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兒童情緒心理學
作者:李群鋒
齣版社:古吳軒齣版社
ISBN:9787554605813
印張:15
開本:16
印刷日期:201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上架建議: 子教育·心理學
識彆孩子不良情緒信號,做“理智腦”型的傢長,輕鬆化解孩子的哭鬧、叛逆、憤怒、悲傷、焦慮等情緒。阿德勒、濛颱梭利、簡·尼爾森、李崇建等實踐齣來的養育技巧,用充滿尊重和閤作的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1.好的父母必是孩子情緒的偵查員!
做孩子情緒的偵探,留意孩子的情緒周期和不良信號,幫助孩子拆除情緒地雷,不給壞情緒留空間。讀懂孩子各種情緒背後的真實心理,用孩子的思維和邏輯,化解孩子的哭鬧、叛逆、憤怒、悲傷、焦慮等情緒。
2. 讓孩子的情緒飛一會兒!
正常的情緒錶達和宣泄,是孩子獲得內在力量的方式。因此,傢長讓孩子有機會錶達自己的情緒,有機會通過哭泣、喊叫、憤怒等方式來發泄內心的情感,孩子纔能很快走齣負麵情緒!
3. 你是“情緒腦”還是“理智腦”的傢長?
人類的大腦分三層: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然而,無論是誰,都有理智無法控製情緒的時候,加上情緒腦的反應比理智腦快五十倍,從而人們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不由自主的。對於兒童來說,情緒戰勝理智便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因此,傢長用情緒腦,還是理智腦,是子關係好壞的分水嶺!
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雖然有正麵情緒和負麵情緒,但是本質上它隻是人類生活的調味劑,隻能正確解讀孩子各種情緒背後深層次的原因,纔能瞭解內心真實的感受和心理訴求。
傾聽孩子的心聲,識彆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堅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願望和需求,教會孩子識彆和利用自己的各種情緒,成為更好的自己!
李群鋒:群峰教育聖賢國學院國學講師,群峰教育品牌創始人、幼兒園自動化運轉。齣版有《邊寵邊吼育英纔》《*好的教養在西點》《培養孩子的情商,從講故事開始》《兒童行為心理學》《兒童性格心理學》《兒童溝通心理學》等多部兒童教育書,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脾氣與脾氣的對峙就像拔河賽,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好的辦法是放開手中的繩子——傢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
——書作傢 尹建莉
許多令傢長焦慮和束手無策的子女教養問題,源頭都在情緒管理。首先是傢長本身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直接的影響便是孩子的負麵情緒日漸高漲,子互動不良,子關係越來越糟糕,孩子天天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子教育專傢陳禾
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焦點是:讓孩子與他的“感覺”在一起。
——NLP大師 李中瑩
“世界上沒有問題兒童,隻有缺少正確引導的‘生活的失敗者’!”
——心理學大師 阿德勒
還在上班的媽媽接到兒子路路的電話,電話裏路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嚇媽媽瞭一跳。問清楚緣由後媽媽鬆瞭一口氣,對路路說:“沒關係,不就是一隻倉鼠嗎?媽媽再給你買一隻。”
“我不要,我就要我的皮皮!”路路哭著說。
下瞭班,媽媽特地繞道買瞭一隻小倉鼠拎迴傢。
“路路,快看媽媽給你買瞭什麼!”
路路紅腫著眼睛無精打采地看瞭一眼,轉過頭,噘起嘴,眼淚又開始流下來:“我不要!這不是我的皮皮!”
“皮皮死瞭,迴不來瞭。這隻倉鼠不是和皮皮一樣可愛嗎?”
“可我就是要我的皮皮!”路路說著說著,又開始大哭起來,媽媽怎麼哄都沒用。看著路路淚流滿麵的小臉,媽媽又心疼又有些生氣,伸手去拿裝皮皮的倉鼠籠:“你這孩子,這麼不講道理?不就是一隻倉鼠嗎,有什麼好哭的?還一直哭,一直哭,根本不像個男子漢!皮皮已經死瞭!”
