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集全集 外国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小说书籍 智慧人生随想录

蒙田随笔集全集 外国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小说书籍 智慧人生随想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蒙田
  • 随笔集
  • 哲学
  • 散文
  • 人生
  • 智慧
  • 经典
  • 文学
  • 西方文学
  • 随想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世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868524
商品编码:26883441175
品牌:中国妇女出版社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这部世界上伟大的随笔经典,四百年来畅销不衰,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行销世界各地;这部成为许多法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滋润过许多法国人的心田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散文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闻名,素有“思想宝库”的美称。《蒙田随笔》是他的主要著作,先后写了近十年,是欧洲近代三大散文经典之一。在书中,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旁征博引,对人类许多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能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本书即为《蒙田随笔》中精彩文章之选录。与其他篇章相比,这些精选的作品,更加散发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映射出一种乐观、积极和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教给我们一种生活的艺术。蒙田的行文风格如水银泻地,飘忽不定,变化多彩,仿佛作者漫不经心一挥而就似的。蒙田常说自己不是学者,写出的文章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的印象;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因此我们读他的作品只觉得满纸烟云,神龙如没,不见首尾,犹如红日放光却不知躲在何处。蒙田自己还曾说:“我知道我在叙述时缺乏次序,但是今后在这部作品中叙述这些故事时也不见得会遵守。”他“向来重视话语的分量和用处,而不是它们的次序和连贯”。蒙田的随笔不守入题、正反题、结论等等的写作框架,真正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这种文法给阅读和理解带来逻辑上的困难,也为后世的选编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在选编过程中,我们给各篇重设了标题,言简意赅而又提纲挈领,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另外,针对文中引用的智者哲人的格言和警句,一律将言者(首次出现时注明身份)打上括号标于其后,并纳入句群叙述中,这对在具体语境中加深理解显然是有益的。这样来处理,会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读来会别具一番风味。



蒙田(Michel·de·Montaigne ,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尝试集》(Essais)三卷留名后世。《尝试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径,不避谦疑大谈自己,开卷即说:“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jesuis moi-meme la matiere de monlivre.)。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

01论挑战02论悲伤03论闲逸04论撒谎05论语速06论预言07论坚毅08论怯懦09论恐惧10论想象11论损益12论习惯13论宽厚14论学问15论判断16论友谊17论节制18论命运19谈衣着20论荣誉21论差别22论睡眠23论浮夸24论气味25论祈祷26论年龄27论行为28论饮酒29论良心30论书籍31论残忍32论欲望33论信仰34论怠惰35论装病36论勇敢37论发怒38论英雄39论平和40谈思绪41谈交往42谈情爱43谈运气44论善恶45论死亡46谈乐趣47古人的节俭48论身体力行49手段与意图50人生的常规



01 论挑战当我们冒犯了某人又恰巧落在了他的手上,为了得到对方的宽仁,我们会用屈服来换取同情和怜悯;而如果我们用勇气、不屈和坚韧直面命运的挑战,有时候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威尔斯亲王爱德华曾长期摄政于吉耶纳,享有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他被列摩日人激怒后进行屠城报复。在无辜百姓跪地求饶时他没有放下屠刀,在妇孺苦苦哀求、满眼洒泪时他没动丝毫侧隐;而当目睹了三位法国绅士以无比英勇的战斗激情誓死抵抗来势汹汹的入侵英军时,他罢手了。是三个绅士的英雄气概化解了他的盛怒,赢得了他的赦免和敬重,是三个绅士的英雄气概使得其余市民幸免于难。斯坎德培是伊庇鲁斯的君王,他追踪手下的一名士兵,想把这名士兵处死。那士兵先是忍气吞声,苦苦哀求,试图让君王平息怒火,但却无济于事,最后他决定孤注一掷,握起剑来等待决斗。这一毅然的决心顿时止住了主人的愤怒:君王见士兵做出如此令人尊敬的决定,便宽恕了他。那些不了解斯坎德培的神奇力量和勇敢的人,或许会对这一例子作出另一种解释。康拉德三世包围巴伐利亚公爵后,无视任何形式的屈辱求和条件,仅仅答应让城中那些夫人和贵妇人们不受侵犯地离开,允许她们尽其所能带着东西徒步出城。而这些女人所带走的是什么呢?她们毫不迟疑地背起了她们的丈夫和孩子,还有公爵本人!这些贵妇人的慷慨行为震撼了康拉德三世的铁石心肠,使他心喜而泣,也使他立刻消除了先前对于公爵的仇恨。从此以后,他开始宽仁地对待公爵,也开始了对其人民的人道统治。上述方法中无论是屈服还是抵抗,都很容易把人征服。就我而言,我向来富有同情心,为人宽容大度。不管怎样,我自以为我的本性更倾向于同情,而不是钦佩。然而,对斯多葛派来说,怜悯是一种罪恶。他们主张救助受苦受难者,但不要给以同情和怜悯。



