的絕對財富水平。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損失厭惡”在社會情境下的放大效應。失去麵子、失去社群接納的恐懼,往往比獲得實際利益的誘惑更加強大,從而導緻群體性的非理性行為,例如在金融泡沫中盲目追高。 第四部分:時間失衡——延遲滿足的戰爭 關於未來規劃,人類展現齣一種奇特的“時間摺現”傾嚮:我們更看重眼前的即時滿足,而對遙遠的未來利益顯得極不耐煩。這種“現在偏好”是健康問題、儲蓄不足和拖延癥的根源。 本書通過對“雙麯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的分析,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昨天信誓旦旦說要開始減肥或儲蓄,今天卻輕易地被一塊蛋糕或一次衝動消費擊潰防綫。我們探索瞭成功的延遲滿足能力(如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長期追蹤結果)對個人未來成就的預測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預先承諾”策略,教導讀者如何通過巧妙地限製自己的未來選擇,來抵禦當前誘惑的攻擊。 結論:擁抱我們的不完美 《心智的迷宮》的最終目的並非是試圖將每一個人都塑造成一颱完美無瑕的計算機器。相反,它主張,理解我們決策中的固有偏差和非理性傾嚮,是實現更清晰、更符閤自身長期利益決策的第一步。認識到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被設計來應對祖先環境的挑戰,而不是現代的復雜世界,能幫助我們學會與自己的心智進行有效的閤作。 本書是一份對人類心智的緻敬,也是一份清醒的提醒: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並在那些隱形的推手和陷阱麵前,為自己構建更堅固的思考堤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像是在玩一場智力遊戲,充滿瞭驚喜和挑戰。作者巧妙地將枯燥的學術研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心理實驗室。它不僅僅是關於“為什麼我們會做這些怪事”,更是關於“這些怪事如何可能是有益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誘餌效應”的分析,它是指在有兩個選項時,如果引入第三個“誘餌”選項,往往會使得人們更傾嚮於選擇其中一個原本就具有優勢的選項。這個原理在商業定價策略中被廣泛應用,但作者將其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麵,比如人際關係中的選擇,讓人大開眼界。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在自主選擇,實際上可能是在被精心設計的“選項”所引導。此外,書中對“認知失調”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當我們的信念與行為不一緻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並試圖通過改變信念或行為來消除這種不適。這解釋瞭為什麼人們在做齣重大決定後,往往會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即使這個選擇並非最優。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瞭人類的“非理性”:它並非總是錯誤的,有時恰恰是人類為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演化齣的“智慧”。它讓我變得更加警覺,也更加理解我們內心的復雜性,這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思想旅程。

評分

我通常對這類“行為學”的書籍抱持著審慎的態度,擔心它們過於理論化或者過於主觀。然而,《非理性的積極力量-怪誕行為學(2)》徹底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強大的實證基礎和嚴謹的研究方法。作者並非空談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並且這些實驗的設計本身就充滿瞭趣味性和啓發性,讓我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模擬實驗過程,思考其中的邏輯。比如,書中關於“稟賦效應”的實驗,讓參與者評估自己手中物品的價值,以及願意為獲得一件物品支付的金額,結果顯示人們對自己擁有的物品價值往往估得更高。這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總是捨不得扔掉那些“沒用”但“擁有過”的東西,因為它們承載瞭我們的情感和“付齣”。此外,作者還探討瞭“互惠原則”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以及“稀缺性”如何激發我們的購買欲望。這些都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基於大量科學研究的結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心理學上的“冷知識”,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人類行為的“科學工具”。它讓我看到,那些看似“怪誕”的行為,其實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演化根源。讀完之後,我不再輕易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好”或“壞”,而是嘗試去理解其背後的驅動力,這讓我變得更加包容和深刻。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簡直是行雲流水,引人入勝。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將那些看似復雜的心理學概念,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社會證明”的章節,書裏舉瞭餐廳排隊、演唱會人氣爆棚的例子,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跟隨大眾的腳步,即使我們內心可能並不完全認同。這讓我迴想起自己生活中無數次類似的經曆,比如在不熟悉的地方,總會選擇人多的餐廳,因為“大傢都去肯定沒錯”。這種看似被動的行為,其實是我們在不確定性麵前尋求安全感的一種本能反應。作者還深入剖析瞭“框架效應”,即同一個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把“90%無脂肪”的標簽貼在食物上,遠比“含有10%脂肪”更能吸引消費者。這種對語言和敘述方式的巧妙運用,在營銷、廣告乃至人際溝通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客觀事實”,很大程度上是被我們觀察和解讀它的“框架”所塑造的。它教會我審視自己接受信息的角度,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錶達自己的觀點時,運用更有效、更有說服力的“框架”。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朋友對談,他不僅讓我看到瞭世界的另一麵,更啓發瞭我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積極”解讀方式。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理性思維是人類行為的主導,直到讀瞭《非理性的積極力量-怪誕行為學(2)》。作者用一係列生動有趣、甚至可以說是令人捧腹的實驗和案例,揭示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非理性”但又“積極”的行為模式。比如,書中提到的“損失厭惡”效應,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人們在麵對同等價值的獲得和失去時,會更在意失去。這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為瞭避免一點點虧損而付齣更多努力,或者在投資中不願割捨已經下跌的股票。還有“錨定效應”,它解釋瞭為什麼商傢會先展示高價商品,然後推齣“摺扣價”,讓我們覺得撿瞭大便宜,實際上可能還是比其他地方貴。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理機製,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購買決策、社交互動,甚至是生活態度。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歸因錯誤”的探討,我們總是傾嚮於將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這種自我保護機製雖然看似“非理性”,卻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瞭我們的自信心和前進的動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心理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齣更明智選擇的指南。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許多行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在“理性”地做選擇,而是被各種心理“陷阱”巧妙地引導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拿到瞭一副解讀他人行為的“秘密地圖”,同時也對自己內心的“怪誕”有瞭更深的認識,這真是一次愉快的頭腦風暴!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覺得“非理性的積極力量”這個說法很有意思。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果然名不虛傳。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許多關於人類決策和行為的心理學原理。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很多心理學書籍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大量生活化的例子,將這些理論具象化。比如,書中提到的“承諾和一緻性”原理,讓我立刻聯想到瞭很多推銷員利用這一原理來促成交易的場景:先讓你做一個小小的承諾,然後你就會傾嚮於在後續的行動中保持與這個承諾的一緻性。這解釋瞭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不經意間“上鈎”。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是關於“奬勵機製”的設計,作者分析瞭為什麼某些奬勵會比其他奬勵更能激勵人們。這不僅僅適用於工作場所,也適用於親子教育、自我管理等各個方麵。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怪癖”行為,發現原來它們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機製。它讓我不再僅僅從道德或理性角度去評判,而是嘗試去理解這種“非理性”行為的“積極”作用,即它們可能是在幫助我們更高效地適應環境,或者在維持我們的心理健康。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對人類的智慧有瞭更深的敬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