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戰爭科學論——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和思維方法 | 作者 | 鬍曉峰 |
| 定價 | 180.0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560360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550000 | 頁碼 | |
| 版次 | 3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針對信息化戰爭運行機理研究,《戰爭科學論——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和思維方法》重點討論戰爭的科學基礎與思維方法問題。戰爭存在巨大的復雜性,牛頓科學體係下的認識論和世界觀已經無法作為信息化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復雜性科學原理和方法,應該成為開啓研究現代戰爭大門的鑰匙。瞭解現代科學的**進展,建立全新的科學思維模式,研究信息化戰爭的運行機理,理解戰爭科學的本質和意義是《戰爭科學論——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重點。《戰爭科學論——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和思維方法》共7章,分彆介紹什麼是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復雜係統與復雜性科學思想,復雜性研究在復雜網絡、大數據及深度學習方麵的新進展,信息化戰爭的科學思維方法,復雜性科學思想與戰爭研究,從科學思維到科學方法,科學對於戰爭的意義等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目錄 前言 第1章 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是什麼 1 1.1 從經驗到科學的戰爭研究 1 1.1.1 海灣戰爭往事 1 1.1.2 戰爭理論的實踐性特點 2 1.1.3 用科學原理解釋戰爭機理 4 1.2 牛頓科學範式的起源與內容 8 1.2.1 走嚮科學時代的科學方法 8 1.2.2 牛頓範式的“一法兩觀” 11 1.2.3 牛頓科學範式的影響和質疑 14 1.3牛頓科學範式 17 1.3.1 催生認識論進步的百年世紀 17 1.3.2 哥德爾定理 24 1.3.3 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27 第2章 復雜係統與復雜性科學思想 32 2.1 復雜性與復雜係統 32 2.1.1 如何看待世界、看待戰爭 32 2.1.2 復雜性的概念與産生 35 2.2 復雜係統性質之一:適應性 38 2.2.1 係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和性質 38 2.2.2 復雜係統的適應性進化 42 2.2.3 戰爭對抗比的就是適應能力 46 2.3 復雜係統性質之二:不確定性50 2.3.1 什麼是不確定性 51 2.3.2 不確定性産生的緣由及爭論 55 2.3.3 不確定性與多樣化思維 60 2.3.4 管理和控製不確定性 63 2.4 復雜係統性質之三:湧現性 69 2.4.1 什麼是湧現性 69 2.4.2 湧現結果的非綫性 75 2.4.3 湧現的層次性 84 2.4.4 湧現過程的産生 88 2.5 復雜係統的預測與應對 93 2.5.1 復雜係統預測之難 93 2.5.2 復雜係統如何預測 101 2.5.3 復雜係統的應對 105 第3章 復雜性科學新方法 109 3.1 復雜網絡的發現 109 3.1.1 小世界模型和無尺度網絡 109 3.1.2 復雜網絡的特點 114 3.1.3 復雜網絡的性質 117 3.1.4 復雜網絡研究三部麯 122 3.2 大數據的齣現 124 3.2.1 什麼是大數據 124 3.2.2 大數據的種類和特點 127 3.2.3 大數據的作用 129 3.2.4 大數據的影響 134 3.2.5 大數據帶來瞭什麼 138 3.3 深度學習的突破 145 3.3.1 阿爾法狗的驚世錶演 145 3.3.2 深度學習的前世今生 149 3.3.3 深度學習的應用突破 162 3.4 戰爭復雜性研究的工具 168 3.4.1 復雜係統的不同認知路綫 169 3.4.2 新時代的科學工具 172 第4章 信息化戰爭的科學思維 178 4.1 新時代的思維密碼 178 4.1.1 “未來戰爭”的民間範本 178 4.1.2 新時代的戰爭思維改變 181 4.2 網絡化思維——“點”“鏈”連接的革命 184 4.2.1 係統即網絡,關係為核心 185 4.2.2 網絡化的目的是係統化 188 4.2.3 網絡鏈接比節點更重要 191 4.2.4 網絡遵從自己的內在運行規律 197 4.2.5 互聯網思維與影響 202 4.2.6 網絡化思維是什麼 207 4.3 體係化思維——“死”“活”係統的轉變 208 4.3.1 體係性質:具有湧現性會階躍變化 209 4.3.2 體係結構:具有成長性會不斷進化 215 4.3.3 體係能力:具有相對性靠對抗産生 227 4.3.4 體係效能:具有整體性靠全局反映 234 4.3.5 體係化思維是什麼 244 4.4 大數據思維——“大”“小”價值的抉擇 244 4.4.1 數據化綜閤思維 244 4.4.2 相關性跨界思維 250 4.4.3 交互化實驗思維 257 4.4.4 從數據到決策思維 262 4.4.5 大數據思維是什麼 271 4.5 虛擬化思維 ——“虛”“實”認知的碰撞 271 4.5.1 虛擬化的本質是認知為核心 271 4.5.2 虛擬化的重點在製造體驗 277 4.5.3 虛擬化的核心在認知控製 280 4.5.4 “虛”“實”結閤産生創新 285 4.5.5 虛擬化思維是什麼 288 第5章 復雜性科學思想與戰爭研究 290 5.1 科學管理嚮復雜性思想轉變 290 5.1.1 嚮科學管理的艱難轉型 290 5.1.2 嚮復雜性科學思想的轉變 294 5.2 基於復雜性科學的戰爭理論研究 299 5.2.1 信息時代的指揮控製 300 5.2.2 復雜性思維與戰鬥力的煉成 305 5.2.3 去中心化的作戰 309 5.2.4 復雜環境下的軍隊變革 314 5.3 戰爭理論創新的科學基礎 319 5.3.1 理論創新緣於科學基礎深厚 319 5.3.2 戰爭理論傢的科學素養 322 5.4 未來戰爭宣言 327 5.4.1 新時代的意義 327 5.4.2 智能化戰爭呼之欲齣 334 5.4.3 應對未來戰爭時代 342 第6章 從科學思維到科學方法 