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定价:65.00元
作者:彭文生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86759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7年初增长靓丽,为什么不是新周期开启?
货币转向之际,监管风暴缘何不期而至?
为什么房价不跌去不了杠杆,汇率贬值救不了房价?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全新力作《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全新视角全景解读中国经济大趋势。
吴晓灵(全国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李扬(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倾情作序。张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黄益平(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对私人财富隐性、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对私人财富隐性、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
目录
导论
一、为什么要看金融周期
二、金融周期的理论渊源
三、政策框架演变的影响
四、中美金融周期分化
五、故事叙述的架构
章货币是非中性的
一、什么是货币
二、中性论的起源——货币数量论
三、货币中性的现代版本
四、非中性之总量视角
五、货币扩张如何影响资产配置
六、非中性之结构视角
第二章致个信用周期
一、信用不同于货币
二、高储蓄导致信用扩张?
三、顺周期性和银行的特殊角色
四、信用周期的总量视角
五、信用周期的结构视角
六、中国信用周期的总量与结构含义
第三章信用的价格——利率
一、利率由什么决定
二、自然利率见底了吗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四、结构含义
五、政策的取舍
六、钱荒会重演吗
第四章影子银行是银行吗
一、野蛮生长的影子贷款
二、金融自由化的产品
三、影子贷款创造影子货币
四、放大金融的顺周期性
五、刚性兑付之谜
六、推波助澜的互联网金融
第五章地根连着银根
一、特殊的生产要素
二、土地的垄断属性
三、土地的金融属性
四、杠杆周期
五、房地产泡沫
六、去库存的陷阱
七、土地财政加大顺周期性
第六章汇率“常识”的偏差
一、人民币汇率强弱之辨
二、误区一:贸易顺差代表升值压力
三、误区二:贬值不利于国际化
四、误区三:升值促进结构调整
五、从金融周期看汇率
六、不应有的贬值恐惧
七、贬值救不了房价
第七章金融周期的结构效应
一、房地产占尽先机
二、金融业近水楼台
三、不容忽视的隐性
四、民间投资下滑的非常解释
五、信用扩张加剧贫富分化
六、贫富分化促进信用扩张
七、结构的总量效应
第八章货币政策显疲态
一、何谓货币稳定
二、物价稳不代表经济稳
三、传统机制遇到障碍
四、非常规松货币
五、负利率的能与不能
六、中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七、汇率机制是大挑战
第九章宏观审慎监管再发现
一、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二、新瓶装旧酒?
三、取消存贷比要求得不偿失
四、MPA的不可承受之重
五、被调坏了的房贷首付比
六、创新挑战监管
七、监管框架改革
八、宏观审慎监管也有局限性
第十章财政“复辟”?
一、重回聚焦点
二、财政关乎私人债务可持续性
三、债券是安全性资产
四、财政投放外生货币
五、顺周期还是逆周期
六、期待财税改革
七、规范地方财政
八、财政主导还是货币主导
第十一章山雨欲来“类滞胀”
一、金融周期接近顶部之现象
二、潜在增长率下降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四、隐性通胀显性化
五、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六、“紧信用”还是“紧货币”
第十二章去杠杆的路径
一、衡量杠杆率的两个指标
二、你的负债,他的资产
三、去杠杆的四个认知误区
四、降杠杆的机制
五、介入的时机与方式
六、债转股:似曾相识燕归来?
七、宏观政策: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第十三章未来的货币
一、比特币(黄金)不是货币
二、功能财政投放货币
三、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之争
四、狭义银行与全能银行之争
五、央行数字货币促进狭义银行
六、普惠金融降低顺周期性
七、包容性增长:一个框架性建议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彭文生
现任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博士,“千人计划”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任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曾参加*、*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现兼任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辖下货币发行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教授。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连续三年获得《亚洲货币》(Asia Money)宏观经济研究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专著《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于2015年获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
文摘
序言
我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注重作者的逻辑思辨能力。一本好的金融书籍,不仅要有深刻的见解,更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我希望这本书在阐述金融周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能够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对于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论证,而不是简单地抛出结论。尤其是我对周期如何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很感兴趣。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金融周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未知的期待。我了解到金融周期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涵盖了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随后的调整和衰退等多个阶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阶段的具体特征,以及在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应对。例如,在信贷扩张的早期,市场情绪可能普遍乐观,资产价格可能呈现螺旋式上涨,这时候我们应该警惕什么?而在周期接近顶峰时,又会出现哪些预警信号?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识别这些信号,并在投资决策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过对过去金融周期的回顾,来印证作者的理论,从而增强我说服力,让我更加信服其观点。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期待,也有些许的忐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最近在金融投资领域跌跌撞撞,常常感觉自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时而兴奋,时而沮丧,却又道不清这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题目——“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听起来就如同拨开迷雾的信号,似乎能解释我所经历的种种波动。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金融市场的迷宫,理解那些看似随机的市场行为背后隐藏的规律。我期望它能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帮助我辨别周期的不同阶段,从而在投资决策中更加游刃有余。毕竟,在瞬息万变的金融世界里,理解周期的力量,或许是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又深邃的感觉,仿佛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这更加激发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渴望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深处渴望获得一种“掌控感”。在金融市场中,我们常常感到渺小和无力,仿佛被潮水般的力量裹挟着前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赋予我一种理解和预测市场动向的能力,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做出投资决策,而不是仅仅依靠运气。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建立一种“提前布局”的思维模式,在周期的不同阶段,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规避风险,抓住收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形成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投资心态,不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干扰,而是专注于长期的价值创造。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投资之路上的“定海神针”,帮助我在波涛汹涌的金融海域中,稳健前行,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最先被它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金融工具或投资策略,而是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演进和变迁。这种宏观视角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常常陷入对细节的纠缠,反而忽略了全局。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理解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尤其是我对那些历史上经典的金融危机非常感兴趣,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风暴?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的解析,让我看到那些被隐藏在数字和报表之下的驱动因素?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而不是望而生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