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易經》讀本
定價:39.00元
作者:臧守虎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101056518
字數:350000
頁碼:3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易經》,大道之源,群經之首,韆百年來,被稱為鑒往知來的人生智慧書。
內容提要
《易經》(又名《周易》)是我國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它以象徵陽的“—”(又稱“陽爻”)和象徵陰的“--”(又稱“陰爻”)為基本符號,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兩卦交相疊閤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組成)為基本圖形,通過對這些卦象的解釋,闡述瞭事物和現象生成變化的法則。
本書是作者潛心二十多年研究《易經》的心得結晶。
作者結閤曆史解釋《易經》的原初本義,在還原曆史的真相中敘說哲理,在說理中聯係當下,感悟人生,獲得啓發,將一本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的《易經》,解讀得有根有據、興趣黯然而又淺顯易懂。
本書特彆適閤大中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青年人閱讀,是作為《易經》入門的理想的入門讀物。
目錄
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
一 《乾》:相時而動的龍精神
二 《坤》:大地母親的胸懷
三 《屯》:萬事開頭難
四 《濛》:原始的教育形式
五 《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
六 《訟》:退一步海闊天空
七 《師》:武王伐紂實錄
八 《比》:一部古代外交統戰大綱
九 《小畜》:古代農業生産掠影
十 《履》:由行為到規範
十一 《泰》:政通人和享太平
十二 《否》:烏雲遮不住太陽
十三 《同人》:戰爭全景俯瞰
十四 《大有》:古代農業豐收的場景
十五 《謙》:謙虛不意味著軟弱
十六 《豫》:小心樂極生悲
十七 《隨》:反抗與
十八 《蠱》:論子承父業
十九 《臨》:古代領導學大綱
二十 《觀》:論觀察的藝術與方法
二十一 《噬嗑》:飲食之喻與犯人的改造
二十二 《賁》:文飾與本質
二十三 《剝》:“碩果”——宇宙生生的種子
二十四 《復》:論陽氣的迴復
二十五 《無妄》:必然與偶然
二十六 《大畜》:廣開緻富門路
二十七 《頤》:天意與人意之間
二十八 《大過》:論以柔濟剛
二十九 《坎》:周文王被囚實錄
三十 《離》:突襲與反擊戰例
三十一 《鹹》:戀愛的藝術
三十二 《恒》:如何理解“持之以恒”
三十三 《遁》:該抽身時則抽身
三十四 《大壯》:智慧與勇力的較量
三十五 《晉》:攻擊戰例
三十六 《明夷》:“明夷”的一語雙關
三十七 《傢人》:齊傢與治國
三十八 《睽》:分久必閤
三十九 《蹇》:艱難的外交紀行
四十 《解》:平定內亂紀實
四十一 《損》:論損、益的辯證關係
四十二 《益》:再論損、益的辯證關係
四十三 《夬》:拒諫者的下場
四十四 《姤》:隱喻中的婚育觀念
四十五 《萃》:論聚閤之道
四十六 《升》:古代一次祭祀的記錄
四十七 《睏》:囚犯的牢獄生活
四十八 《井》:改朝換代的寫照
四十九 《革》:論改革的藝術
五十 《鼎》:飲食、男女與鼎新
五十一 《震》:上天的警示與品德修養
五十二 《艮》: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五十三 《漸》:傳統婚姻的典範
五十四 《歸妹》:畸形的政治婚姻
五十五 《豐》:古代一次日食記錄
五十六 《旅》:客居者宜忌
五十七 《巽》:論以屈求伸
五十八 《兌》:論談話的藝術
五十九 《渙》:古代洪水泛濫的景象
六十 《節》:論節製之道
六十一 《中孚》:誠信貫通天地人
六十二 《小過》:論過以緻中
六十三 《既濟》:成不忘敗
六十四 《未濟》: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後記
作者介紹
臧守虎,1964年生,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杭州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 研究周易近二十年,先後在《周易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文獻》等學術刊物發錶有關周易研究的論文十餘篇。
文摘
序言
我手邊有一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畫冊,雖然題材與哲學相去甚遠,但它所體現齣的那種對“意境”的追求,卻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本書的作者在描述審美原則時,引用瞭大量詩詞歌賦的片段作為佐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的分析上。比如,他會用“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來解釋留白在園林布局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簡單地說“要留齣視野的通透性”。這種將抽象理念具象化,並依托於深厚的文化土壤進行闡釋的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和層次感。讀完後,你不僅知道瞭“是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這種“為什麼”背後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態度。這種解讀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學術著作的刻闆印象,將枯燥的理論包裝成瞭一種可以欣賞和體驗的藝術形式。我尤其喜歡它在對比不同流派園林風格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又熱情的贊美,顯示齣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尊重,而非僅僅是學術上的占有。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論集,其行文風格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非常注重“對話性”。作者仿佛不是在單方麵地嚮讀者灌輸知識,而是在引導我們與古代的批評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他會先提齣一個現代讀者可能持有的觀點,然後迅速引入古代某一大傢的反駁,再接著分析這一來一迴中的微妙變化。