《沉思录》:理性之光,铸就坚韧心灵 在人生旅途的喧嚣与迷茫中,我们常常寻求慰藉与指引。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如同一盏不灭的智慧明灯,穿越千年,照亮了无数寻求内心平静与力量的心灵。这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一部发自肺腑的自我对话,是伟大君主在权力的巅峰,在战火与政务的重压之下,对人生、宇宙、德行进行的一次次深刻反思与哲学追问。 《沉思录》的价值,不在于其华丽的辞藻或严密的逻辑论证,而在于其真诚与朴素。奥勒留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精心雕琢的篇章,他只是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对困境最冷静的思考、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些零散的片段,如同星辰般散落在时间的洪流中,却又共同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指引着我们如何在短暂而充满变数的人生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活出真正的自由。 一、 拥抱无常,理性看待人生起伏 奥勒留的时代,是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身经百战,处理政务,面对权臣的阴谋、边境的威胁,以及无法预料的瘟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最深刻的体会之一便是人生的无常。他反复强调,一切皆会改变,万物皆在流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论财富、名誉、权力,抑或是生命本身,都如过眼云烟,终将消逝。 “今日已逝,明日未至,今日之物,渺小如尘。” 这种对无常的深刻认知,并非导向虚无主义的消极,反而是理性地为我们卸下不必要的执念。当我们不再紧抓那些终将失去的东西,不再为不可改变的过去而懊悔,不再为遥不可及的未来而焦虑时,我们才能将目光真正聚焦于当下,专注于我们能够掌控的——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奥勒留教导我们,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接受并非被动屈服,而是以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和应对。当风暴来临时,与其惊慌失措,不如学习如何掌舵。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风向,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调整内心的风帆。这种“内在的自由”是《沉思录》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我们应对人生挑战最重要的武器。 二、 德行至上,构建坚固的精神堡垒 在奥勒留看来,物质的荣华富贵终究是过眼云烟,真正能支撑我们走过人生风雨的,是内在的德行。他将理性、公正、节制、勇气这四种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美德,视为构建坚固精神堡垒的基石。 理性(Wisdom): 理性是认识世界、分辨真伪的眼睛。它帮助我们摆脱情绪的束缚,用客观的视角审视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理性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事件,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当面对挑衅、误解或挫折时,理性会提醒我们,他人的行为往往源于他们的无知或自身的痛苦,而非针对我们本身。 公正(Justice): 公正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原则。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公平对待,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一个充满不公的世界里,保持公正尤其可贵。奥勒留提醒我们,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与他人的福祉息息相关。伤害他人,最终也是在伤害我们自己。 节制(Temperance): 节制是控制欲望,保持适度的美德。它让我们不被感官的诱惑所奴役,不沉溺于享乐,从而保持心灵的清醒与独立。过度的贪婪、愤怒、嫉妒,都会像藤蔓一样缠绕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失去自由。节制是一种自我约束,但这种约束带来的却是更深层次的自由。 勇气(Courage): 勇气并非鲁莽,而是面对困难、挑战和恐惧时的坚韧与毅力。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坚持原则,承担责任,即使身处险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尊严。勇气是实现其他美德的必要条件,也是在逆境中站稳脚跟的支撑。 奥勒留的德行论,并非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将这些美德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鼓励我们每天审视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理性、公正、节制和勇敢。这种持续的自我反省,是不断打磨心灵、提升品格的过程。 三、 关注当下,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沉思录》中,“当下”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奥勒留不断提醒自己,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此刻。他将许多人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视为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 “别再纠缠于过去的种种,也别再为未来忧虑,你唯一的归属,只在此刻。” 这种对当下的强调,并非让我们忽视长远规划,而是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在每一个当下点滴的累积中实现的。我们不能将幸福寄托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不能沉湎于过去的辉煌,而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事情中,用我们的智慧和德行去创造和体验。 奥勒留将日常的琐事,如吃饭、工作、与人交往,都视为实践哲学、提升自我的机会。即使是看似平凡的劳动,如果在其中注入了理性与德行,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他鼓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尽职尽责,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四、 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沉思录》也是一部关于认识自我与理解他人的著作。奥勒留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我们自身所存在的局限。他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被他人的评价所困扰,也不要被自身的虚荣所蒙蔽。 “你自己的思想,是你内在的堡垒,它是无人能够攻破的。” 这种对内在自我的肯定,是抵御外界干扰的关键。同时,他也强调要理解他人的不足。他知道,许多人的行为是由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有限,或是被情感所驱使。因此,他劝诫自己,要以宽容和怜悯的心态去对待那些犯错或带来麻烦的人。 “当有人做出令你恼怒的事情时,立刻反问自己:‘他的行为是基于何种认知?’” 通过理解他人的动机,我们能够减少愤怒和怨恨,从而保持内心的平和。这种理解,并非纵容错误,而是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去洞察人性的本质,并从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五、 永恒的启示,内在的自由 《沉思录》并非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因为它需要读者去体悟,去实践。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奥勒留的文字,如同一个睿智的长者,在耳边低语,用最朴素的道理,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沉思录》所传递的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掌控,而是来自内在的坚韧;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丰裕,而是来自心灵的宁静;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摆脱一切束缚,而是来自摆脱内心的枷锁。 阅读《沉思录》,就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它将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如何在无常的人生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如何在纷扰的人性中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本穿越时空的著作,至今仍闪耀着理性之光,为每一个渴望拥有平静、深刻、充实人生的灵魂,提供着不竭的启示与力量。它是一份馈赠,一份礼物,一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内心的沉静与安宁。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迷失了辨别是非的本心。而这随笔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避风港”。作者的文字具有强大的定锚作用,它让人重新关注到“内在的秩序”。那些关于如何与自己的不安和局限和平共处的方法论,不是通过口号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无数个真诚的自我剖析片段浸润进去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待那些突如其来的烦恼和外界的评判,多了一层缓冲垫。那种淡然面对人世间纷扰的超脱感,并非遗世独立,而是深刻理解生活本质后的豁达。它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酝酿,一旦入口,便觉回味悠长,令人心生敬畏。

