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世界上偉大的隨筆經典,四百年來暢銷不衰,被譯成幾乎所有文字,行銷世界各地;這部成為許多法國“正直人的枕邊書”,滋潤過許多法國人的心田
濛田是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代錶人物之一,著名的散文傢和人文主義者,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以豐富的思想內涵聞名,素有“思想寶庫”的美稱。《濛田隨筆》是他的主要著作,先後寫瞭近十年,是歐洲近代三大散文經典之一。在書中,濛田以一個智者的眼光,觀察和思考大乾世界的蕓蕓眾生,旁徵博引,對人類許多共有的思想感情,提齣瞭自己獨到的、有時似乎是奇特的見解,給人以深思、反省的機會,能提高人們對人生的理解。本書即為《濛田隨筆》中精彩文章之選錄。與其他篇章相比,這些精選的作品,更加散發著濃鬱的人文主義色彩,映射齣一種樂觀、積極和充滿智慧的人生態度,教給我們一種生活的藝術。濛田的行文風格如水銀瀉地,飄忽不定,變化多彩,仿佛作者漫不經心一揮而就似的。濛田常說自己不是學者,寫齣的文章隻不過是“漫無計劃、不講方法”地偶爾翻翻書的印象;他寫的東西也不潤色,不過是把腦袋裏一時觸發的想法記下來而已,純屬“閑話傢常,抒寫情懷”。因此我們讀他的作品隻覺得滿紙煙雲,神龍如沒,不見首尾,猶如紅日放光卻不知躲在何處。濛田自己還曾說:“我知道我在敘述時缺乏次序,但是今後在這部作品中敘述這些故事時也不見得會遵守。”他“嚮來重視話語的分量和用處,而不是它們的次序和連貫”。濛田的隨筆不守入題、正反題、結論等等的寫作框架,真正是“滿心而發,肆口而成”,這種文法給閱讀和理解帶來邏輯上的睏難,也為後世的選編造成一定影響。鑒於此,在選編過程中,我們給各篇重設瞭標題,言簡意賅而又提綱挈領,進一步突齣文章主旨。另外,針對文中引用的智者哲人的格言和警句,一律將言者(首次齣現時注明身份)打上括號標於其後,並納入句群敘述中,這對在具體語境中加深理解顯然是有益的。這樣來處理,會更符閤當代讀者的閱讀需要和審美情趣,讀來會彆具一番風味。
濛田(Michel·de·Montaigne ,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傢,以《嘗試集》(Essais)三捲留名後世。《嘗試集》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捲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suis moi-meme la matiere de monlivre.)。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齣現的一位現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01論挑戰02論悲傷03論閑逸04論撒謊05論語速06論預言07論堅毅08論怯懦09論恐懼10論想象11論損益12論習慣13論寬厚14論學問15論判斷16論友誼17論節製18論命運19談衣著20論榮譽21論差彆22論睡眠23論浮誇24論氣味25論祈禱26論年齡27論行為28論飲酒29論良心30論書籍31論殘忍32論欲望33論信仰34論怠惰35論裝病36論勇敢37論發怒38論英雄39論平和40談思緒41談交往42談情愛43談運氣44論善惡45論死亡46談樂趣47古人的節儉48論身體力行49手段與意圖50人生的常規
01 論挑戰當我們冒犯瞭某人又恰巧落在瞭他的手上,為瞭得到對方的寬仁,我們會用屈服來換取同情和憐憫;而如果我們用勇氣、不屈和堅韌直麵命運的挑戰,有時候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威爾斯親王愛德華曾長期攝政於吉耶納,享有巨大的財富和聲譽。他被列摩日人激怒後進行屠城報復。在無辜百姓跪地求饒時他沒有放下屠刀,在婦孺苦苦哀求、滿眼灑淚時他沒動絲毫側隱;而當目睹瞭三位法國紳士以無比英勇的戰鬥激情誓死抵抗來勢洶洶的入侵英軍時,他罷手瞭。是三個紳士的英雄氣概化解瞭他的盛怒,贏得瞭他的赦免和敬重,是三個紳士的英雄氣概使得其餘市民幸免於難。斯坎德培是伊庇魯斯的君王,他追蹤手下的一名士兵,想把這名士兵處死。那士兵先是忍氣吞聲,苦苦哀求,試圖讓君王平息怒火,但卻無濟於事,最後他決定孤注一擲,握起劍來等待決鬥。這一毅然的決心頓時止住瞭主人的憤怒:君王見士兵做齣如此令人尊敬的決定,便寬恕瞭他。那些不瞭解斯坎德培的神奇力量和勇敢的人,或許會對這一例子作齣另一種解釋。康拉德三世包圍巴伐利亞公爵後,無視任何形式的屈辱求和條件,僅僅答應讓城中那些夫人和貴婦人們不受侵犯地離開,允許她們盡其所能帶著東西徒步齣城。而這些女人所帶走的是什麼呢?她們毫不遲疑地背起瞭她們的丈夫和孩子,還有公爵本人!這些貴婦人的慷慨行為震撼瞭康拉德三世的鐵石心腸,使他心喜而泣,也使他立刻消除瞭先前對於公爵的仇恨。從此以後,他開始寬仁地對待公爵,也開始瞭對其人民的人道統治。上述方法中無論是屈服還是抵抗,都很容易把人徵服。就我而言,我嚮來富有同情心,為人寬容大度。不管怎樣,我自以為我的本性更傾嚮於同情,而不是欽佩。然而,對斯多葛派來說,憐憫是一種罪惡。他們主張救助受苦受難者,但不要給以同情和憐憫。
說實話,初接觸這類經典時,總擔心會因為時代隔閡而産生距離感,但這本書奇妙地消弭瞭這種鴻溝。作者對人性弱點、虛榮心、以及社會偏見的描摹,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也依然精準得令人心驚。那種對個體自由的極度珍視,以及對盲從行為的警惕,是超越時空的呐喊。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他那雙審視世界的眼睛,清澈而又銳利。閱讀的節奏需要調整,不能用快餐文學的速度去對待它,否則會錯過太多精妙的轉摺和微妙的情感流露。我建議初次接觸的讀者,可以從興趣點入手,不必強求綫性閱讀,挑選一個讓你産生共鳴的小標題,然後順著作者的思路深入下去,你會發現,你與這位幾百年前的智者之間,正建立起一種奇特的、跨越時空的默契。
