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正版】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 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5638072 |
| 图书定价: | 79元 |
| 图书作者: | 钟华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4/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6480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钟华(花名:古谦) 阿里巴巴中间件首席架构师,15年中间件领域行业经验。对传统企业IT建设和互联网架构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多次作为总架构师协助大型传统企业打造业务中台项目,为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项目涉及政府、制造业、金融、交通、媒体等多个领域。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从阿里巴巴启动中台战略说起,详细阐述共享服务体系如何给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支持。介绍阿里巴巴在建设共享服务体系时如何进行技术框架选择,构建了哪些重要的技术平台等,此外,还介绍了组织架构和体制如何更好地支持共享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阿里巴巴集团中台战略引起的思考,以及构建业务中台的基础——共享服务体系。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共享服务体系搭建的过程、技术选择、组织架构等,如分布式服务框架的选择、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原则、数据拆分实现数据库能力线性扩展、异步化与缓存原则、打造数字化运营能力的方案、平台稳定性能力的开发、共享服务中心对内和对外的开放共享等。第三部分结合两个典型案例,介绍共享服务体系项目落地的过程,以及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
| 目录 |
|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前言 第一部分 引 子 第1章 阿里巴巴集团中台战略引发的思考 2 1.1 阿里巴巴共享业务事业部的发展史 4 1.2 企业信息中心发展的症结 8 第2章 构建业务中台的基础——共享服务体系 15 2.1 回归SOA的本质——服务重用 15 2.2 服务需要不断的业务滋养 17 2.3 共享服务体系是培育业务创新的土壤 19 2.4 赋予业务快速创新和试错能力 21 2.5 为真正发挥大数据威力做好储备 25 2.6 改变组织阵型会带来组织效能的提升 28 第二部分 共享服务体系搭建 第3章 分布式服务框架的选择 35 3.1 淘宝平台“服务化”历程 35 3.2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服务框架的对比 39 3.3 阿里巴巴分布式服务框架HSF 45 3.4 关于微服务 53 第4章 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原则 57 4.1 淘宝的共享服务中心概貌 58 4.2 什么是服务中心 61 4.3 服务中心的划分原则 63 第5章 数据拆分实现数据库能力线性扩展 67 5.1 数据库瓶颈阻碍业务的持续发展 67 5.2 数据库分库分表的实践 69 第6章 异步化与缓存原则 89 6.1 业务流程异步化 90 6.2 数据库事务异步化 91 6.3 事务与柔性事务 94 6.4 大促秒杀活动催生缓存技术的高度使用 124 第7章 打造数字化运营能力 132 7.1 业务服务化带来的问题 132 7.2 鹰眼平台的架构 137 7.3 埋点和输出日志 138 7.4 海量日志分布式处理平台 141 7.5 日志收集控制 143 7.6 典型业务场景 144 第8章 打造平台稳定性能力 157 8.1 限流和降级 158 8.2 流量调度 165 8.3 业务开关 171 8.4 容量压测及评估规划 173 8.5 全链路压测平台 176 8.6 业务一致性平台 179 第9章 共享服务中心对内和对外的协作共享 184 9.1 服务化建设野蛮发展带来的问题 184 9.2 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188 9.3 共享服务平台与业务方协作 194 9.4 业务中台与前端应用协作 196 9.5 业务中台绩效考核 198 9.6 能力开放是构建生态的基础 200 第三部分 阿里巴巴能力输出与案例 第10章 大型央企互联网转型 207 10.1 项目背景 207 10.2 项目实施 208 10.3 客户收益 210 10.4 笔者感想 211 10.5 项目后记 212 第11章 时尚行业品牌公司互联网转型 216 11.1 项目背景 216 11.2 供应链的改造 219 11.3 基于SCRM的全渠道整合营销 225 11.4 小结 229 |
| 编辑推荐 |
| 本书从10年前阿里巴巴为何要启动中台战略说起,详细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架构转型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深度思考和各种实践,包括成功经验,也包括失败教训。这是迄今为止首次披露阿里巴巴集团中间件体系最全面系统的资料,这些宝贵资料对所有进行“互联网+”实践的企业和单位都有参考价值,对软件开发人员和架构师也会有所启发。 |
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
|
| ||||||||||||||||||||||||||||||||||||||||||||||||||||||||||||||||||||||||||||||||||||||||||||||||||||||||||||||||||||||||
| ||||||||||||||||||||||||||||||||||||||||||||||||||||||||||||||||||||||||||||||||||||||||||||||||||||||||||||||||||||||||
| ||||||||||||||||||||||||||||||||||||||||||||||||||||||||||||||||||||||||||||||||||||||||||||||||||||||||||||||||||||||||
