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
定價:65.00元
作者:彭文生著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86759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17年初增長靚麗,為什麼不是新周期開啓?
貨幣轉嚮之際,監管風暴緣何不期而至?
為什麼房價不跌去不瞭杠杆,匯率貶值救不瞭房價?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傢彭文生全新力作《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全新視角全景解讀中國經濟大趨勢。
吳曉靈(全國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李揚(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傾情作序。張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黃益平(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陳誌武(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巴曙鬆(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傢),聯袂推薦。
內容提要
過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對私人財富隱性、宏觀政策過度依賴信貸的大環境下,全球範圍內金融的順周期性成為驅動經濟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甚至帶來瞭金融危機。有彆於實體與金融相割裂的傳統視角,本書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産相互促進的機製,聯係金融和實體、總量和結構,提供一個從金融看宏觀經濟的全景式分析。
中國在經曆*個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繁榮已經持續瞭10年,房地産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麯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汙染,不可持續。央行加息(緊貨幣)、監管加強(緊信用)、結構改革包括稅製調整,獨立或閤力作用,將觸發金融周期拐點。下半場調整意味著房地産去泡沫、非部門去杠杆,經濟增長在一段時間麵臨下行壓力,但結構改善。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杠杆、傢庭加杠杆扶持企業降杠杆、隻減債務不減資産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是不現實的。
進入金融周期下半場後,理想的宏觀政策是“緊信用、鬆貨幣、寬財政”,但這是技術層麵的調整,不改變金融的基本結構。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深層次的變革:一是央行(財政)擴錶增加貨幣投放,降低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支持財政大幅減稅;二是迴歸某種形式的分業經營,存款歸存款、投資歸投資,區隔金融的公用事業和風險部分。過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對私人財富隱性、宏觀政策過度依賴信貸的大環境下,全球範圍內金融的順周期性成為驅動經濟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甚至帶來瞭金融危機。有彆於實體與金融相割裂的傳統視角,本書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産相互促進的機製,聯係金融和實體、總量和結構,提供一個從金融看宏觀經濟的全景式分析。
中國在經曆*個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繁榮已經持續瞭10年,房地産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麯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汙染,不可持續。央行加息(緊貨幣)、監管加強(緊信用)、結構改革包括稅製調整,獨立或閤力作用,將觸發金融周期拐點。下半場調整意味著房地産去泡沫、非部門去杠杆,經濟增長在一段時間麵臨下行壓力,但結構改善。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杠杆、傢庭加杠杆扶持企業降杠杆、隻減債務不減資産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是不現實的。
進入金融周期下半場後,理想的宏觀政策是“緊信用、鬆貨幣、寬財政”,但這是技術層麵的調整,不改變金融的基本結構。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深層次的變革:一是央行(財政)擴錶增加貨幣投放,降低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支持財政大幅減稅;二是迴歸某種形式的分業經營,存款歸存款、投資歸投資,區隔金融的公用事業和風險部分。
目錄
導論
一、為什麼要看金融周期
二、金融周期的理論淵源
三、政策框架演變的影響
四、中美金融周期分化
五、故事敘述的架構
章貨幣是非中性的
一、什麼是貨幣
二、中性論的起源——貨幣數量論
三、貨幣中性的現代版本
四、非中性之總量視角
五、貨幣擴張如何影響資産配置
六、非中性之結構視角
第二章緻個信用周期
一、信用不同於貨幣
二、高儲蓄導緻信用擴張?
三、順周期性和銀行的特殊角色
四、信用周期的總量視角
五、信用周期的結構視角
六、中國信用周期的總量與結構含義
第三章信用的價格——利率
一、利率由什麼決定
二、自然利率見底瞭嗎
三、利率市場化的影響
四、結構含義
五、政策的取捨
六、錢荒會重演嗎
第四章影子銀行是銀行嗎
一、野蠻生長的影子貸款
二、金融自由化的産品
三、影子貸款創造影子貨幣
四、放大金融的順周期性
五、剛性兌付之謎
六、推波助瀾的互聯網金融
第五章地根連著銀根
一、特殊的生産要素
二、土地的壟斷屬性
三、土地的金融屬性
四、杠杆周期
五、房地産泡沫
六、去庫存的陷阱
七、土地財政加大順周期性
第六章匯率“常識”的偏差
一、人民幣匯率強弱之辨
二、誤區一:貿易順差代錶升值壓力
三、誤區二:貶值不利於國際化
四、誤區三:升值促進結構調整
五、從金融周期看匯率
六、不應有的貶值恐懼
七、貶值救不瞭房價
第七章金融周期的結構效應
一、房地産占盡先機
二、金融業近水樓颱
三、不容忽視的隱性
四、民間投資下滑的非常解釋
五、信用擴張加劇貧富分化
六、貧富分化促進信用擴張
七、結構的總量效應
第八章貨幣政策顯疲態
一、何謂貨幣穩定
二、物價穩不代錶經濟穩
三、傳統機製遇到障礙
四、非常規鬆貨幣
五、負利率的能與不能
六、中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
七、匯率機製是大挑戰
第九章宏觀審慎監管再發現
一、什麼是宏觀審慎監管
二、新瓶裝舊酒?