評分與其他那些強調邏輯推演的哲學著作相比,這本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的“非係統性”。它不試圖為你構建一個完整的、無懈可擊的思想體係,相反,它更像是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作者拋齣瞭無數個疑問,但他並不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邀請讀者與他一同在迷霧中探索。有時候,他的觀點顯得那麼矛盾,前一頁還在肯定某種做法,後一頁又對其提齣質疑,但這正是生活本身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我發現,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激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定的結論。閱讀的樂趣在於這種“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即確定瞭人類情感的復雜與多變,以及探索真理過程的麯摺與反復。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高明的棋手對弈,他總是能走齣齣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妙招。
評分終於捧起瞭這本期待已久的厚重之作,書頁泛著歲月的微光,光是摩挲著封麵,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無窮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那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仿佛一位曆經滄桑的長者,坐在搖椅上,慢悠悠地嚮你講述他那些關於生活、關於人性的點滴感悟。他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力量,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深沉凝重,讓人在不經意間被帶入他構建的那個思想的迷宮。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自我”的審視,那種毫不留憚的剖析,既坦誠又充滿勇氣,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不由自主地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比任何一本說教式的書籍都來得更具穿透力。這種閱讀體驗是漸進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看似平常卻蘊含哲理的段落,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領悟,猶如探尋一口深不見底的古井,每舀起一瓢水,都能嘗齣不同的味道。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收獲,是一種內心的沉靜與安寜。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聲音裹挾,迷失瞭辨彆是非的本心。而這隨筆集,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避風港”。作者的文字具有強大的定錨作用,它讓人重新關注到“內在的秩序”。那些關於如何與自己的不安和局限和平共處的方法論,不是通過口號來實現的,而是通過無數個真誠的自我剖析片段浸潤進去的。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待那些突如其來的煩惱和外界的評判,多瞭一層緩衝墊。那種淡然麵對人世間紛擾的超脫感,並非遺世獨立,而是深刻理解生活本質後的豁達。它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時間去醞釀,一旦入口,便覺迴味悠長,令人心生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簡直就像進行瞭一場漫長而又令人心神俱醉的歐洲田園漫步。它沒有宏大的曆史敘事或跌宕起伏的情節張力,卻以一種近乎散文化的結構,將一個個獨立的思考片段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遊走於各個主題之間的自由感,從對友誼的探討,到對死亡的淡然,再到對教育方式的微詞,行文如行雲流水,毫無滯澀之感。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絕不晦澀,反而有一種古樸的韻味,仿佛能透過字裏行間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望著窗外,讓那些句子在腦海中慢慢沉澱、發酵。這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生活”的。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細節之中,需要我們用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去捕捉,並用心靈去感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