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冰鉴宣纸线装(无皮箱)
作者:清 曾国藩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7月出版
册数开本:1函5册 毛6开宣纸线装
ISBN:9787560146102
定价:990元
编辑
|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
|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 —— |
| 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
| ——李鸿章 |
| 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
| ——太平天国石达开 |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 ——曾国藩 |
| 邪正看眼鼻,聪明看嘴唇,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寿天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问条理,全在语言中。 |
| ——曾国藩 |
| 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
| ——刘邵 |
|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13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
内容提要
《冰鉴》虽是曾国藩众多著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曾国藩得以成功的重大秘诀;统帅数十万大军,一生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各级官员近千名,很多像李鸿章、左宗棠都位极人臣。曾国藩靠什么来甄别、遴选人才?《冰鉴》就是有关曾国藩相人识人之术的论述。
《冰鉴》原文虽然只有2269字,但在考辨人才上,“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确有开门见山的效果。
《冰鉴》全文分七篇,其中篇“神骨”、第二篇“神态”、第四篇“情态”、第五篇“须眉”、第六篇“声音”、第七篇“气色”,颇有实用价值,也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与科学精神,是人力资源中国化、本土化的绝好教材,对国家、政府、军队、企业等各级识别、储备、选拔、培训人才大有帮助。
目录
上编识人之道
一、人才
1.识才——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2.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
3.衡才——凡人才下,视其志趣
4.养才——人才以陶冶而成
5.用才——世不患天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
6.德才——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7.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
8.君子——君子小人,存乎一心
9.精明——处事以明为要义
二、将才
1.选将——上选将才,须三者兼全
2.将德——带兵之人,须有忠义血性
3.能战——治军之道,以能战为义
4.奇正——练兵当如八股家之揣摩
5.严明——善将兵者,首重申诫严明
6.忠义——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7.平淡——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8.军心——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9.评将——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
下编相人之法
一、神骨——精神具乎两目,骨相具乎面部
二、刚柔——先天种子,五行生克之数
三、容貌——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四、五官——目为面之渊,鼻为面之山
五、须眉——少年两道眉,临老一副须
六、声音——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
七、情态——情态神之余,常补神之不足
八、气色——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像这种传统的宣纸线装书,会不会因为年代和材质的缘故而难以保存。但入手后发现,它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函套的设计也相当到位,起到了很好的防潮和防尘作用。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放在书房陈列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包装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在想,如果将它放在阳光下,那宣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怎样的自然泛黄和包浆效果,那将是时间赋予它的第二层美。这套书的体量适中,一函五卷的划分也便于携带和局部阅读,不会像一些巨著那样令人望而生畏。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满足的收藏与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精神的凝结,值得每一位热爱阅读和传统文化的同好珍视。
评分这套《冰鉴》的线装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宣纸特有的那种温润的质地,触感细腻而富有张力,翻动书页时发出的沙沙声,简直就是对传统阅读仪式的一种极致礼赞。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精美的装帧,每一页的对折、每一针的走线,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线装书的韵味,在于它的“不完美”和“手工感”,每一卷的边角或许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微微卷曲,但这恰恰是它生命力的体现。我特别喜欢那种用细麻绳穿引固定书脊的古朴方式,它不像现代胶装书那样僵硬,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柔韧性。每一次小心翼翼地打开书卷,都像是在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给予的。这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玩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兼具,让人忍不住想把它供奉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静静地欣赏它岁月的痕迹。
评分这套线装本的排版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它完美地平衡了实用性和审美性。请注意看它的字距和行距,那种恰到其实的留白处理,让原本密集的文字拥有了呼吸的空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在很多现代书籍中,为了追求内容紧凑而牺牲了阅读舒适度,但《冰鉴》在这方面做得极为考究。而且,宣纸的特性使得墨色表现得极其到位,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即便是年代久远,字迹也不会模糊不清,反而有一种水墨画般的层次感。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摩挲一下那些空白处,感受纸张的肌理。对我来说,阅读本身就是一场全感官的体验,而这套书通过其精良的物料和印刷工艺,将这种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它让“阅读”这件事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对知识的庄重对待。
评分翻阅这五卷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虽然成书年代久远,但其中探讨的很多议题,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和视角。比如,书中对于“物我两忘”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精神的贫瘠之间的矛盾。阅读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试图将书中的古老智慧与我当下的生活处境进行对接和印证。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和“该如何是”,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读者自身内心的波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重塑过程。
评分读完这套《冰鉴》,我最大的感受是精神上的洗涤。它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哲思和生活美学的沉思录。作者的笔触极其内敛、克制,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沉静的心态,仿佛置身于一个空旷的庭院中,听着微风拂过竹林的声音,每一个字都值得反复咀嚼。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摊开书卷,借着一盏微弱的台灯光芒,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套书的文字结构很独特,句子往往很长,却不显冗杂,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感,读起来就像是在品一壶上好的清茶,初尝平淡,回味无穷。它教会了我如何放慢脚步,去审视那些被日常琐事快速略过的细节,重新构建起我对“美”和“真”的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