评分

终于捧起了这本期待已久的厚重之作,书页泛着岁月的微光,光是摩挲着封面,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向你讲述他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性的点滴感悟。他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深沉凝重,让人在不经意间被带入他构建的那个思想的迷宫。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自我”的审视,那种毫不留惮的剖析,既坦诚又充满勇气,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比任何一本说教式的书籍都来得更具穿透力。这种阅读体验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哲理的段落,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犹如探寻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每舀起一瓢水,都能尝出不同的味道。

评分

与其他那些强调逻辑推演的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非系统性”。它不试图为你构建一个完整的、无懈可击的思想体系,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作者抛出了无数个疑问,但他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与他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有时候,他的观点显得那么矛盾,前一页还在肯定某种做法,后一页又对其提出质疑,但这正是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发现,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阅读的乐趣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即确定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多变,以及探索真理过程的曲折与反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高明的棋手对弈,他总是能走出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妙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简直就像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又令人心神俱醉的欧洲田园漫步。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或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力,却以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结构,将一个个独立的思考片段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游走于各个主题之间的自由感,从对友谊的探讨,到对死亡的淡然,再到对教育方式的微词,行文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之感。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让那些句子在脑海中慢慢沉淀、发酵。这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生活”的。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灵去感应。

评分

说实话,初接触这类经典时,总担心会因为时代隔阂而产生距离感,但这本书奇妙地消弭了这种鸿沟。作者对人性弱点、虚荣心、以及社会偏见的描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精准得令人心惊。那种对个体自由的极度珍视,以及对盲从行为的警惕,是超越时空的呐喊。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他那双审视世界的眼睛,清澈而又锐利。阅读的节奏需要调整,不能用快餐文学的速度去对待它,否则会错过太多精妙的转折和微妙的情感流露。我建议初次接触的读者,可以从兴趣点入手,不必强求线性阅读,挑选一个让你产生共鸣的小标题,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你会发现,你与这位几百年前的智者之间,正建立起一种奇特的、跨越时空的默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