349 6.1 什麼是科學 349 6.1.1 科學的三要素 349 6.1.2 科學的概念 355 6.1.3 科學的辨析與局限 360 6.2 如何科學地從事研究 365 6.2.1 規範的科學過程 365 6.2.2 嚴謹的科學方法 371 6.2.3 基本的科研邏輯 378 6.2.4 科學的思維方法 384 6.2.5 求實的科學精神 389 6.3 戰爭如何成為科學 399 6.3.1 戰爭科學的獨特性 399 6.3.2 科學地研究戰爭 404 6.3.3 戰爭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 412 第7章 科學對於戰爭的意義 417 7.1 人類認知與科學革命 417 7.1.1 認知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動力 417 7.1.2 科學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 419 7.2 結語 423 |
| 編輯推薦 | |
| 從事軍事科學、社會科學、科技哲學、國防科技、係統工程與管理科學領域研究,或對此領域問題感興趣的領導乾部、研究人員、教師、學生和軍事愛好者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理解”二字的執著追求。很多關於戰爭的論述,都聚焦於“如何控製”或“如何威懾”,但鬍曉峰教授似乎更關心“戰爭究竟是什麼”。他構建的這個“科學基礎”體係,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分析工具箱,它允許我們將曆史上的各種衝突——從古代的陣型變遷到現代的信息對抗——置於同一個普適性的框架下進行審視。這種宏觀視角的好處在於,它能有效避免陷入特定時代技術或地緣政治的泥淖。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拉到瞭一個高空觀測點,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戰爭形態之間的共性和演化路徑。對於任何想要超越錶麵現象,探究事物深層規律的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提供瞭關鍵“鑰匙”的著作。
評分老實說,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我還有些疑慮,畢竟“科學基礎”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枯燥。然而,作者的敘事方式卻齣乎意料地流暢和引人入勝。他似乎擁有將復雜、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魔力,使得那些關於衝突動力學、決策博弈論的討論,讀起來就像是在看一場精心編排的邏輯推演劇。尤其是在闡述“思維方法”的部分,那些關於認知偏差、信息不對稱如何塑造戰場決策的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看待衝突的維度。這不單是一本軍事理論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理性與非理性邊界的深度研究報告。它不是那種一目十然的暢銷書,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去理解其中的深層聯係,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思維被挑戰和拓展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讓人忍不住想拿著書中的模型去套用分析現實中的各種矛盾。
評分讀完全書,我感到一股清醒的“冷靜”。在這信息爆炸、情緒化敘事泛濫的時代,許多對戰爭的描述都充滿瞭誇張和煽動性。而這本書則像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它用冰冷而堅實的邏輯,解構瞭戰爭的神話和浪漫色彩。作者的文字如同外科手術刀般精準,直指問題的核心,不容許任何模糊或含糊其辭的解釋。尤其是在處理諸如“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係時,那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承認瞭變量的隨機性,又不放棄對決定性因素的捕捉。這對於需要基於理性做齣重要判斷的決策者而言,其價值不言而喻;對於普通讀者,則是一種難得的,擺脫情緒乾擾、進行理性思辨的訓練。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比較“燒腦”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否則在某些理論的推導過程中可能會感到吃力。但付齣是值得的,因為一旦跨過那道門檻,你對人類衝突的認知會發生質的變化。它不是一本提供即時答案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奠定理論基石的學術巨著,它提供的思維方法論,其應用範圍遠超軍事本身,可以延伸到商業競爭、社會治理等一切涉及復雜博弈的領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的那種深厚的學養和跨越學科邊界的視野,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堅實的支撐和令人信服的力量,它真正做到瞭為“認識戰爭”提供一套紮實的科學路徑圖。
評分這部作品的視角獨特,它並未流於對曆史戰例的簡單羅列或對軍事技術的膚淺探討,而是深入挖掘瞭戰爭背後那些更根本的、近乎於“公理”般的基礎。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的那種嚴謹與條理,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維迷宮,引導讀者去探尋戰爭現象背上那些不易察覺的內在邏輯。它強迫你跳齣“打贏”或“打輸”的二元對立,轉而關注戰爭的發生機製、形態演化及其對人類社會産生的結構性影響。那種對戰爭本質的剖析,不帶過多情感色彩,卻充滿瞭洞察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名將軍,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能穿透迷霧看清戰爭本質的思想者,這種升華,在同類題材中實屬罕見,值得反復咀嚼其中的哲理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