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著
图书标签:
  • 劳动统计
  • 中国统计
  • 年度统计
  • 经济数据
  • 社会数据
  • 劳动力市场
  • 工资收入
  • 就业
  • 人口
  • 2017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84415
商品编码:26871399749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作  者:编者: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 著作 定  价:260 出 版 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页  数:4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3784415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8)》图书简介 导言:洞察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趋势 本书是面向宏观经济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分析师以及关注中国经济走向的各类读者,精心编撰的年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本书聚焦于2017年至2018年初的关键时间窗口,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图景、主要驱动力、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潜在风险与机遇。我们力求以扎实的数据基础、严谨的分析框架和前瞻性的政策解读,为读者提供一幅清晰、立体的中国宏观经济全景图。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概览与主要特征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17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详细阐述了“稳中求进”总基调下的结构性变化。 1. 经济增长的韧性与质量提升: 报告对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核心指标的季度和年度数据进行了深度剖析。重点分析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趋势,考察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报告探讨了投资结构的变化,包括制造业投资的回暖、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影响,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评估。我们特别关注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估算与分析,用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质量改进情况。 2. 价格水平与通胀压力分析: 本章详细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波动特征。报告深入研究了PPI在2017年持续回升的原因,包括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限产政策的影响,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传导效应。针对CPI的温和走势,我们对比了核心CPI和食品价格的背离现象,探讨了结构性通胀的可能性,并评估了通胀水平对居民实际购买力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3.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新格局: 尽管《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侧重于劳动力的基础数据,但本报告从宏观需求侧和结构调整侧对就业形势进行了综合研判。我们分析了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持续下降趋势,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力——新经济部门的吸纳能力增强、产业升级带来的岗位创造。报告还关注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例如制造业去产能带来的职工安置情况,以及新兴职业群体(如平台经济从业者)的就业特征。 第二部分:关键领域的结构性变革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中国经济中长期转型的关键领域,解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经济体的影响。 4. 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与成效评估: 报告系统梳理了“三去一降一补”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去产能”在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的成果。我们不仅展示了产能压缩的数量指标,更侧重于分析去产能对行业集中度、利润水平以及区域经济布局的长期影响。同时,报告详细考察了“降成本”政策的效果,包括税收负担、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下降情况。 5.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风险: 2017年,房地产市场的“因城施策”调控持续深化。本报告全面分析了热点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分化态势,重点研究了限购、限贷政策的累积效应及其对投资和消费的溢出效应。在金融风险方面,报告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影子银行的规模与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评估了去杠杆政策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内部的传导机制。 6.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考察了研发(R&D)投入的增长质量,重点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变化。报告追踪了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速、出口结构变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化进展。 第三部分:外部环境与国际经济关系 中国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全球宏观环境的影响。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7. 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 报告详细梳理了2017年中国外贸的整体表现,出口和进口增速均超预期。我们分析了贸易顺差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此外,鉴于当时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本章对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出口前景构成的潜在冲击进行了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8. 汇率波动与资本流动: 本章探讨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7年的双向波动特征,并分析了央行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具体操作。报告评估了外汇储备的稳定性,并深入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特别是对“沪港通”、“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下,国际资本配置偏好的变化。 第四部分:政策解读与未来展望 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结构性矛盾的识别,本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政策导向的观察与未来展望。 9.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报告剖析了2017年赤字率、专项债发行情况以及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分析了央行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如何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如MPA)来控制金融系统的杠杆率。报告认为,财政政策承担了更多的稳定总需求和支持结构调整的责任。 10. 风险点识别与中长期挑战: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书最后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长期拖累、技术瓶颈突破的紧迫性、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强调,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结语: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8)》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经济运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通过全面、细致的数据展现和逻辑严密的分析推演,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形”与“神”的权威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基层从事多年统计工作的人,我深知收集和整理海量数据的艰辛。《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的出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数据手册,更是一种辛勤付出的肯定和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我常常会对比不同年份的年鉴,观察数据的变动趋势,从中体会国家经济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2017年的这份年鉴,让我看到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它详细列出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变化,以及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这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的动力转换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的是里面关于农民工的统计数据,这份年鉴提供了关于农民工流动、就业领域、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这对于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和脱贫攻坚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基层工作的角度看,年鉴中的数据不仅是数字,更是千万劳动者辛勤付出的缩影,它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国家发展的大脉络,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实在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的研究资料!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会感到一些宏观层面的数据和信息,虽然触手可及,但总觉得缺少一份深入的、细致的梳理。《年鉴》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极为系统和严谨的方式,将2017年度中国劳动就业领域的各项统计数据汇集呈现,从全国总体情况,到分省、分行业的细致划分,再到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群体,几乎涵盖了劳动市场的所有维度。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就业结构的变化,这份年鉴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让我得以观察到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哪些产业的吸纳能力在增强,哪些传统行业面临挑战,以及新型就业形态(例如灵活就业、平台经济下的就业)的萌芽和发展。数据的可视化程度虽然有限,但其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足以让人进行大量的推演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统计手册,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庞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图景,并从中分析出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经济现象。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国家的变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环节的窗口。虽然它主要聚焦于2017年,但我可以将其与其他年份的统计年鉴进行对比,从而勾勒出中国劳动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注意到,年鉴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例如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等方面的数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让我得以理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劳动力市场是如何适应和响应这些变化的。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区就业人数和工资水平的对比,我可以大致推断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这份年鉴虽然篇幅宏大,信息量密集,但它所承载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段真实而重要的历史记录,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体会。

评分

我是一名关注社会公平与发展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数据来揭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对于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社会保障水平的劳动者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年鉴中关于平均工资、不同行业工资水平差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等数据的分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劳动者收入分配的现状,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此外,年鉴中关于就业培训、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方面的数据,也让我能够深入研究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情况。我注意到,2017年的数据反映出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也依然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趋势。例如,在某些新兴行业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可能还不够完善。这份年鉴就像一本“社会体检报告”,它以客观的数据,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政策建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支撑我的研究。通过各种渠道,我最终选择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作为我的核心数据来源。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厚重的统计年鉴有些畏惧,觉得可能会枯燥乏味,难以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翻阅它时,那种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立刻吸引了我。年鉴中对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家庭就业、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统计,都提供了极为翔实的数据。我特别看重的是它对于工资水平和劳动报酬的详细统计,这对于我研究影响薪酬公平性的因素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关于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的相关数据,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分析不同行业的工作负荷和安全状况。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我需要耐心去挖掘,去筛选,去整合,但一旦我找到了我需要的数据点,并将其与我的研究理论相结合,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可以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为我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