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野嘉章,1952年生,文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馆长、教授。专攻博物馆工学、博物馆实验展示研究、出版印刷文化研究、美术史、美术文献学等。 主要著作有博物馆工学三部曲:《博物馆学》《大学博物馆》《二十一世纪博物馆》,以及《十五世纪普罗旺斯绘画研究》《装订考》等。其书籍设计与展示设计等作品,曾荣获日本与法国多项大奖。
近代制书史略——代序
活字《劝学(初篇)》(福泽谕吉、小幡笃次郎著)
南京装帧《欧洲奇事·花柳春话》([英]利顿著、丹羽纯一郎译、服部诚一校阅)
日式装帧《欧洲小说·哲烈祸福谭》(假名垣鲁文校阅、宫岛春松译)
*名出版《俄国奇闻·花心蝶思录》([俄]普希金著、服部诚一校阅、高须治助译)
书脊文字《开卷惊奇·西洋复仇奇谭》(橘邨居士译)
细密画 《意国薄伽丘翁〈十日谈〉之内·鸳鸯奇观》([法]萨巴斯蒂埃·卡斯特尔译、菊亭静先生校阅、近藤东之助直译)
合订 《小说神髓》(坪内雄藏著)
异装本 《欧洲新话·谷间之莺》([西班牙]迈克尔·塞万提斯著、斋藤良恭译、爱花仙史校阅)
新装版《新编·黄昏日记(全)》(天香逸史校阅、醒醒居士编)
书口《世界进步·第二十世纪》([法]亚尔培·洛比达著、服部诚一译)
插画封面《剧场乃犯罪》([法]鲍福著、泪香小史译)
裱布装帧《政治小说·条约改正》(涩柿园主人著)
单一墨色北村门太郎与《蓬莱曲》(透谷蝉羽著)
软精装武内桂舟与《三人妻》(尾崎红叶著)
简装中村不折与《一叶舟》(岛崎藤村著、中村不折画)
色彩 藤岛武二与《紫》(与谢野铁干著)
三六版 藤岛武二与《乱发》(凤晶子著)
线 长原止水与《玉匣两浦岛》(森鸥外著)
装帧画 小杉未醒与《爱弟通信》(国木田独步著)
袋纸 和田英作与《睡莲》(相马御风著)
菊版 平福百穗与《**娜娜》(永井荷风译)
环衬 桥口五叶与《草合》(夏目漱石著)
图样 桥口五叶与《相合伞》(泉镜花著)
盛装 杉浦非水与《恋与恋》(小杉天外著)
双色印刷小丝源太郎与《餐后之歌》(木下杢太郎著)
书盒 北原白秋与《勿忘草》(北原白秋著)
烫银 谷崎润一郎与《异端者的悲哀》(谷崎润一郎著)
金版 锅井克之与《藏之中》(宇野浩二著)
袖珍本 津田青枫《桑葚》(三重吉著)
封底插画广川松五郎与《抒情小曲集》(室生犀星著)
包纸 恩地孝四郎《星期日》(竹久梦二著)
图案 岸田刘生与《童话剧三篇》(武者小路实笃著、岸田刘生插画)
发行日 竹久梦二与《恋爱秘语》(竹久梦二著)
皮革封面长谷川巳之吉与《月下的一群》(堀口大学译)
插入物件冈田龙夫与《死刑宣告》(萩原恭次郎著)
造字柳濑正梦与《鸥》(金子洋文著)
误植柳濑正梦与《狼!》(藤森成吉著)
定价尾形龟之助与《诗集·彩色玻璃街》(尾形龟之助著)
用纸东乡青儿与《可怕的孩子们》(让·科克多著,东乡青儿译、插画、装帧)
横排文字秦丰吉与《西洋十夜》([奥地利]阿瑟·施尼兹勒著、丸木砂土译)
牛皮纸村山知义与《亲吻梦和白骨》(远地辉武著)
绘文字吉田谦吉与《浅草红团》(川端康成著)
假缀佚名氏与《政务委员》([苏联]李别金斯基著、黑田辰男译)
三方未裁切阿部贞夫与《疾走的人》(池松高丽生著)
页码山胁岩与《苏维埃戏剧的印象》(园池公功著)
衬页江川正之与《鲁本斯的伪画》(堀辰雄著)
拼接封面谷崎润一郎与《春琴抄》(谷崎润一郎著)
金属装帧佐野繁次郎与《时钟》(横光利一著)
普及版吉原治良与《手套》(东乡青儿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修复一件古董家具,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最终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工艺模块,但又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共同构筑起“成书”这一复杂工程。我注意到,书中对“锁线”工艺的描绘,不仅限于机械操作,还深入探讨了线材的化学成分对书籍翻阅手感的影响,比如棉线和聚酯线的张力差异如何影响书脊的耐用度。这种对细节的挖掘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此外,作者还加入了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的附录,比如“为什么精装书的内页容易松动”或者“如何处理封面起泡”等,这些实战经验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书籍制作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它是在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态度,带领我们领略书籍艺术的每一个精妙关节。读完这本书,你对下一本会购买的书籍,会多出一层更深层次的敬意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手工艺、细节执着到偏执的人准备的饕餮盛宴。我读完之后,看书的视角彻底变了。以前拿到一本新书,可能只关注内容本身,但现在,我的手指总是不自觉地去摩挲书脊的连接处,去感受封面和内页的贴合度。这本书对于“线装”那种近乎艺术的工艺描写,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它详细分析了打眼的位置、线的粗细、穿引的顺序,甚至连打结的方式都有明确的图示和优劣对比。我以前总觉得“精装”就是贵,但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从裁切的精度到包边的紧密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极高的容错率。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到烫金工艺,不仅描述了温度和压力对箔纸附着力的影响,还探讨了不同金属箔材在不同光照下的色泽变化。