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情绪心理学
作者:李群锋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5813
印张:15
开本:16
印刷日期:201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上架建议: 子教育·心理学
识别孩子不良情绪信号,做“理智脑”型的家长,轻松化解孩子的哭闹、叛逆、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阿德勒、蒙台梭利、简·尼尔森、李崇建等实践出来的养育技巧,用充满尊重和合作的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1.好的父母必是孩子情绪的侦查员!
做孩子情绪的侦探,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和不良信号,帮助孩子拆除情绪地雷,不给坏情绪留空间。读懂孩子各种情绪背后的真实心理,用孩子的思维和逻辑,化解孩子的哭闹、叛逆、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
2. 让孩子的情绪飞一会儿!
正常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是孩子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因此,家长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机会通过哭泣、喊叫、愤怒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感,孩子才能很快走出负面情绪!
3. 你是“情绪脑”还是“理智脑”的家长?
人类的大脑分三层: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然而,无论是谁,都有理智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加上情绪脑的反应比理智脑快五十倍,从而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不由自主的。对于儿童来说,情绪战胜理智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因此,家长用情绪脑,还是理智脑,是子关系好坏的分水岭!
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虽然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但是本质上它只是人类生活的调味剂,只能正确解读孩子各种情绪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了解内心真实的感受和心理诉求。
倾听孩子的心声,识别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愿望和需求,教会孩子识别和利用自己的各种情绪,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群锋:群峰教育圣贤国学院国学讲师,群峰教育品牌创始人、幼儿园自动化运转。出版有《边宠边吼育英才》《*好的教养在西点》《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性格心理学》《儿童沟通心理学》等多部儿童教育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
——书作家 尹建莉
许多令家长焦虑和束手无策的子女教养问题,源头都在情绪管理。首先是家长本身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直接的影响便是孩子的负面情绪日渐高涨,子互动不良,子关系越来越糟糕,孩子天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子教育专家陈禾
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
——NLP大师 李中莹
“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的失败者’!”
——心理学大师 阿德勒
还在上班的妈妈接到儿子路路的电话,电话里路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吓妈妈了一跳。问清楚缘由后妈妈松了一口气,对路路说:“没关系,不就是一只仓鼠吗?妈妈再给你买一只。”
“我不要,我就要我的皮皮!”路路哭着说。
下了班,妈妈特地绕道买了一只小仓鼠拎回家。
“路路,快看妈妈给你买了什么!”
路路红肿着眼睛无精打采地看了一眼,转过头,噘起嘴,眼泪又开始流下来:“我不要!这不是我的皮皮!”
“皮皮死了,回不来了。这只仓鼠不是和皮皮一样可爱吗?”
“可我就是要我的皮皮!”路路说着说着,又开始大哭起来,妈妈怎么哄都没用。看着路路泪流满面的小脸,妈妈又心疼又有些生气,伸手去拿装皮皮的仓鼠笼:“你这孩子,这么不讲道理?不就是一只仓鼠吗,有什么好哭的?还一直哭,一直哭,根本不像个男子汉!皮皮已经死了!”
“我就是要皮皮!我就是要皮皮!”路路一边哭,一边尖叫起来,双手紧紧地抱着笼子。妈妈真的生气了,用力夺过笼子:“皮皮死了,尸体上会有细菌,难道你想生病吗?”妈妈打开门,将死了的皮皮连笼子一起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
路路哭得更伤心了,妈妈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向孩子妥协,于是便不理他。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路路还在哭,饭也不肯吃。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半夜里,路路好几次从梦中哭醒,竟然还发起烧来。妈妈又急又气:“为了一只仓鼠,这样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么脆弱,以后可怎么办啊?”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哪怕一件衣服、一个玩具的失去也会令他们难过半天,更别说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宠物、朋友,甚至人了。为此而指责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愚蠢的,因为假如孩子因此而受到责骂,原本柔软的心就会变得坚硬,原本善良的本性也有可能变得冷酷无情。所以,当孩子失去*心爱的东西时,请允许他悲伤,让他尽情地哭泣,只有当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孩子的身心才会更加健康。
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尽快从失去心爱之物的悲痛中走出来,会采用转移法,就像上文中路路的妈妈一样,用*快的时间重新买了一只小仓鼠。但是,路路一直哭着喊:“我只要我的皮皮!”这说明,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替代品,他们伤心是因为与所失之物之间已经有了感情。当然,转移法或许会对一部分孩子有效,或者说暂时有效,因为当孩子拥有了新的宠物、玩具或衣服时,他们悲伤的情绪会得到一部分转移;但更多的事实证明,转移只是暂时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并不能完全。况且,如果孩子不能学会从失去某一事物中走出来,不能学会悲伤情绪的自我调控,那么当新的宠物、玩具或衣服失去时,他就会再次陷入悲伤之中。如此反复,对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折磨。
此外,并非所有失去的东西,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比如家中人的去世。如果孩子还没有学会接受事实,没有摆脱悲哀的能力,那么这对他心灵的打击将更加严重。
鉴于此,当孩子失去心爱之物时,不要用任何强制的手段来他的悲伤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讲,压制孩子的悲伤,就是在消灭他爱的能力,就是教他变得冷血无情。要记住,此时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悲伤,分担他的哀痛,听他诉说内心的委屈。而父母,则是化解孩子伤痛的*佳人选。轻轻地抱住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为他轻轻擦拭脸上的泪水,引导他明白悲伤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是正常的情绪,而且人有能力战胜悲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悲伤中走出来,孩子才能真正变得坚强起来。
