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易经》读本
定价:39.00元
作者:臧守虎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101056518
字数:350000
页码:3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千百年来,被称为鉴往知来的人生智慧书。
内容提要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本书是作者潜心二十多年研究《易经》的心得结晶。
作者结合历史解释《易经》的原初本义,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叙说哲理,在说理中联系当下,感悟人生,获得启发,将一本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解读得有根有据、兴趣黯然而又浅显易懂。
本书特别适合大中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阅读,是作为《易经》入门的理想的入门读物。
目录
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一 《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
二 《坤》:大地母亲的胸怀
三 《屯》:万事开头难
四 《蒙》:原始的教育形式
五 《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
六 《讼》:退一步海阔天空
七 《师》:武王伐纣实录
八 《比》:一部古代外交统战大纲
九 《小畜》:古代农业生产掠影
十 《履》:由行为到规范
十一 《泰》:政通人和享太平
十二 《否》:乌云遮不住太阳
十三 《同人》:战争全景俯瞰
十四 《大有》:古代农业丰收的场景
十五 《谦》:谦虚不意味着软弱
十六 《豫》:小心乐极生悲
十七 《随》:反抗与
十八 《蛊》:论子承父业
十九 《临》:古代领导学大纲
二十 《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
二十一 《噬嗑》:饮食之喻与犯人的改造
二十二 《贲》:文饰与本质
二十三 《剥》:“硕果”——宇宙生生的种子
二十四 《复》:论阳气的回复
二十五 《无妄》:必然与偶然
二十六 《大畜》:广开致富门路
二十七 《颐》:天意与人意之间
二十八 《大过》:论以柔济刚
二十九 《坎》:周文王被囚实录
三十 《离》:突袭与反击战例
三十一 《咸》:恋爱的艺术
三十二 《恒》:如何理解“持之以恒”
三十三 《遁》:该抽身时则抽身
三十四 《大壮》:智慧与勇力的较量
三十五 《晋》:攻击战例
三十六 《明夷》:“明夷”的一语双关
三十七 《家人》:齐家与治国
三十八 《睽》:分久必合
三十九 《蹇》:艰难的外交纪行
四十 《解》:平定内乱纪实
四十一 《损》:论损、益的辩证关系
四十二 《益》:再论损、益的辩证关系
四十三 《夬》:拒谏者的下场
四十四 《姤》:隐喻中的婚育观念
四十五 《萃》:论聚合之道
四十六 《升》:古代一次祭祀的记录
四十七 《困》:囚犯的牢狱生活
四十八 《井》:改朝换代的写照
四十九 《革》:论改革的艺术
五十 《鼎》:饮食、男女与鼎新
五十一 《震》:上天的警示与品德修养
五十二 《艮》: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十三 《渐》:传统婚姻的典范
五十四 《归妹》:畸形的政治婚姻
五十五 《丰》:古代一次日食记录
五十六 《旅》:客居者宜忌
五十七 《巽》:论以屈求伸
五十八 《兑》:论谈话的艺术
五十九 《涣》:古代洪水泛滥的景象
六十 《节》:论节制之道
六十一 《中孚》:诚信贯通天地人
六十二 《小过》:论过以致中
六十三 《既济》:成不忘败
六十四 《未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后记
作者介绍
臧守虎,1964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 研究周易近二十年,先后在《周易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文献》等学术刊物发表有关周易研究的论文十余篇。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论集,其行文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非常注重“对话性”。作者仿佛不是在单方面地向读者灌输知识,而是在引导我们与古代的批评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他会先提出一个现代读者可能持有的观点,然后迅速引入古代某一大家的反驳,再接着分析这一来一回中的微妙变化。这种“设立靶子—反驳—深化”的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趣味性。它迫使你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预设,去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那些观点是合理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这种互动式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使得学习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一种共同探索的过程。整本书的论述脉络清晰,虽然涉及的批评家众多,但作者始终能用一根强有力的主线将他们串联起来,避免了成为一部简单的“人名和观点堆砌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历史,去理解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充满张力和修正的过程。
评分我手边有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画册,虽然题材与哲学相去甚远,但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意境”的追求,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的作者在描述审美原则时,引用了大量诗词歌赋的片段作为佐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分析上。比如,他会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来解释留白在园林布局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说“要留出视野的通透性”。这种将抽象理念具象化,并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土壤进行阐释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层次感。读完后,你不仅知道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种“为什么”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解读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将枯燥的理论包装成了一种可以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形式。我尤其喜欢它在对比不同流派园林风格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热情的赞美,显示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而非仅仅是学术上的占有。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正在啃的这本关于古代社会伦理的书,里面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硬核”,完全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可以比拟的。作者似乎对文献的考据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每一个论断背后都列举了三五种不同版本的对比和考证过程。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因为你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反驳的逻辑漏洞。然而,这种极致的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阅读体验上稍微有点“劝退”。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两个关键的逻辑跳跃点,导致后续的理解陷入停滞。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要借助笔记本记录下关键的术语定义和人名关系图,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并非是批评,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不是在“喂”给你知识,而是在“训练”你的思维,让你学会如何像古代的士大夫那样,对待文字和思想的精确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它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是螺旋上升式的,每隔几个章节就会回扣到最初提出的核心命题,用更深的理解层次进行重新审视,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宝藏,虽然我手头上的那本是另一本探讨古典哲学的著作,但其行文的严谨和对原文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类经典著作的现代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来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力求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也能让非专业人士望而生畏的门槛降低不少。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现代思维模型来对照解释古代思想体系时的那种巧妙平衡,既没有过度迎合流行观点而牺牲了原典的精髓,也没有陷入故纸堆中无法自拔。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不急不躁地为你引介一个宏大而古老的建筑群,每走一步、每看一处细节,都有详尽的注解和背景故事作为支撑,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文化遗产的厚重与生命力。尤其是它对于其中一些关键“爻辞”的阐释,并非简单地给出字面意思,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情境和哲学思辨,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识和洞察力。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宜,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从侧面反映出出版社对知识传播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区分“快餐式出版物”和“传世之作”的重要标志,让人忍不住想再去探寻一下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看看他还能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军事战略的专著,它给我的震撼在于对“不变”与“万变”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罗列具体的战役和器械,而在于提炼出指导战争的底层逻辑,那些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适用的原则。作者的文笔非常凝练,不加任何花哨的辞藻,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兵器,锋利而实用。他将复杂的战略思想分解为几个核心的“矩阵”,然后用清晰的图表和逻辑链条来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那些原本看似玄奥的谋略变得清晰可见。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势”的概念——如何营造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不是单纯依靠力量的硬碰硬。这种从古代智慧中提取普适性规律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学术著作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标准。这本书的注释部分也非常详尽,对于引用的史料都做了精确的出处标注,使得读者在深入钻研时有可靠的源头可以追溯,这是一种对知识负责任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