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弘祺編著的《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上 下)》這本著作論述中國的傳統教育製度,對於私人 講學、考試選纔、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建立、書院 的興盛,以及大眾教育,都巨細靡遺。在教育思想方 麵,李教授一方麵論及儒傢經學在教育上的深遠影響 ,是**人格與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麵則強調道學 思想擺脫威權和科舉,培養自我的重視。同時也論及 佛教與儒傢教育的互動。在教育的實際運作方麵,論 述識字、傢庭教育、技術教育、平民教育、課程的演 變,以至學生的生活和運動等等。這些課題,都** 瞭過去關於教育的實際情況的描述及評估。這本書特 彆值得探討有關問題的學者深思,也對研究曆史的教 師和學生有很好的助益。
    
李弘祺,颱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曆史研究所講座教授,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齣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人者”。
序言
繁體版序
第一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第一節  個人、社會與受教育者
    1.“為己之學”
    2.教育的社會目的
    3.通纔、經學者與君子
    4.理學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
    5.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第二節  文化一緻性及其流弊
    1.保守主義
    2.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3.儒傢正統
    4.**的生活態度、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第三節  關鍵論點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製度:學校與考試
  第一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
    1.古代傳說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2.稷下學宮
    3.博士製度與漢代太學
    4.漢代的地方學校
    5.漢代的私人教育
    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第二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I)
    1.隋、唐的高等教育
    2.隋、唐時代的地方教育
    3.宋代的官學與太學
    4.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
    5.遼、金、元的官學教育製度
    6.元代書院
    7.明代的國子監
    8.明代地方官學
    9.明代的書院
    10.結論
  第三節  考試製度:從察舉到科舉
    1.古代背景
    2.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
    3.養士
    4.漢代察舉製度
    5.東漢考試製度的改革
    6.魏晉南北朝的選官製度
    7.科舉製度的興起
    8.唐代的科舉製度
    9.科舉製度的完備
    10.科舉文化的興起
    11.外族朝代的科舉製度
    12.明代的科舉製度
    13.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第四章  曆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
第五章  識字教育、傢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
第六章  學生的理想與現實
第七章  結論:晚明以後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
參考書目
索引
本書附錶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經過瞭極大的心血和誠意的。那種紙張的質感,油墨的觸感,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在如今充斥著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讀到這樣一本讓人願意放慢腳步、細細摩挲的實體書,實屬難得。這種對物理媒介的珍視,似乎也呼應瞭書中探討的傳統文化中那種慢節奏、重積纍的教育精神。更值得稱道的是,全書的引文和注釋處理得非常得體,它們像是一條條隱形的脈絡,在不乾擾主文流暢性的前提下,為深入探究提供瞭堅實的階梯。我特彆喜歡那些插頁中的圖像資料,它們像是曆史的快照,與文字形成瞭一種完美的互文關係,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從視覺、觸覺到智識的全方位的愉悅體驗,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敬重。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我的思想産生瞭不小的衝擊,它迫使我重新審視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原以為傳統教育無非是死記硬背和僵化的禮教束縛,但作者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揭示瞭其中蘊含的強大內在生命力與批判精神。例如,書中對那些不循規蹈矩的“異類”學者的描述,展現瞭一種知識分子在追求真理過程中所錶現齣的勇氣和韌性。這種對“教化”背後“求真”的挖掘,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不僅僅是在描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追問“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種‘為什麼’對我們今天意味著什麼”。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古人智慧的敬畏與審慎的批判,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武斷否定。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人在閱讀結束後,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餘溫,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宏大敘事和個體命運交織方麵的處理。它沒有將教育史寫成一部帝王將相式的權力更迭史,而是將筆觸下沉到無數普通士人、傢庭乃至鄉村塾師的日常生活中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教育的變遷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一個傢庭的興衰,一個地方的文化風貌。那種關於“望子成龍”的期盼,關於科舉道路上的掙紮與幻滅,那些至親之間關於教育投資的細微爭執,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真實得讓人心酸。作者擅長捕捉這種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歡離閤,使得冰冷的製度分析變得充滿溫度和人情味。它提醒我們,任何宏大的曆史敘事,最終都落實到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閱讀此書,不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場與曆史深處那些鮮活的靈魂進行對話的旅程,讓人深思,也讓人感動。
評分這部書的文字風格真是太引人入勝瞭,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促膝長談,他慢慢地為你娓娓道來那些被時間衝刷得近乎模糊的往事。作者的敘事功力極佳,他沒有采用那種刻闆的學院派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充滿煙火氣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教育圖景的斑駁色彩。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書院裏那股淡淡的墨香,午後陽光透過老舊窗欞灑在地上的光影,甚至是學子們在私塾裏偷偷傳遞的紙條,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像是在重現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情感的流動。讀完後,我仿佛能觸摸到那些書捲的溫度,感受到先輩們在知識傳承中所付齣的心血與堅持。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傳統文化中的“教”與“學”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它遠非冰冷的理論,而是滲透在日常點滴中的生命力。作者的洞察力也令人稱道,他總能從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挖掘齣深刻的時代精神,讓人在閱讀的愉悅中,獲得知識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那種綫性的時間敘事,反而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網,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教育側麵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立體的認知空間。我感覺自己仿佛是拿著放大鏡,在曆史的褶皺中穿梭,時而聚焦於某個小村落裏私塾先生的日常,時而又跳躍到皇城腳下那些精英學子的激烈辯論。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的障礙,反而增強瞭文本的張力和探索欲。每當我以為自己掌握瞭某種固定模式時,作者又會突然拋齣一個反例或者一個邊緣案例,挑戰我原有的預設。這種不斷被“打斷”和“重塑”的閱讀體驗,恰恰是體會傳統社會教育復雜性的最好方式。作者對於材料的取捨和組織能力,顯示齣其深厚的學術底蘊,但他的錶達方式卻異常剋製和精準,沒有絲毫賣弄學問的痕跡。它要求讀者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知識的多麵性和曆史的曖昧性,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代教育的睏境也極具啓發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