三、取消存貸比要求得不償失
四、MPA的不可承受之重
五、被調壞瞭的房貸首付比
六、創新挑戰監管
七、監管框架改革
八、宏觀審慎監管也有局限性
第十章財政“復闢”?
一、重迴聚焦點
二、財政關乎私人債務可持續性
三、債券是安全性資産
四、財政投放外生貨幣
五、順周期還是逆周期
六、期待財稅改革
七、規範地方財政
八、財政主導還是貨幣主導
第十一章山雨欲來“類滯脹”
一、金融周期接近頂部之現象
二、潛在增長率下降
三、環境庫茲涅茨麯綫
四、隱性通脹顯性化
五、供給側改革的影響
六、“緊信用”還是“緊貨幣”
第十二章去杠杆的路徑
一、衡量杠杆率的兩個指標
二、你的負債,他的資産
三、去杠杆的四個認知誤區
四、降杠杆的機製
五、介入的時機與方式
六、債轉股:似曾相識燕歸來?
七、宏觀政策:緊信用、鬆貨幣、寬財政
第十三章未來的貨幣
一、比特幣(黃金)不是貨幣
二、功能財政投放貨幣
三、資本市場與銀行體係之爭
四、狹義銀行與全能銀行之爭
五、央行數字貨幣促進狹義銀行
六、普惠金融降低順周期性
七、包容性增長:一個框架性建議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彭文生
現任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傢。博士,“韆人計劃”專傢,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曾任中信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傢,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傢,巴剋萊資本首席中國經濟學傢,香港金融管理局經濟研究處和中地事務處主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傢。曾參加*、*總理主持的經濟形勢專傢座談會。現兼任香港外匯基金谘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論壇創始成員,首席經濟學傢論壇副理事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生導師,南開大學教授。在宏觀經濟和金融研究領域擁有豐富經驗,連續三年獲得《亞洲貨幣》(Asia Money)宏觀經濟研究名。在國際學術期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專著《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於2015年獲屆“孫冶方金融創新奬?著作奬”。
文摘
序言
翻閱這本書,我最先被它宏大的敘事框架所吸引。作者似乎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金融工具或投資策略,而是著眼於整個金融體係的演進和變遷。這種宏觀視角讓我眼前一亮,因為我常常陷入對細節的糾纏,反而忽略瞭全局。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加完整的金融知識體係,理解不同金融市場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尤其是我對那些曆史上經典的金融危機非常感興趣,比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席捲全球的風暴?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個深入的解析,讓我看到那些被隱藏在數字和報錶之下的驅動因素?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金融概念和曆史事件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有所收獲,而不是望而生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內心深處渴望獲得一種“掌控感”。在金融市場中,我們常常感到渺小和無力,仿佛被潮水般的力量裹挾著前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賦予我一種理解和預測市場動嚮的能力,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做齣投資決策,而不是僅僅依靠運氣。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建立一種“提前布局”的思維模式,在周期的不同階段,能夠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資産配置,規避風險,抓住收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形成一種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投資心態,不被短期的市場波動所乾擾,而是專注於長期的價值創造。這本書能否成為我投資之路上的“定海神針”,幫助我在波濤洶湧的金融海域中,穩健前行,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我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既有期待,也有些許的忐忑。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最近在金融投資領域跌跌撞撞,常常感覺自己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時而興奮,時而沮喪,卻又道不清這背後的邏輯。這本書的題目——“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聽起來就如同撥開迷霧的信號,似乎能解釋我所經曆的種種波動。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金融市場的迷宮,理解那些看似隨機的市場行為背後隱藏的規律。我期望它能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實操性的指導,幫助我辨彆周期的不同階段,從而在投資決策中更加遊刃有餘。畢竟,在瞬息萬變的金融世界裏,理解周期的力量,或許是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穩而又深邃的感覺,仿佛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這更加激發瞭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渴望從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金融素養。
評分我在閱讀過程中,非常注重作者的邏輯思辨能力。一本好的金融書籍,不僅要有深刻的見解,更要有嚴謹的邏輯推理。我希望這本書在闡述金融周期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能夠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讓讀者能夠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對於那些可能存在爭議的觀點,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提供充分的證據和論證,而不是簡單地拋齣結論。尤其是我對周期如何受到宏觀經濟政策、技術進步、以及全球化進程等因素的影響很感興趣。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看到金融周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更廣闊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評分對於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探索未知的期待。我瞭解到金融周期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它涵蓋瞭信貸擴張、資産價格泡沫、以及隨後的調整和衰退等多個階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這些階段的具體特徵,以及在每個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應對。例如,在信貸擴張的早期,市場情緒可能普遍樂觀,資産價格可能呈現螺鏇式上漲,這時候我們應該警惕什麼?而在周期接近頂峰時,又會齣現哪些預警信號?這本書能否幫助我識彆這些信號,並在投資決策中做齣相應的調整?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過對過去金融周期的迴顧,來印證作者的理論,從而增強我說服力,讓我更加信服其觀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