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杨庆堃,范丽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208064133
字数:316000
页码:3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杨庆堃教授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他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是极其、具有开创性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可以称为现代经典的华丽的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中国宗教研究大师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宗教的重要参考书。书中相关内容的阐释远不止于中国宗教,实际上他所研究和描述的是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整合,可以作为不同宗教和文明的相关比较研究的参考。
内容提要
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均可阅读。
杨庆堃教授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他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是极其、具有开创性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可以称为现代经典的华丽的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中国宗教研究大师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宗教的重要参考书。书中相关内容的阐释远不止于中国宗教,实际上他所研究和描述的是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整合,可以作为不同宗教和文明的相关比较研究的参考。
目录
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序言
作者自序
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验之谈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学家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分散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宗教在1949年前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介绍
杨庆堃(C.K.Yang)(1911-1999),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
文摘
序言
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文化变迁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贡献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重新审视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特殊性的分析工具。它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型,而是基于本土的经验和深厚的历史沉淀,构建了一套自洽的解释体系。读完之后,我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集体意识的韧性与变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迫使我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接纳和理解那些复杂交织、充满矛盾的现象背后的合理性。这本书无疑是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坐标,它不仅回答了许多既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许多更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新问题,是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文本。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些晦涩之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最终的豁然开朗显得格外有价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某种特定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上精神诉求演变的分析。作者用非常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虽然我在这里不能具体提及,但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毋庸置疑的)来佐证他们关于“功能性适应”的理论框架。每一次论证的推进,都像是搭建一座结构严谨的逻辑高塔,每块砖石都经过精心打磨和定位。对于我这种热衷于追溯事物本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参照系,帮助我修正了许多过去基于碎片化信息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型,是一次真正的智力上的“重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深蓝色调,中央的烫金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厚重感与学术的庄严。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触感细腻而富有韧性,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体现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其中的文字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那些需要反复推敲的理论段落,也能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精细打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初次捧读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让人瞬间沉浸到一种专注的学术氛围中,仿佛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巧妙地避免了过度枯燥的术语堆砌。尤其是一些论述历史发展轨迹的部分,行文流畅,充满了叙事的力量。它成功地在“讲故事”和“做分析”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时而驻足于某个关键的文化事件前,进行深入的剖析;时而又快速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展示演变的连续性。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艰涩的议题,变得鲜活而具有张力,让读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评分我最近开始涉猎一些关于社会变迁与文化重塑的宏大叙事,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微观切入点来观察中国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的运作逻辑。作者似乎拥有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洞察力,他们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的脉络是如何为当下的社会功能提供支撑和制约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信仰体系如何嵌入日常生活结构的比喻和论证。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密的钥匙,能够解锁过去某个时期人们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进而理解今天那些看似随机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之中。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社会,更是在“解释”社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样子的,这种解释的力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