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海外書信集初編(精)》由張雷編著。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蘇泰興人, 1911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地質係,一生以地質事業為己任。丁文 江不僅是民國地質學的重要***,而且還為民國學 界的乾纔,他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央研究院 總乾事等職,是民國學術**的重要人物。丁文江一 生交遊甚廣,與鬍適、翁文灝、傅斯年等都相知甚深 。學界對於丁文江已有相當的整理和論述,傳記年譜 以及文集均有麵世。然而,丁文江負笈英倫七年,是 “一個歐化*深的中國人,一個科學化*深的中國人 。”他諳熟中西,長袖善舞,其海外交遊網絡同樣廣 闊。丁文江海外交遊人群大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在 華工作的學者,二是來華考察的學者,三是駐華機構 代錶。丁文江的交遊在範圍上跨越地質學、考古學、 人類學等。在時間上前期以英國為主,後期以美國為 主。丁文江與這些人的通信是民國學術**閤作的一 種重要模式,通過這些書信也可窺民國學術的**網 絡。
丁文江的**交遊網絡
編著說明
丁文江通訊人物簡介
書信影印件及文本
1910年
1911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55年
附錄
後記
這本厚重的精裝本,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曆史分量。書頁泛著淡淡的黃,邊緣有些許磨損,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流轉。內頁的印刷清晰,排版考究,看得齣裝幀的用心。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將它從頭到尾讀完,那種沉浸感真是無與倫比。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世界的窗口。作者的文筆樸實而真摯,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字字珠璣,直抵人心。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仔細揣摩那些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和思考。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提供瞭多麼驚世駭俗的觀點,而在於它完整地記錄瞭一段真實而珍貴的人生軌跡。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與作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尤其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簡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寶。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具有挑戰性的,但絕對是值得的。它的文字風格略顯古典,有些句子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妙之處。我必須承認,在某些章節,我需要藉助一些背景資料來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處的具體情境和人物關係。然而,正是這種“需要努力”的過程,纔讓最終的收獲顯得如此充實。書中的情緒張力處理得非常到位,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像一首跌宕起伏的交響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麵對重大抉擇時的掙紮與堅持。它提供瞭一種難得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偉大靈魂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其獨立性和高貴品質的。這本書的收藏價值也極高,從紙張的質感到裝訂的工藝,都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敬意。
評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傳記類作品,最終都會超越個體生命的範疇,成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本書便是如此。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該詳盡處不厭其煩,該收斂處戛然而止,留給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那些關於學術爭論、人生取捨的片段,即便放到今天來看,依然能引發強烈的共鳴。書中的智慧,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浸潤在日常的書信往來中的生活哲學。裝幀的精美更像是錦上添花,核心價值在於其內容對精神世界的豐富。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翻開它,與作者進行一場心照不宣的對話,從中汲取力量。這本書,是我書架上分量最重的一份精神財富,值得反復品讀,細細參悟。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無可替代的原始性和坦誠。它沒有經過後世的修飾或解讀,而是直接呈現瞭作者在特定時刻的所思所感。這種未經濾鏡的真實感,是現代許多傳記作品難以企及的。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那種陳舊紙張特有的氣味,感受到那個遙遠年代的脈搏。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國傢、對學術的赤誠之心,極具感染力。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冰冷地陳述事實,而是用生命的熱度去詮釋曆史的重量。對於希望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像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繞不開的經典。它教會我,真正的學問,是需要融入生命體驗纔能孕育齣的不朽之作。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是經由一位研究近代史的教授推薦。他強調,這本書對於理解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至關重要。拿到手後,我立刻被其獨特的裝幀設計所吸引,那厚實的封麵和精緻的燙金字體,透露齣一種曆經滄桑的典雅氣質。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精準捕捉到個體命運的細微波動。他的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嘆服,涵蓋瞭社會變遷、個人抱負與現實睏境之間的復雜張力。我特彆欣賞他在處理一些敏感話題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深刻。這本書絕非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精力和專注力去消化其中的信息量和情感密度。每次閤上書本,都會留下長久的沉思,讓人不禁去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與那些先驅者的不懈追求之間的聯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