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世界上伟大的随笔经典,四百年来畅销不衰,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行销世界各地;这部成为许多法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滋润过许多法国人的心田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散文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闻名,素有“思想宝库”的美称。《蒙田随笔》是他的主要著作,先后写了近十年,是欧洲近代三大散文经典之一。在书中,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旁征博引,对人类许多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能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本书即为《蒙田随笔》中精彩文章之选录。与其他篇章相比,这些精选的作品,更加散发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映射出一种乐观、积极和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教给我们一种生活的艺术。蒙田的行文风格如水银泻地,飘忽不定,变化多彩,仿佛作者漫不经心一挥而就似的。蒙田常说自己不是学者,写出的文章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的印象;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因此我们读他的作品只觉得满纸烟云,神龙如没,不见首尾,犹如红日放光却不知躲在何处。蒙田自己还曾说:“我知道我在叙述时缺乏次序,但是今后在这部作品中叙述这些故事时也不见得会遵守。”他“向来重视话语的分量和用处,而不是它们的次序和连贯”。蒙田的随笔不守入题、正反题、结论等等的写作框架,真正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这种文法给阅读和理解带来逻辑上的困难,也为后世的选编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在选编过程中,我们给各篇重设了标题,言简意赅而又提纲挈领,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另外,针对文中引用的智者哲人的格言和警句,一律将言者(首次出现时注明身份)打上括号标于其后,并纳入句群叙述中,这对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显然是有益的。这样来处理,会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读来会别具一番风味。
蒙田(Michel·de·Montaigne ,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尝试集》(Essais)三卷留名后世。《尝试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径,不避谦疑大谈自己,开卷即说:“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jesuis moi-meme la matiere de monlivre.)。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
01论挑战02论悲伤03论闲逸04论撒谎05论语速06论预言07论坚毅08论怯懦09论恐惧10论想象11论损益12论习惯13论宽厚14论学问15论判断16论友谊17论节制18论命运19谈衣着20论荣誉21论差别22论睡眠23论浮夸24论气味25论祈祷26论年龄27论行为28论饮酒29论良心30论书籍31论残忍32论欲望33论信仰34论怠惰35论装病36论勇敢37论发怒38论英雄39论平和40谈思绪41谈交往42谈情爱43谈运气44论善恶45论死亡46谈乐趣47古人的节俭48论身体力行49手段与意图50人生的常规
01 论挑战当我们冒犯了某人又恰巧落在了他的手上,为了得到对方的宽仁,我们会用屈服来换取同情和怜悯;而如果我们用勇气、不屈和坚韧直面命运的挑战,有时候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威尔斯亲王爱德华曾长期摄政于吉耶纳,享有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他被列摩日人激怒后进行屠城报复。在无辜百姓跪地求饶时他没有放下屠刀,在妇孺苦苦哀求、满眼洒泪时他没动丝毫侧隐;而当目睹了三位法国绅士以无比英勇的战斗激情誓死抵抗来势汹汹的入侵英军时,他罢手了。是三个绅士的英雄气概化解了他的盛怒,赢得了他的赦免和敬重,是三个绅士的英雄气概使得其余市民幸免于难。斯坎德培是伊庇鲁斯的君王,他追踪手下的一名士兵,想把这名士兵处死。那士兵先是忍气吞声,苦苦哀求,试图让君王平息怒火,但却无济于事,最后他决定孤注一掷,握起剑来等待决斗。这一毅然的决心顿时止住了主人的愤怒:君王见士兵做出如此令人尊敬的决定,便宽恕了他。那些不了解斯坎德培的神奇力量和勇敢的人,或许会对这一例子作出另一种解释。康拉德三世包围巴伐利亚公爵后,无视任何形式的屈辱求和条件,仅仅答应让城中那些夫人和贵妇人们不受侵犯地离开,允许她们尽其所能带着东西徒步出城。而这些女人所带走的是什么呢?她们毫不迟疑地背起了她们的丈夫和孩子,还有公爵本人!这些贵妇人的慷慨行为震撼了康拉德三世的铁石心肠,使他心喜而泣,也使他立刻消除了先前对于公爵的仇恨。从此以后,他开始宽仁地对待公爵,也开始了对其人民的人道统治。上述方法中无论是屈服还是抵抗,都很容易把人征服。就我而言,我向来富有同情心,为人宽容大度。不管怎样,我自以为我的本性更倾向于同情,而不是钦佩。然而,对斯多葛派来说,怜悯是一种罪恶。他们主张救助受苦受难者,但不要给以同情和怜悯。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内心的沉静与安宁。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迷失了辨别是非的本心。而这随笔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避风港”。作者的文字具有强大的定锚作用,它让人重新关注到“内在的秩序”。那些关于如何与自己的不安和局限和平共处的方法论,不是通过口号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无数个真诚的自我剖析片段浸润进去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待那些突如其来的烦恼和外界的评判,多了一层缓冲垫。那种淡然面对人世间纷扰的超脱感,并非遗世独立,而是深刻理解生活本质后的豁达。它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酝酿,一旦入口,便觉回味悠长,令人心生敬畏。
评分终于捧起了这本期待已久的厚重之作,书页泛着岁月的微光,光是摩挲着封面,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向你讲述他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性的点滴感悟。他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深沉凝重,让人在不经意间被带入他构建的那个思想的迷宫。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自我”的审视,那种毫不留惮的剖析,既坦诚又充满勇气,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比任何一本说教式的书籍都来得更具穿透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哲理的段落,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犹如探寻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每舀起一瓢水,都能尝出不同的味道。
评分与其他那些强调逻辑推演的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非系统性”。它不试图为你构建一个完整的、无懈可击的思想体系,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作者抛出了无数个疑问,但他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与他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有时候,他的观点显得那么矛盾,前一页还在肯定某种做法,后一页又对其提出质疑,但这正是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发现,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阅读的乐趣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即确定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多变,以及探索真理过程的曲折与反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高明的棋手对弈,他总是能走出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妙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简直就像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又令人心神俱醉的欧洲田园漫步。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或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力,却以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结构,将一个个独立的思考片段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游走于各个主题之间的自由感,从对友谊的探讨,到对死亡的淡然,再到对教育方式的微词,行文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之感。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让那些句子在脑海中慢慢沉淀、发酵。这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生活”的。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灵去感应。
评分说实话,初接触这类经典时,总担心会因为时代隔阂而产生距离感,但这本书奇妙地消弭了这种鸿沟。作者对人性弱点、虚荣心、以及社会偏见的描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精准得令人心惊。那种对个体自由的极度珍视,以及对盲从行为的警惕,是超越时空的呐喊。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他那双审视世界的眼睛,清澈而又锐利。阅读的节奏需要调整,不能用快餐文学的速度去对待它,否则会错过太多精妙的转折和微妙的情感流露。我建议初次接触的读者,可以从兴趣点入手,不必强求线性阅读,挑选一个让你产生共鸣的小标题,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你会发现,你与这位几百年前的智者之间,正建立起一种奇特的、跨越时空的默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