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朝陽先賢係列:鮑明鈐文集
定價:180.00元
售價:104.4元,便宜75.6元,摺扣58
作者:鮑明鈴;毛樹章
齣版社:中國法製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9326374
字數:
頁碼:128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部文集收錄的是一位朝陽先賢塵封已久的著述。“北朝陽,南東吳”,朝陽大學曾經是中國的法科大學,鮑明鈐先生也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以學術蜚聲中外。幾乎與1950年代朝陽大學閤並停辦的同時,鮑明鈐先生也逐步在中國銷聲匿跡。作為朝陽大學的學生,在21世紀的今日捧讀老師的著作,禁不住感嘆:肉身會消失,名聲可以湮沒,但思想的光芒卻無法永遠遮蔽。
目錄
《鮑明鈐文集》序(熊先覺、徐葵)
譯者序
中國民治主義
序
章 導言:中國的危機和問題
部分 近代中國曆史和政治
第二章 民主政體在中國的興起
第三章 共和的勝利
第四章 帝製的復闢
第五章 憲法之爭
第六章 內戰
第七章 臨時約法及其缺點
第八章 十餘年來的教訓
第九章 廢除督軍製
第十章 長期憲法的製訂和通過
第十一章 民國的危險及拯救之法
第二部分 憲製國傢
第十二章 內閣製與總統製之比較:內閣製
第十三章 內閣製與總統製之比較:總統製
第十四章 聯邦製與單一製的比較:聯邦製
第十五章 聯邦製與單一製的比較:單一製
第十六章 立法機關的構造及組織
第十七章 立法機關的職務及權力
第十八章 行政機關的選舉
第十九章 行政機關的權力
第二十章 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和職能
第二十一章 省自治
第二十二章 地方自治
第二十三章 預算:其職務及程序
第二十四章 政黨的功能及政黨政治的條件
第二十五章 私權:私權的列舉及保障
第二十六章 國民會議
第二十七章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附錄1:滿清憲法文件
附錄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附錄3:袁世凱臨時約法
附錄4:古德諾之備忘錄
附錄5:古德諾氏憲法草案
附錄6:1917年國憲草案、提交國會之地方草案、總統選舉法
附錄7:廣州市憲章中國現代政治
自序
概論
作者介紹
鮑明鈐(1894-1961),原為餘姚基督教會牧師。自幼生活清苦,曾在寜波讀書,後到上海聖約翰學校,1910年入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1913年畢業。經考試於1914年獲得中國公費(歐美返迴的庚子賠款)到美國留學。1914-1918年在耶魯大學讀文科經濟係,獲學士學位。1918-191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20-1921年在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政治學,取得美國政治學博士學位。此外他很重視神學,於1918-1919年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學習,1919-1920年在耶魯大學宗教學院取得學士學位。
1922年鼕迴國,開始在天津南開大學教政治學。1923-1926年任師範大學英文係主任,後到北平大學法學院任政治係教授和主任。1932年到菲律賓大學任教。1933-1936年任東北大學政治係教授。1938年春在僞滿洲國新京建國大學任政治學教授。以後又到朝陽大學、輔仁大學、華北學院等校任教。1946年曾到過延安。1949年北京解放後沒做事。1961年底病故。
文摘
按照這個選舉法,舉行瞭新國會的選舉。選舉的結果不齣大傢所料。西南各省拒絕參加選舉。隻有那些公開錶明忠於北京的省選齣瞭代錶;舊國會的議員一般均被排斥在新國會之外。他們中一部分人在惱怒之下於1918年夏季南下廣州,與已在那裏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的議員們結閤起來,幫助會議達到瞭所要求的法定人數。於是在中國就有瞭兩個國會,一個在廣州,一個在北京,各自稱自己為符閤憲法的立法機構,並相互指責對方為非法。
這時,南方成功地組成瞭一個反對北方的軍。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的舊國會於1918年5月18日建立瞭一個行政主管機構作為的行政機構。行政領導有外交部長伍廷芳、內政部長岑春煊、秘書長唐繼堯、陸軍部長陸榮廷、海軍部長林葆懌和孫逸仙、唐紹儀。
在南方鞏固其軍的同時,北方的督軍們則在天津召開瞭另一個會議。一般認為,這次軍事會議達成瞭一個選舉北洋派老政治傢徐世昌為下一屆總統。的默契。新國會開會時,其代錶主要是北方和中部各省的代錶,新國會於9月4日選舉徐世昌為總統。然而卻因不足法定人數而未能選齣副總統。後來傳說,有一個渴望當選為副總統的督軍,竟齣瞭投他一張選票就給予兩韆到三韆元的價格嚮國會議員賄買選票,但交通黨卻令其議員缺席,緻使對此人的選舉因法定人數不足而告失敗。次世界大戰宣布停戰。北京意識到,如再繼續打內戰,將不符閤世界各國的期望,而且如想要在巴黎和會上取得成功,就必須以統一陣綫的麵目齣現。11月16日,總統徐世昌發布總統令,命令雙方停戰,撤迴部隊,並敦促迅速解決內部分歧,使國傢統一。同時,力主通過戰爭統一國傢的總理段祺瑞辭職。之後,錢能訓為代總理。
……
序言
《鮑明鈐文集》序(熊先覺、徐葵)
譯者序
中國民治主義
序
章 導言:中國的危機和問題
部分 近代中國曆史和政治
第二章 民主政體在中國的興起
第三章 共和的勝利
第四章 帝製的復闢
第五章 憲法之爭
第六章 內戰
第七章 臨時約法及其缺點
第八章 十餘年來的教訓
第九章 廢除督軍製
第十章 長期憲法的製訂和通過
第十一章 民國的危險及拯救之法
第二部分 憲製國傢
第十二章 內閣製與總統製之比較:內閣製
第十三章 內閣製與總統製之比較:總統製
第十四章 聯邦製與單一製的比較:聯邦製
第十五章 聯邦製與單一製的比較:單一製
第十六章 立法機關的構造及組織
第十七章 立法機關的職務及權力
第十八章 行政機關的選舉
第十九章 行政機關的權力
第二十章 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和職能
第二十一章 省自治
第二十二章 地方自治
第二十三章 預算:其職務及程序
第二十四章 政黨的功能及政黨政治的條件
第二十五章 私權:私權的列舉及保障
第二十六章 國民會議
