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热电材料与器件 | 作者 | 陈立东,刘睿恒,史迅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64344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脊精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比较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了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新的发现,同时基于作者过去20余年从事热电材料研究所积累的创新科研成果,并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了热电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策略,总结了器件设计集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特别注重基本物理效应与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合成的融合,并且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和挑战提出了作者的基本思考,利于启发读者的创新思维。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热电材料”这一概念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之前对热电效应的理解仅停留在“温度差产生电压”这个基础层面,但翻阅此书后,我对整个学科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作者们从最基本的半导体物理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热电材料的物理机制,例如塞贝克效应、帕尔贴效应以及汤姆逊效应的微观本质。他们不仅阐述了这些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详细解析了影响这些效应效率的关键因素,比如电导率、热导率以及塞贝克系数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关于材料结构和电子能带理论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不同晶体结构和原子排列如何微妙地影响载流子行为和声子输运,进而影响热电性能。这部分内容虽然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但作者的表述清晰,配以丰富的图示和表格,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特别是关于如何优化材料的“品质因数”Z T值,书中提出了多种策略,从纳米结构设计到合金化,再到复合材料的构建,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让我开始思考如何从材料层面去设计和改进热电装置。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作者们将整个热电材料与器件的领域,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全书的章节安排合理,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输运机制,到宏观器件的设计和性能评估,再到最终的应用前景展望,层层递进,衔接自然。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清晰地阐述了本章的重点,并引用了相关的经典文献,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同时,书中穿插了许多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使得论述更加翔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物理现象的深入剖析,作者们通过图表和数学推导,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本质。即使遇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理论,作者们也能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和解释,引导我逐步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并提供坚实知识基础的优秀著作。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瞻性的研究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对于热电材料和器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已有的经典理论和成熟技术上,而是积极地介绍了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例如,书中对新型热电材料的探索,如有机热电材料、纳米晶热电材料以及拓扑热电材料,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此外,作者们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加速热电材料的发现和优化,这让我看到了大数据和计算科学在材料研究中的巨大潜力。这种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以及对领域未来发展的清晰判断,让我对热电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激励了我去思考自己在这一领域可以做出怎样的贡献。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我之前接触过的某些技术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而显得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强调实践而忽略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但《热电材料与器件》这本书却能够兼顾两者。在理论层面,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物理基础,还引入了凝聚态物理、统计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先进理论,为理解热电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例如,书中关于朗道-金兹堡理论在热电相变材料中的应用的章节,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展示了如何利用材料的相变特性来提高热电性能。而在实践层面,作者们则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器件设计案例和实验数据,从基本的塞贝克发电机和帕尔贴制冷片,到更复杂的集成式热电系统。这些案例中,详细描述了材料的选择、器件的结构设计、热耦合的优化以及实际性能的测试与分析。这使得读者不仅能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怎么做”,为实际的研发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另一个惊喜在于它对“热电器件”的前沿应用的详尽介绍。我一直对利用废热发电的技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不仅回顾了热电技术的历史发展,更重点阐述了当前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例如,在能量收集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车辆尾气、工业余热以及太阳能温差来发电,并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热电模块的设计考量和效率瓶颈。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固态制冷技术印象深刻,它摆脱了传统制冷剂的环保问题,在便携式冰箱、精密仪器控温以及未来集成电路散热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作者们在分析具体器件设计时,不仅关注了热电材料本身的性能,还深入探讨了热管理、封装技术以及与整体系统的匹配等关键问题。这些实际的工程考量,让我认识到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复杂性,也让我对热电技术在未来能源和科技领域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