我是一个习惯于深度思考的读者,阅读时总会下意识地寻找作者的逻辑支撑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脉络。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现象和提供对策,而是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一步步构建起对儿童心智世界的认知模型。它引用的研究案例权威且具有代表性,让人信服,而不是空喊口号。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书中关于“大脑前额叶皮层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关联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什么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做出很多在我们看来“非理性”的决定。我不再仅仅是基于本能反应去应对,而是能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去预判和引导。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父母进阶指南”,它提升了我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让我能更早地察觉到孩子潜在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早期干预,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时才手忙脚乱。
评分我是在一个育儿论坛上被安利这本书的,当时正值我家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学季,各种学习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接踵而至,我几乎快要被“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事迹压垮了。这本书的家庭教育篇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力量。它特别强调了父母自身的“心智成熟度”对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影响。我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孩子的事,是老师的事,跟我自己的情绪管理关系不大。但书里用大量的案例说明,父母的焦虑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特别是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分析,让我不得不正视自己对孩子设定的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读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客厅里那些贴满奖状的展示板收了起来,转而开始赞美他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结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孩子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他开始愿意告诉我他哪里遇到了困难,而不是偷偷藏起来。这本书是那种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多都写得非常理论化,或者过于理想化,让人感觉根本不接地气。然而,这本《儿童情绪心理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它并没有把家庭教育描绘成童话故事,而是坦诚地揭示了家庭生活中那些令人抓狂的瞬间——比如公共场合的“熊孩子”发飙、兄弟姐妹间的争宠、以及孩子撒谎背后的深层需求。它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现实生活场景设计的,比如如何利用“有限选择权”来应对孩子的固执,或者如何巧妙地在冲突发生前进行“预设”干预。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界限设定”的章节,清晰地划分了父母的责任和孩子的自主权范围,让我明白了“爱”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这本书真正帮我建立起了一个清晰、但又不失温暖的家庭管理框架,让我感觉自己像个更有章法的“项目经理”,而不是一个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救火队员”。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我最近刚好在为我家那个小家伙的情绪问题焦头烂额。他才五岁,但是脾气说来就来,一点小事就能让他崩溃大哭,搞得我这个做妈妈的束手无策。我本来以为是孩子太娇气,或者是我自己教育方法不对,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孩子的情绪发展有这么大学问。书中细致地剖析了儿童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并且提供了好多实用的、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引导技巧。比如,它强调“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解决”情绪,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总想着赶紧让他停止哭泣,现在我学会了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描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积木倒了。” 这种简单的“共情”练习,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情绪地图”,不再在育儿的迷雾中瞎闯了。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词汇”,这对我们家那个只会尖叫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正准备开始实践,希望它能帮我把家里的“情绪炸弹”变成“情绪小天使”。
评分作为一个二胎爸爸,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大和老二在性格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上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一直试图用同一种方式去教育他们,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老二尤其叛逆。这本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就像一盏明灯,帮我重新审视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它没有给出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反而引导我深入去观察和理解我家这两个小家伙各自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内在驱动力。书中对于“依恋关系”和“安全感”的论述,让我猛然醒悟,我过去对老大的过度保护,可能无意中削弱了他的独立性,而对老二的放任,又让他缺乏必要的规则感。最让我受益的是,它教我如何设计一个更有建设性的家庭互动环境,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权力斗争。现在我开始尝试每周和每个孩子进行一次“专属对话时间”,专门听他们聊学校的趣事和烦恼,效果远比我过去每天吼叫着让他们写作业要好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指南,而是一套帮你构建自己育儿哲学的心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