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祺编著的《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上 下)》这本著作论述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对于私人 讲学、考试选才、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建立、书院 的兴盛,以及大众教育,都巨细靡遗。在教育思想方 面,李教授一方面论及儒家经学在教育上的深远影响 ,是**人格与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强调道学 思想摆脱威权和科举,培养自我的重视。同时也论及 佛教与儒家教育的互动。在教育的实际运作方面,论 述识字、家庭教育、技术教育、平民教育、课程的演 变,以至学生的生活和运动等等。这些课题,都** 了过去关于教育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及评估。这本书特 别值得探讨有关问题的学者深思,也对研究历史的教 师和学生有很好的助益。
李弘祺,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人者”。
序言
繁体版序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第一节 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
1.“为己之学”
2.教育的社会目的
3.通才、经学者与君子
4.理学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1.保守主义
2.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3.儒家正统
4.**的生活态度、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第三节 关键论点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第一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
1.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2.稷下学宫
3.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4.汉代的地方学校
5.汉代的私人教育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I)
1.隋、唐的高等教育
2.隋、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3.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4.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5.辽、金、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6.元代书院
7.明代的国子监
8.明代地方官学
9.明代的书院
10.结论
第三节 考试制度:从察举到科举
1.古代背景
2.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3.养士
4.汉代察举制度
5.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6.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7.科举制度的兴起
8.唐代的科举制度
9.科举制度的完备
10.科举文化的兴起
11.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2.明代的科举制度
13.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第六章 学生的理想与现实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
参考书目
索引
本书附表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时间叙事,反而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教育侧面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认知空间。我感觉自己仿佛是拿着放大镜,在历史的褶皱中穿梭,时而聚焦于某个小村落里私塾先生的日常,时而又跳跃到皇城脚下那些精英学子的激烈辩论。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障碍,反而增强了文本的张力和探索欲。每当我以为自己掌握了某种固定模式时,作者又会突然抛出一个反例或者一个边缘案例,挑战我原有的预设。这种不断被“打断”和“重塑”的阅读体验,恰恰是体会传统社会教育复杂性的最好方式。作者对于材料的取舍和组织能力,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但他的表达方式却异常克制和精准,没有丝毫卖弄学问的痕迹。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知识的多面性和历史的暧昧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教育的困境也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极大的心血和诚意的。那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触感,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在如今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让人愿意放慢脚步、细细摩挲的实体书,实属难得。这种对物理媒介的珍视,似乎也呼应了书中探讨的传统文化中那种慢节奏、重积累的教育精神。更值得称道的是,全书的引文和注释处理得非常得体,它们像是一条条隐形的脉络,在不干扰主文流畅性的前提下,为深入探究提供了坚实的阶梯。我特别喜欢那些插页中的图像资料,它们像是历史的快照,与文字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文关系,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从视觉、触觉到智识的全方位的愉悦体验,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敬重。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它迫使我重新审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原以为传统教育无非是死记硬背和僵化的礼教束缚,但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强大内在生命力与批判精神。例如,书中对那些不循规蹈矩的“异类”学者的描述,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韧性。这种对“教化”背后“求真”的挖掘,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为什么’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与审慎的批判,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武断否定。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人在阅读结束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风格真是太引人入胜了,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促膝长谈,他慢慢地为你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冲刷得近乎模糊的往事。作者的叙事功力极佳,他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学院派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充满烟火气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教育图景的斑驳色彩。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书院里那股淡淡的墨香,午后阳光透过老旧窗棂洒在地上的光影,甚至是学子们在私塾里偷偷传递的纸条,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流动。读完后,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书卷的温度,感受到先辈们在知识传承中所付出的心血与坚持。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传统文化中的“教”与“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远非冰冷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生命力。作者的洞察力也令人称道,他总能从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时代精神,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获得知识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交织方面的处理。它没有将教育史写成一部帝王将相式的权力更迭史,而是将笔触下沉到无数普通士人、家庭乃至乡村塾师的日常生活中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教育的变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地方的文化风貌。那种关于“望子成龙”的期盼,关于科举道路上的挣扎与幻灭,那些至亲之间关于教育投资的细微争执,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得让人心酸。作者擅长捕捉这种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使得冰冷的制度分析变得充满温度和人情味。它提醒我们,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落实到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阅读此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场与历史深处那些鲜活的灵魂进行对话的旅程,让人深思,也让人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