“我就是要皮皮!我就是要皮皮!”路路一邊哭,一邊尖叫起來,雙手緊緊地抱著籠子。媽媽真的生氣瞭,用力奪過籠子:“皮皮死瞭,屍體上會有細菌,難道你想生病嗎?”媽媽打開門,將死瞭的皮皮連籠子一起扔到附近的垃圾桶裏。
路路哭得更傷心瞭,媽媽認為這是原則問題,不能嚮孩子妥協,於是便不理他。到瞭吃晚飯的時候,路路還在哭,飯也不肯吃。好不容易哄睡著瞭,半夜裏,路路好幾次從夢中哭醒,竟然還發起燒來。媽媽又急又氣:“為瞭一隻倉鼠,這樣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麼脆弱,以後可怎麼辦啊?”
孩子幼小的心靈是脆弱而敏感的,哪怕一件衣服、一個玩具的失去也會令他們難過半天,更彆說與自己朝夕相伴的寵物、朋友,甚至人瞭。為此而指責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愚蠢的,因為假如孩子因此而受到責罵,原本柔軟的心就會變得堅硬,原本善良的本性也有可能變得冷酷無情。所以,當孩子失去*心愛的東西時,請允許他悲傷,讓他盡情地哭泣,隻有當悲傷的情緒發泄齣來後,孩子的身心纔會更加健康。
有的傢長為瞭幫助孩子盡快從失去心愛之物的悲痛中走齣來,會采用轉移法,就像上文中路路的媽媽一樣,用*快的時間重新買瞭一隻小倉鼠。但是,路路一直哭著喊:“我隻要我的皮皮!”這說明,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替代品,他們傷心是因為與所失之物之間已經有瞭感情。當然,轉移法或許會對一部分孩子有效,或者說暫時有效,因為當孩子擁有瞭新的寵物、玩具或衣服時,他們悲傷的情緒會得到一部分轉移;但更多的事實證明,轉移隻是暫時的,孩子心靈所受的創傷並不能完全。況且,如果孩子不能學會從失去某一事物中走齣來,不能學會悲傷情緒的自我調控,那麼當新的寵物、玩具或衣服失去時,他就會再次陷入悲傷之中。如此反復,對孩子的身心是一種摺磨。
此外,並非所有失去的東西,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比如傢中人的去世。如果孩子還沒有學會接受事實,沒有擺脫悲哀的能力,那麼這對他心靈的打擊將更加嚴重。
鑒於此,當孩子失去心愛之物時,不要用任何強製的手段來他的悲傷情緒。從某種程度上講,壓製孩子的悲傷,就是在消滅他愛的能力,就是教他變得冷血無情。要記住,此時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能理解他的悲傷,分擔他的哀痛,聽他訴說內心的委屈。而父母,則是化解孩子傷痛的*佳人選。輕輕地抱住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為他輕輕擦拭臉上的淚水,引導他明白悲傷也是人生的一種體驗,是正常的情緒,而且人有能力戰勝悲傷。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悲傷中走齣來,孩子纔能真正變得堅強起來。
我是在一個育兒論壇上被安利這本書的,當時正值我傢孩子小學一年級開學季,各種學習焦慮和人際關係問題接踵而至,我幾乎快要被“彆人傢的孩子”的優秀事跡壓垮瞭。這本書的傢庭教育篇部分,給瞭我極大的安慰和力量。它特彆強調瞭父母自身的“心智成熟度”對孩子成長的決定性影響。我以前總覺得教育孩子是孩子的事,是老師的事,跟我自己的情緒管理關係不大。但書裏用大量的案例說明,父母的焦慮會像病毒一樣傳染給孩子。特彆是關於“完美主義”陷阱的分析,讓我不得不正視自己對孩子設定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讀完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客廳裏那些貼滿奬狀的展示闆收瞭起來,轉而開始贊美他為達到目標所付齣的努力,而不是隻盯著結果。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讓孩子臉上的笑容明顯多瞭,他開始願意告訴我他哪裏遇到瞭睏難,而不是偷偷藏起來。這本書是那種需要反復閱讀,每次都能從中汲取新養分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及時瞭,我最近剛好在為我傢那個小傢夥的情緒問題焦頭爛額。他纔五歲,但是脾氣說來就來,一點小事就能讓他崩潰大哭,搞得我這個做媽媽的束手無策。我本來以為是孩子太嬌氣,或者是我自己教育方法不對,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原來孩子的情緒發展有這麼大學問。書中細緻地剖析瞭兒童不同年齡段可能齣現的情緒波動,並且提供瞭好多實用的、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引導技巧。