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翊主编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2016)》从 文化消费环境、能力、水平、意愿、满意度以及十大 文化产品的角度,详细分析了2013—2015年中国文化 消费指数的发展情况。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中 国文化消费指数的理论基础、文化消费指数模型构建 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通过横向、纵向对比,从 城乡、区域、性别、年龄和学历的角度,就2013— 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及其各项指标结果展开分析 ,并对各指数的变动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三章至第七 章分别对中国的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 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满意度等发展情 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我国文化消费各方面 存在的问题;第八章对图书、报纸、期刊,电影,广 播电视,文艺演出,动漫,文化娱乐活动,游戏,文 化旅游,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网络文化活动,这十 大文化产品的消费支出、渠道以及提升文化消费质量 的关键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剖析。
彭翊,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三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主持过数十项文化产业相关课题,近年承担了**社科基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及测度研究”、**知识产权局“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工作政策与重点问题研究”、财政部文资办“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研究”、**版权局“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研究”、文化部“文化企业品牌建设现状调研与政策建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文化产业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银行版权质押风险控制探析》等;与牛维麟教授共同主编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一书。
第一章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概述
一、文化消费及其重要性
二、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模型
第二章 2013—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分析
一、文化消费指数城乡分析
二、文化消费指数区域分析
三、文化消费指数性别分析
四、文化消费指数年龄分析
五、文化消费指数受教育程度分析
第三章 2013—2014年文化消费环境分析
一、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分析
二、文化消费政策分析
三、文化消费环境问题与建议
第四章 2013—2014年文化消费能力分析
一、文化消费支出能力分析
二、文化消费时间能力分析
第五章 2013—2014年文化消费水平分析
一、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分析
二、文化消费时间水平分析
第六章 2013—2014年文化消费意愿分析
一、文化消费支出意愿分析
二、文化消费时间意愿分析
第七章 2013—2014年文化消费满意度分析
一、文化消费质量满意度分析
二、文化消费价格满意度分析
第八章 2013—2014年中国文化产品/服务消费分析
一、文化产品/服务消费总体情况分析
二、图书、报纸、期刊
三、电影
四、广播电视
五、文艺演出
六、动漫
七、文化娱乐活动
八、游戏
九、文化旅游
十、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
十一、网络文化活动
附件 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这本《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2016)》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熙熙攘攘的集市上,突然有人递给你一张详尽的导览图。报告的结构安排很清晰,从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到微观的消费者行为分析,都做到了层层递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文化消费偏好的细致描绘印象深刻。比如,它提到了年轻一代对数字文化内容的狂热,以及中老年群体在传统文化产品上的持续投入,这些观察角度非常贴近生活。报告中引入的“指数”概念,也让那些抽象的文化消费数据变得更加具象化、可比较。我试着去理解这些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尽管其中涉及一些统计学原理,但报告本身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整个阅读过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中,但这份报告又像是那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看到了数据背后的逻辑和故事,让我对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2016)》在内容的深度上给了我不少惊喜。它不仅仅满足于点出“哪些”文化产品卖得好,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卖得好。报告中关于消费者心理、文化认同、消费习惯演变等方面的分析,都相当到位。例如,它探讨了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是如何被激发和满足的,以及这种需求又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报告中引用的一些案例研究,也让理论分析更加接地气,读起来也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于不同文化品类之间相互影响的观察,比如文学、电影、音乐、旅游等,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消费者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份报告,让我对文化消费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真正触及到了文化消费的“肌理”。
评分读完《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2016)》,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 dynamism。报告没有停留在静态的数据罗列,而是努力捕捉那些在2016年这个时间点上,涌动的、变化着的消费潮流。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对新兴文化业态的探讨,比如在线教育、直播平台、短视频等,它们在当时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消费模式的一种挑战和革新。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这些新业态是如何快速崛起,并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也分析了它们对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的挤压或融合效应。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让我觉得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汇编,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观察笔记。它让我意识到,文化消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和重塑。这份报告,就像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记录了文化消费在2016年的那一次重要“呼吸”。
评分《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2016)》在数据呈现和图表运用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数据分析不是特别精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报告中的各类图表,清晰明了,有效地将复杂的统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信息,让我能够快速地把握报告的核心要点。我尤其喜欢报告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它们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报告的叙述风格也比较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理论术语堆砌,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来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读完这份报告,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取了知识,还享受了一次高效、愉悦的信息接收过程,对于理解2016年中国文化消费的面貌,确实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体验。
评分这份《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2016)》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文化消费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报告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了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经济阶层在文化消费上的差异化需求和选择。我了解到,即便是在同一时期,不同城市、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在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时,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隔。这份报告没有回避这些差异,反而将其作为重要的分析维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它也让我反思,在理解和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个体和群体的独特性,避免一刀切的模式。报告中所呈现的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更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了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