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精装)
定价:56.00元
作者:(美) 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0106184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内容提要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褪色的经典。
目录
序言
篇 阅读的层次
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绾卧亩辽缁峥蒲br / 第四篇 阅读的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
附录二 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索引
作者介绍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大全,毕竟“如何阅读”听起来就有些像教科书上的章节。然而,当我深入到关于“分析阅读”的部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就像是突然点亮了一盏灯。作者并未提供什么速成的“阅读秘籍”,相反,他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漫长而细致的思维探险。特别是书中关于“四层次阅读法”的论述,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十几年来的阅读习惯。我过去读历史书,往往被时间线和人名搞得晕头转向,读哲学书则常常陷入术语的迷宫。但这本书教会我,首先要抓住“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主题),然后是“作者具体说了些什么”(概述),接着是“作者的论点是否成立”(批判性地评估)。这个过程强迫我必须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不是像填鸭式教育那样,把文字一股脑塞进去。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训练,不仅提升了我对特定书籍的理解力,更神奇的是,我发现我开始在日常的工作邮件和新闻报道中,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分析框架了。这已经超出了“阅读技巧”的范畴,它正在重塑我的认知方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实用”的地方,并非它教我如何快速浏览,而是它教我如何与“伟大的作品”进行高层次的沟通。作者明确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科学类的、哲学类的、文学类的,并为每种类型定制了不同的阅读策略。这解决了很多人一个共同的困惑:为什么我读小说和读社科书的方法完全不同?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阅读是对话”的阐述。当你读一本经典著作时,你不是在单方面听取一个早已逝去的人的教诲,而是在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你需要质问作者的假设,挑战他的逻辑漏洞,甚至在某些观点上提出更优的替代方案。这种“对抗性”的阅读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再是将书本视为权威的圣经,而是将其视作一个可以被检验、被超越的智力伙伴。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任何速成技巧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培养的是一个独立思考的灵魂。
评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精装版)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厚重的气息,拿到手里,那种精装书特有的分量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慢下来,仔细端详。我是在广州购书中心无意中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它书架上那低调的格调吸引,翻开目录,才发现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阅读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的普及版。书中的排版清晰得令人赞叹,无论是引言的层层递进,还是正文部分的段落划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这件事的敬畏。特别是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图表和示意图,它们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真正帮助理解作者复杂思想脉络的视觉辅助工具。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精确的语言,解构了阅读行为本身,引导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的肤浅层次,跃升到“主动参与对话”的高级境界。这对于那些总觉得书读得多但收获甚少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让人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都在“看”书,而不是在“读”书。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份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精力和心智上的努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刷手机边消磨时间的读物。对于那些追求轻松娱乐的读者来说,它可能显得有些“苛刻”。我建议,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理论书籍,最好能找一个相对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并且准备好一支红笔,随时准备做标记和提问。我个人采取的策略是“章节精读+回顾总结”。每读完一个核心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作者的核心论点,并写下两个我不同意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过程虽然慢,但记忆深刻。它让你真正内化了知识,而不是让知识匆匆过眼。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阅读的武功秘籍”,初学者需要扎实的马步训练,才能最终练就飞檐走壁的本领。它提供的是方法论的基石,而不是装饰性的花招,对于任何渴望提升自我认知边界的深度学习者而言,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精装本的体验感是纸质书独有的奢侈。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装帧上的用心程度,配得上它内容的深度。书脊的胶装牢固得让人放心,即便是反复翻阅查找某个关键概念,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更重要的是,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哑光的质地,即便在强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我通常习惯在晚上阅读,很多印刷质量差的书籍在昏黄的台灯下会显得字迹模糊,但这本却能保持清晰锐利的边缘。这一点看似细节,实则关乎阅读的持续性。如果阅读体验本身是痛苦的,那么再好的内容也难以沉浸。更值得称赞的是,译者的功力深厚。面对西方学术体系中那些复杂的概念和长难句,译者处理得既忠实于原文的严谨性,又兼顾了中文读者的理解流畅性,很少出现那种需要反复回味才能理清逻辑的生硬翻译腔。这让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