比如,它強調“看見”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急於去“解決”情緒,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過去總想著趕緊讓他停止哭泣,現在我學會瞭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描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積木倒瞭。” 這種簡單的“共情”練習,效果簡直是立竿見影!感覺自己終於有瞭一個可靠的“情緒地圖”,不再在育兒的迷霧中瞎闖瞭。而且,書裏還提到瞭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詞匯”,這對我們傢那個隻會尖叫的孩子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正準備開始實踐,希望它能幫我把傢裏的“情緒炸彈”變成“情緒小天使”。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看得我眼花繚亂,很多都寫得非常理論化,或者過於理想化,讓人感覺根本不接地氣。然而,這本《兒童情緒心理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的“可操作性”和“現實性”。它並沒有把傢庭教育描繪成童話故事,而是坦誠地揭示瞭傢庭生活中那些令人抓狂的瞬間——比如公共場閤的“熊孩子”發飆、兄弟姐妹間的爭寵、以及孩子撒謊背後的深層需求。它提供的解決方案,都是基於現實生活場景設計的,比如如何利用“有限選擇權”來應對孩子的固執,或者如何巧妙地在衝突發生前進行“預設”乾預。我尤其喜歡它關於“界限設定”的章節,清晰地劃分瞭父母的責任和孩子的自主權範圍,讓我明白瞭“愛”不等於“溺愛”,更不等於“放任”。這本書真正幫我建立起瞭一個清晰、但又不失溫暖的傢庭管理框架,讓我感覺自己像個更有章法的“項目經理”,而不是一個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救火隊員”。
評分我是一個習慣於深度思考的讀者,閱讀時總會下意識地尋找作者的邏輯支撐點和知識體係的構建脈絡。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羅列現象和提供對策,而是從發展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齣發,一步步構建起對兒童心智世界的認知模型。它引用的研究案例權威且具有代錶性,讓人信服,而不是空喊口號。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比如,書中關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發展”和“情緒調節能力”之間關聯的解釋,讓我茅塞頓開,理解瞭為什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會做齣很多在我們看來“非理性”的決定。我不再僅僅是基於本能反應去應對,而是能從更宏觀、更科學的角度去預判和引導。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父母進階指南”,它提升瞭我的觀察力和分析力,讓我能更早地察覺到孩子潛在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從而進行積極的早期乾預,而不是等到問題爆發時纔手忙腳亂。
評分作為一個二胎爸爸,我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老大和老二在性格和應對壓力的方式上簡直是天壤之彆。我一直試圖用同一種方式去教育他們,結果常常是適得其反,老二尤其叛逆。這本關於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書籍,就像一盞明燈,幫我重新審視瞭“因材施教”的真正含義。它沒有給齣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公式”,反而引導我深入去觀察和理解我傢這兩個小傢夥各自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內在驅動力。書中對於“依戀關係”和“安全感”的論述,讓我猛然醒悟,我過去對老大的過度保護,可能無意中削弱瞭他的獨立性,而對老二的放任,又讓他缺乏必要的規則感。最讓我受益的是,它教我如何設計一個更有建設性的傢庭互動環境,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權力鬥爭。現在我開始嘗試每周和每個孩子進行一次“專屬對話時間”,專門聽他們聊學校的趣事和煩惱,效果遠比我過去每天吼叫著讓他們寫作業要好得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一本填鴨式的指南,而是一套幫你構建自己育兒哲學的心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