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暂停下来,拿起手边的一本旧书仔细端详,试图在自己的藏书中找到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瑕疵”或者“完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慢”下来,去欣赏和理解一件实体物品是如何从原材料蜕变成承载知识和情感的载体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审美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技术的交汇。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去工艺的怀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数字化印刷技术对传统装订模式带来的冲击与融合。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当内容可以瞬间被复制时,实体书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在其“物质性”上,而装订工艺正是这种物质性价值的集中体现。我记得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小批量、个性化订单的新型胶装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智能设备实现快速换版和精确控制。这种对前沿技术的关注,让这本书丝毫没有“老古董”的感觉,反而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可持续性时提到的环保装订材料和可降解胶水的应用前景,这显示了作者超越技术本身的社会责任感。读完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从手工书房到智能工厂的思维漫游,理解了书籍制作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进化过程。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书名《装订考(精)》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像是一本学术专著或者行业内部的工具书。我本身对印刷装订这块只是略有了解,更多的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欣赏书籍的实体美感。所以,当我翻开第一页,首先注意到的是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字体选择的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页边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不同装订方式的历史演变,从最古老的线装到现代的胶装和锁线胶装,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工艺流程,更深入地探讨了每一种装订方式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实用价值。比如,为什么某些精装书会选择特定的开本和纸张,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对内容保存和阅读体验的深层考量。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乏生动的比喻,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活灵活现。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解和老照片,那些泛黄的图片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过去的手工作坊,感受那种匠人精神的传承。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书籍生命”的编年史。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存在的,但绝对是值得跨越的。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专业术语,我经常需要借助网络去查阅一些关于纸张克重、裁切出血位的具体含义。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专业性,成就了它无可替代的地位。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纸张特性的对比分析。例如,哑粉纸、铜版纸、特种纸在吸墨性、耐久度和视觉效果上的差异,这本书用非常量化的数据和图表进行了说明。这让我对未来购买艺术画册或者摄影集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过去觉得印刷厂都是流水线作业,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即便是现代化的设备,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进行“微调”和“校对”。书中对“刀模”和“模切”的讲解,让我对那些复杂异形封面的制作过程感到震撼。那种对精度近乎苛刻的追求,体现了制造者对产品质量的终极承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行业标准参考书来使用,它为“好书”设立了一个清晰、可量化的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