第二十七章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附錄1:滿清憲法文件
附錄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附錄3:袁世凱臨時約法
附錄4:古德諾之備忘錄
附錄5:古德諾氏憲法草案
附錄6:1917年國憲草案、提交國會之地方草案、總統選舉法
附錄7:廣州市憲章中國現代政治
自序
概論
第二段評價: 最近閱讀體驗中,很少有哪本書能像它這樣,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如此拿捏得當。作者似乎深諳“欲揚先抑”的古老敘事技巧,開篇的幾章布局看似平緩,實則暗流湧動,為後續情節的爆發做瞭極其紮實的鋪墊。我喜歡那種作者讓你在不經意間,就深陷其中,直到閤上書頁,纔猛然驚覺時間已逝的閱讀感受。它不像那些情節過於直白的著作,讓人一眼望到底,而是如同一個精巧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轉摺都齣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對於一個對相關曆史背景有所涉獵的讀者來說,也保持瞭極大的閱讀新鮮感。尤其是那幾處對人物內心掙紮的細膩刻畫,簡直入木三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覺得那份矛盾與抉擇,仿佛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代入感極強。
評分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燙金的字體在深邃的封麵上閃爍著低調而古典的光芒,觸感上佳的紙張也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常常在拿到一本新書時,先花上好一陣子去端詳它的外在,這本書無疑是成功的。它不像那些追求新潮的快餐讀物,而是散發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韻味。當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扉頁,那排版布局的考究,字裏行間的留白處理,無不體現齣編者對文字本身的尊重。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信息,不如說是一種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體驗。每一頁的墨香,仿佛都帶著一絲舊時光的味道,讓人在現代生活的喧囂中,找到瞭一個可以靜心沉思的角落。這種對書籍本體的精雕細琢,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也讓我對書中內容抱持瞭更高的期待,相信內裏的文字定然也如其外錶般,值得細細品味,絕非泛泛之論。
評分第四段評價: 這本書在思想層麵給予我的啓發是多維且深刻的。它並非簡單地陳述某個既定觀點或曆史結論,而是更側重於提供一種審視問題的全新視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冰冷的客觀性與人文關懷的完美平衡。他似乎在邀請讀者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去探究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人性驅動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拋齣的那些犀利的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這種挑戰權威、鼓勵獨立思考的閱讀體驗,正是書籍的真正價值所在。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導師,在你麵前鋪開一幅復雜的圖景,然後讓你自己去尋找那些隱藏的邏輯綫索,而不是直接遞給你一個標準答案。
評分第五段評價: 與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這本書在資料引用的嚴謹性上做到瞭極緻,這從側麵反映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仔細翻閱瞭最後的注釋和參考書目部分,發現其引證來源廣泛且權威,涵蓋瞭多個領域的交叉研究,足見作者在構建其論點時,是建立在紮實且多方位的研究基礎之上的。這對於我們普通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信心,讓我們確信所讀到的內容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有堅實的證據鏈支撐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將那些冷硬的史料和枯燥的理論,融入到引人入勝的論述之中,使得閱讀的門檻大大降低,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跟上其思路,並從中受益匪淺。這種學術的深度與可讀性的完美結閤,實屬難得,讓我對未來繼續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第三段評價: 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齣一種極高的辨識度和成熟度。它的遣詞造句,既有古典的典雅蘊藉,又不失現代語境下的清晰流暢,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我注意到,作者在描摹場景時,極少使用冗長重復的形容詞堆砌,而是通過精準的動詞和少量的、卻擲地有聲的名詞,勾勒齣鮮活的畫麵。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讓閱讀過程變得十分高效且愉悅,每一句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處理復雜觀念時,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比喻或類比,將深奧的哲理或曆史事件,闡釋得清晰透徹,絕無故作高深之嫌。對於我這種既追求文學審美又注重思想深度的讀者而言,這種文字的質感,無疑是上乘之選,讀起來酣暢淋灕,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