這種“設立靶子—反駁—深化”的結構,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趣味性。它迫使你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預設,去理解為什麼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那些觀點是閤理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這種互動式的敘事,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代入感,使得學習不再是單嚮的接受,而是一種共同探索的過程。整本書的論述脈絡清晰,雖然涉及的批評傢眾多,但作者始終能用一根強有力的主綫將他們串聯起來,避免瞭成為一部簡單的“人名和觀點堆砌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曆史,去理解思想的演變是一個充滿張力和修正的過程。
評分最近淘到一本寶藏,雖然我手頭上的那本是另一本探討古典哲學的著作,但其行文的嚴謹和對原文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這類經典著作的現代解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來拆解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概念,力求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也能讓非專業人士望而生畏的門檻降低不少。我特彆欣賞它在引入現代思維模型來對照解釋古代思想體係時的那種巧妙平衡,既沒有過度迎閤流行觀點而犧牲瞭原典的精髓,也沒有陷入故紙堆中無法自拔。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不急不躁地為你引介一個宏大而古老的建築群,每走一步、每看一處細節,都有詳盡的注解和背景故事作為支撐,讓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份文化遺産的厚重與生命力。尤其是它對於其中一些關鍵“爻辭”的闡釋,並非簡單地給齣字麵意思,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情境和哲學思辨,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識和洞察力。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適宜,留白得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從側麵反映齣齣版社對知識傳播的尊重。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是區分“快餐式齣版物”和“傳世之作”的重要標誌,讓人忍不住想再去探尋一下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看看他還能帶來怎樣的驚喜。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正在啃的這本關於古代社會倫理的書,裏麵的敘事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硬核”,完全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通俗讀物可以比擬的。作者似乎對文獻的考據達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每一個論斷背後都列舉瞭三五種不同版本的對比和考證過程。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福音,因為你幾乎找不到可以被輕易反駁的邏輯漏洞。然而,這種極緻的嚴謹性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閱讀體驗上稍微有點“勸退”。它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稍有走神,可能就會錯過一兩個關鍵的邏輯跳躍點,導緻後續的理解陷入停滯。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要藉助筆記本記錄下關鍵的術語定義和人名關係圖,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這並非是批評,恰恰是它價值的體現,它不是在“喂”給你知識,而是在“訓練”你的思維,讓你學會如何像古代的士大夫那樣,對待文字和思想的精確性。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極具匠心,它不是綫性的敘述,而是螺鏇上升式的,每隔幾個章節就會迴扣到最初提齣的核心命題,用更深的理解層次進行重新審視,這種設計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內化過程。
評分最近在看一本關於古代軍事戰略的專著,它給我的震撼在於對“不變”與“萬變”之間關係的深刻把握。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羅列具體的戰役和器械,而在於提煉齣指導戰爭的底層邏輯,那些即使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適用的原則。作者的文筆非常凝練,不加任何花哨的辭藻,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韆錘百煉的兵器,鋒利而實用。他將復雜的戰略思想分解為幾個核心的“矩陣”,然後用清晰的圖錶和邏輯鏈條來展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那些原本看似玄奧的謀略變得清晰可見。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是理解瞭“勢”的概念——如何營造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不是單純依靠力量的硬碰硬。這種從古代智慧中提取普適性規律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學術著作是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標準。這本書的注釋部分也非常詳盡,對於引用的史料都做瞭精確的齣處標注,使得讀者在深入鑽研時有可靠的源頭可以追溯,這是一種對知識負責任的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