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定价:24.80元
作者:王青云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501760350
字数:250000
页码:3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具体数量,这在全国还是次。并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与特征进行阐述,同时介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与基本特征,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进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和国家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建议,分别对我国有代表性的煤炭城市、冶金城市、石油城市和森工城市等提出了推进经济转型的初步设想,以及对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地区、 日本九洲以及美国休斯敦等区域和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进行了介绍。
目录
前言
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
  节  已有成果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一、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问题
    二、关于确定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标准
    三、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第二节  笔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一、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二、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分类
    一、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二、按资源种类分类
    三、按城市的行政级别分类
    四、按人口规模分类
    五、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分类
    一、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二、按资源种类的分类
    三、按城市的行政级别分类
    四、按人口规模分类
    五、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第五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结构单一及以上游产业为主
    二、城市形成具有突发性和城市布局具有分散性
    三、城市公共服务两套体系并存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困难
  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性企业负担重
    二、部分城市经济增长缓慢
    三、下岗失业人员多
    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五、城市区位不佳和基础设施账多
    六、条块分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第二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困难与矛盾
    一、资源性企业缺乏结构转型的能力和动力
    二、资源型城市缺乏推动结构转型的能力和动力
    三、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才结构的单一性导致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四、不利投资环境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处于劣势
第三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
第四章  鹤岗、鸡西、阜新、抚顺、北票、萍乡经济转型研究
第五章  淮北市经济转型研究
第六章  淮南市经济转型研究
第七章  葫芦岛、白银、金昌等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第八章  铜陵、冷水江、攀枝花等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第九章  大庆市、盘锦市经济转型研究
第十章  伊春市、临江市经济转型研究
第十一章  德国鲁尔区及世界有关地区推进经济转型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尝试从作者的写作风格入手去想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通常,涉及“经济转型”这类宏观议题的学术著作,如果作者功力不够,很容易陷入空泛的政策建议和概念堆砌,让人读后索然无味。但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抱持着一种信赖,希望他的笔触是那种既有数据支撑的冷峻,又不失对地方社会肌理的洞察。我猜想,在论述转型障碍时,作者一定不会回避那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是衡量一部优秀转型研究作品的关键标尺。如果书中能用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重构过程描绘得像一幅精细的地图,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平衡“守住底线”(如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稳定)与“实现跨越式发展”之间的张力,这往往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困境所在。
评分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必然是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的。我设想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一定是非常环环相扣的,它可能首先会剖析资源枯竭的必然性及其带来的系统性冲击,然后进入到“新旧动能转换”这一核心环节的讨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成功的转型”的。它仅仅是GDP构成的变化吗?还是包含生态修复、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乃至居民收入结构的优化?如果是后者,那么在量化评估这些软性指标时,作者必然采取了非常精妙的指标体系设计。这种对评价体系的精雕细琢,往往体现了一位研究者对问题理解的深刻程度。我甚至在想,书中是否会探讨地方政府在转型期所面临的“激励错位”问题——即中央政策要求转型,但地方的晋升逻辑依然与传统的资源开采挂钩,这种内在的矛盾是如何被作者剖析和试图解构的。
评分从阅读的“愉悦度”角度来看,我期望这本书的行文能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学术著作不等于枯燥无味,恰到好处的比喻和恰当的历史回顾,能极大地增强文本的可读性。例如,在讨论传统产业的“空心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时,如果作者能够穿插一些具有画面感的描述,比如某个老矿区如今的景象,或者某个转型企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那么理论的阐述就会变得有血有肉。我个人对比较研究的部分会特别留意,书中是否引用了国际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作为参照?这种跨文化、跨国界的借鉴与对比,往往能为国内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开阔的视野,避免闭门造车的局限性。如果能提供一些政策工具箱式的总结,那就更完美了,让读者感觉自己不仅是获取了知识,更像是掌握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尤其是标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这几个字,虽然是学术性的探讨,但用色和字体选择却透露出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我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它,第一感觉是作者对这个宏大议题的把握会非常扎实,毕竟“资源型城市”这个概念在国内的经济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到无数人的生计和区域发展的未来走向。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论文集,而是一部经过长时间田野调查和数据支撑的重量级著作。从装帧上推断,它应该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非常严谨,试图为那些深陷“资源诅咒”泥潭的城市提供一套可操作性的转型路径图。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理论推演,更要看到那些成功或失败的实践是如何在复杂的地方政治经济环境下展开和演变的,这才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
评分最后,我更关注这本书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学术影响和政策回响。一本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其影响力绝不会止步于图书馆的书架上。我预感这本书的某些核心论点,可能会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基础范式,甚至被写入某些区域发展规划的指导文件之中。如果作者对“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在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建议,那么它就超越了简单的学术研究,而上升到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贡献。我期待它能对那些身处资源枯竭边缘的城市管理者们,提供一股清醒而坚定的力量,让他们在面对转型压力时,能够依据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被多少人读了,而在于它能真正改变多少决策的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