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的真理
中医,很多人多少都懂一点,但你以为的中医,搞不好是“局部的真理”。
一直以来,你以为临床体质只分9种,其实,那只是其中一种分类方法罢了。也有分10种的,按照这10种来分,就能看病。
今天跟大家说的这位名医,就是把疾病的病机分为10类,把体质分为了10种,10大病机基本上涵盖了目前这个老中医90%的病例。那时候没有大数据,这些都是临床工作中提炼出来的,谁这么厉害?
他叫王晖。
一天只看15个号
王老出生于贫苦家庭,2岁丧父,16岁丧母,高中是保送才得以读完的,上个世纪60年代就读于浙江中医学院,6年的大学生涯,学习可以说是“很刻苦,很用心,很有方法”了。但是,多年以后,他每天只有15个患者。
原来,他每次限15个号,5个在网上预约,10个在现场挂号。每个病人能看40分钟,这样看得很仔细。在王老身边跟诊的学生,都是高年资大夫,不乏一些临床科室的中青年骨干,在诊病过程中,王老让学生们先诊断,诊断准确后,再让学生们讨论,王老不时地点评,*后拿出“会诊”后的治疗方案。
中间经过了三四次的药材、剂量修改,试问,哪个患者不喜欢这样的医生?王老的号经常一票难求,也是情理之中了。看40分钟,150元的挂号费,也确实不贵。
大量经验方
王老在临床中创制了很多经验方。
他将小柴胡汤、桂枝汤、玉屏风散合方,取名“三和汤”,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虚感冒;将四逆散、香连丸、小承气汤合用,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肠炎。
他将小柴胡汤与桂枝龙骨牡蛎汤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悸失眠等;他还自制了很多经验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
王老主要是看啥病的?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湿温病、情志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眩晕症、胆胃病等,很全了。
一眼看“透”本质
近期我们出版了《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一书,王老在书中批判了“败方、误方”,他经常教诲徒弟们,诊见患者,一眼望去,目与目接,神与神交,面色、形态、神气尽收眼底,一眼就要对患者的体质特点、基本病机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舌脉、症状进行具体分析,围绕病机层层展开。很多人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我苦苦在寻找的'秘籍'吗?!”
确实该脸红了
专业医生,这书太需要了,书中写的不是某一科的常见病,而是很多病都有,它能让你从教材的那种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里,跳出来,抽丝剥茧,透过病症看本质,找“要害”,抓关键,有效信息出来了。书中大量的医案,一定有你“怦然心动”,拍大腿叫好的那个。另外,王老特意强调,现在很多医生,“但见一证之机,不论其基本病机如何、体质如何,便处以对应之方剂,时效时不效,甚者犯虚虚实实之误,非医者当为也”。说到这,有的医生,确实该脸红了。糊弄患者的,你不脸红吗?
中医爱好者和患者,或者是“久病成医”,或者是对中医怀有极大兴趣,我都推荐你去看看这本书,还是那句话:书本从来不提供“*模板”,有一些群体化治疗,那真的是在“碰运气”啊!但是书中记述的“心肝血虚、阴虚湿热、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肝脾失调、脾胃不和、气虚痰瘀、阴阳两虚”等十大病机,就足以让你见到不一样的“真功夫”。
因为,这些是从3000多个医案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和表述,也不同于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识的体质分类。所有获益的前提,是你能真的静下心来,学中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思考和琢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无比幸福的。
王晖老师不仅会看病,医德也非常棒。很多患者,跟他都是知心朋友。王老不急不躁,和蔼可亲,有句话形容王老看病,叫“病未治而心已安,药未到而病减半”,说他“思想之深邃,思路之独到,思维之活跃,堪称一代大师”。
中医带徒三境界
老中医带徒弟,有三种境界。
*种,“授人以鱼”。徒弟吃饱了,挺开心,可徒弟不会捕鱼,随时会面临新的窘迫。
第二种,“授人以渔”。这种很棒,教会你方法,徒弟自己去闯荡,往往也能很不错。
第三种,“鱼渔共授”。手把手地教,不仅给你具体的处方,让你拿来就用;更多的时候,他让你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处变不惊,他们昼夜思虑,为的是让你将来也能“多接触病例,多提高临床疗效”,甚至在专业领域做到“看一个,好一个”。这,应该是*好的中医老师了。
第三届国医大师葛琳仪为该书作序,她说该书:“以诊病析理为切入点,以具体临床病例为载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王晖先生的病机分层理论,系统地剖析了王晖先生的中医思维、辨证思路、用药技巧,鱼渔共授。”
*好的老师,其实就是——“鱼渔共授”。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深知理论的实用性是检验一本书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沉湎于古代文献的引经据典,而是将大量的临床案例融入到病机分析之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比如,它对某一类感冒的分析,就结合了不同年龄段患者体质差异下的病机演变,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调整思路。这种“看人论证”的思路,正是现代医学所缺乏的精妙之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指引的思路调整了几例病例的用药方向,效果立竿见影,患者的反馈也比以往更积极。坦白说,很多中医书籍的“验方”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治好一个算一个,但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其背后的“方验”逻辑,它教你的是如何“自悟”,而不是照搬。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在当下的中医著作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上乘,字迹清晰,尤其是在涉及到复杂的病机图示和表格对比时,布局得当,层次分明,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它在处理术语时非常严谨,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汇,作者往往会用小注或脚注进行区分解释,这对于初学者和希望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研究一个肝脾不和的复杂证候,书中对几个关键穴位的取法和操作细节描述得细致入微,连力度和手法都有所提及,这在很多理论著作中是缺失的。可以说,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播的敬畏之心。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显著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梳理历代医家对同一病机见解差异时,展现了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批判性思维,他既不盲从权威,也不随意否定前贤,而是立足于临床实践,去甄别和继承那些真正有效的理论精髓。特别是对一些被现代临床遗忘或误解的病机辨识方法,书中进行了详尽的重构和阐述,这对于恢复中医辨证的精准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严谨的、可复现的、以“病机”为核心的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方歌。读完它,你会发现,中医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对人体复杂动态平衡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就是通往这种洞察力的一个绝佳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丝忐忑的。毕竟“名老中医”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很多时候,期待越高,失望也越大。但我得说,这本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阐释上,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架势,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复杂的病机辨析讲得清晰透彻。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你,这个病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发展,以及最关键的,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一些疑难杂症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不像有些医书只是罗列经验方,而是深入到疾病的“机”——也就是那个根本的驱动力——去剖析。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解一下子深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停留在背诵条文的阶段,而是真正开始思考“证”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思维上的提升,对我日常的临床思考帮助极大,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对中医病机影响的章节里,展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它并没有将中医停留在古代的范畴内,而是探讨了如久坐、熬夜、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如何从根本上扭曲了人体的气机升降。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他并没有批判现代生活,而是试图从中找到新的病机切入点,这使得全书的讨论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曾被一个长期失眠、伴有消化不良的年轻患者困扰,用了许多传统安神药效果不佳。在参考了书中关于“心肝火偏亢传导至脾胃运化失司”的论述后,我调整了疏肝健脾的侧重点,结果患者反馈睡眠质量和食欲都有明显改善。这种能够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病理相结合的深度分析,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