这本书的实战指导性之强,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本“企业级能力建设的行动纲领”。作者在描述“共享服务中心搭建原则”时,采取了一种自下而上、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使得原本晦涩的治理和运营问题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治理模型”的探讨,它没有回避企业在推行共享服务时必然会遇到的部门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的难题。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服务目录定义、SLA(服务等级协议)制定以及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实操建议,都是建立在大量真实失败与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脑海中对照我们自己的服务化尝试,很多曾经困扰我们很久的流程僵局,似乎都在作者的分析框架下找到了突破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精确的工程语言来描述复杂的业务耦合问题,对于我们这种正处于中台建设爬坡期的团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于企业IT架构转型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项目管理范畴,直抵企业数字化生存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中台战略”的阐述,它并非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的堆砌,而是融入了深刻的组织变革思维。书中详尽剖析了如何识别业务痛点、如何构建面向服务的共享能力,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机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们公司现有的IT体系。特别是关于“内外部循环”的论述,让我明白了所谓的“技术驱动”绝不能脱离对业务价值的持续挖掘。作者并未提供一成不变的“银弹”,而是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复杂性和历史包袱进行定制化设计。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数字化阵痛,渴望从“烟囱式”架构迈向灵活、可复用模式的CTO和架构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战略的眼光去规划技术,而不是被技术的潮流牵着鼻子走。
评分最吸引我的部分在于书中对“企业互联网转型实践”的宏观洞察,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IT架构的演进已与企业的生存模式紧密挂钩。作者深入剖析了在用户主权时代,传统企业如何通过技术重构其价值链,实现从“生产导向”到“用户体验导向”的根本转变。那种对业务敏捷性与技术韧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把握,非常老练。书中对“组织与技术的一致性”的强调尤其深刻,它揭示了许多转型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选型,而在于固化的组织边界阻碍了能力的有效流动。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和反思,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部门的KPI设置,是否无意中培养了“系统孤岛”的倾向。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沉稳而有力,它不只是在谈论如何搭建平台,更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平台重塑企业的“心智模型”和协作哲学,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管理艺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企业效率提升的管理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关于“效率与灵活性的权衡艺术”。书中对“共享服务中心搭建原则”中关于服务粒度划分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细致入微地解释了为什么过细的服务会导致治理的复杂性指数级上升,而过粗的服务则会削弱复用性和敏捷性。作者对各种治理模式(如集中式、联邦式、分散式)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得极为透彻,并提出了基于业务成熟度和风险偏好来选择治理模型的实用建议。这种不偏不倚、基于事实的分析,让人倍感信赖。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解开了一个长期困扰团队的死结。它确实是理解如何将宏大的“企业互联网转型”口号落实到具体、可执行的架构蓝图上的绝佳读物。
评分这本书在阐述“中台战略思想”时,展现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系统论视角。它没有局限于微服务或DevOps这些当前流行的技术名词,而是将“中台”定位为一种连接战略、组织和技术的“中枢神经系统”。我喜欢作者对于“能力沉淀”和“业务创新”这对矛盾体的处理方式。如何确保沉淀下来的能力既有足够的通用性以支撑多个前台,又不会因为过度抽象而失去对一线业务需求的敏感性?书中给出的架构决策矩阵和演化路径规划,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决策树。此外,作者对技术债务的长期管理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审慎评估,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当下的工具书,更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企业IT规划的战略参考。它的深度足以让资深架构师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同时其清晰的结构也对初入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管理者友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