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繁体 全四册)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27467

管锥编(繁体 全四册)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274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钟书 著
图书标签:
  • 钱钟书
  • 管锥编
  • 古典文献
  • 学术著作
  • 文化随笔
  • 读书笔记
  • 文学史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名家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7467
商品编码:2698969134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0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管锥编(繁体 全四册)

定价:172.00元

作者:钱钟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1080274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钱锺书先生(一九一0—一九九八年)是当代中国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管锥编》是他的代表作,共分四册,展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诠释方法及其价值,并着重阐明其诠释方法对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方法的继承、发展和贡献。

内容提要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全书约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1979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一套四册。后钱钟书又出了一套《管锥编增订》增加改正原来的内容,共五册,均为中文繁体版本。200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又发行了一套四册的版本。

《钱锺书集》包括下列十种著述:
《谈艺录》
这些著述中,凡已正式出版的,我们均据作者的自存本做了校订。其中,《谈艺录》、《管锥编》出版后,作者曾做过多次补订;这些补订在两书再版时均缀于书后。此次结集,我们根据作者的意愿,将各次补订或据作者指示或依文意排人相关章节。另外,我们还订正了少量排印错讹。 先秦词章义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谈艺录》

目录


周易正义二七则
一 论易之三名
二 干
三 泰
四 蛊
五 观
六 噬
七 颐
八 大过
九 睽
一0 损
一一 媚
一二 革
一三 震
一四 艮
一五 渐
一六 归妹
一七 系辞(一)
一八 系辞(二)
一九 系辞(三)
二0 系辞(四)
二一 系辞(五)
二二 系辞(六)
二三 系辞(七)
二四 系辞(八)
二五 系辞(九)
二六 说卦(一)
二七 说卦(二)

毛诗正义六0则
一 诗谱序
二 关雎(一)
三 关雎(二)
四 关雎(三)
五 关雎(四)
六 关雎(五)
七 卷耳
八 桃夭
九 芣苢
一0 汝坟
一一 行露
一二 标有梅
一三 野有死麕
一四 柏舟
一五 燕燕
一六 击鼓
一七 谷风
一八 旄丘
一九 泉水
二0 北风
二一 静女
二二 桑中
二三 淇奥
二四 硕人
二五 氓
二六 河广
二七 伯兮
二八 木瓜
二九 君子于役
三0 采葛
三一 叔于田
三二 女曰鸡鸣
三三 有女同车
三四 狡童
三五 鸡呜
三六 敝笱
三七 陟岵
三八 伐檀
三九 蟋蟀
四0 山有枢
四一 绸缪
四二 驷铁
四三 蒹葭
四四 衡门
四五 泽陂
四六 隰有苌楚
四七 七月
四八 鸱鸮
四九 四牡
五0 采薇
五一 杕杜
五二 车攻
五三 正月
五四 雨无正
五五 小弁
五六 大东
五七 楚茨
五八 大明
五九 桑柔
六0 常武

左传正义六七则
一 杜预序
二 隐公
三 隐公元年
四 桓公元年
五 桓公十五年
六 庄公六年
七 庄公十年
八 庄公十四年
九 庄公十九年
一0 庄公二十八年
一一 闵公元年
一二 闵公二年
一三 僖公四年
一四 僖公五年
一五 僖公二十二年
一六 僖公二十四年
一七 僖公二十六年
一八 僖公二十七年
一九 僖公二十八年
二0 文公元年(一)
二一 文公元年(二)
二二 文公七年
二三 文公十年
二四 文公十四年
二五 宣公二年
二六 宣公十二年(一)
二七 宣公十二年(二)
二八 成公二年
二九 成公十年
三0 成公十五年
三一 成公十六年
三二 襄公四年
三三 襄公九年
三四 襄公十四年
三五 襄公二十一年(一)
三六 襄公二十一年(二)
三七 襄公二十一年(三)
三八 襄公二十一年(四)
三九 襄公二十三年
四0 襄公二十四年
四一 襄公二十五年(一)
四二 襄公二十五年(二)
四三 襄公二十五年(三)
四四 襄公二十六年
四五 襄公二十七年
四六 襄公二十八年
四七 昭公元年(一)
四八 昭公元年(二)
四九 昭公五年
五0 昭公七年
五一 昭公十一年
五二 昭公十二年
五三 昭公十七年
五四 昭公十八年
五五 昭公十九年
五六 昭公二十年
五七 昭公二十二年
五八 昭公二十八年(一)
五九 昭公二十八年(二)
六0 昭公三十年
六一 定公三年
六二 定公四年
六三 定公十四年
六四 哀公三年
六五 哀公七年
六六 哀公十一年
六七 哀公十二年
史记会注考证五八则
王弼注一九则
列子张湛注九则
焦氏易林三一则
楚辞洪兴祖补注一八则
太平广记二一三则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七七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管锥编》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由享誉世界的汉学家钱钟书先生呕心沥血而成。此书繁体全四册,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号为9787108027467。全书洋洋洒洒,博大精深,集钱钟书先生毕生学识之大成,以其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全景图。 《管锥编》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件大事。钱钟书先生以其过人的学识和卓绝的才情,在古籍浩如烟海之中,披沙拣金,钩沉致远,将看似零散的古典文献,通过精密的梳理和深刻的解读,汇聚成一条条精辟的论说。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专著,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宏观的视野,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贯通起来,展现出一种“无一不谈,无一不精”的学术气魄。 书中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先秦诸子到唐宋诗文,从史传笔记到小说戏曲,无不涵盖。钱钟书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将中国古典文献与西方文学、哲学、史学等进行对话,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他善于从细微之处见宏旨,从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深刻的意涵,将看似陈旧的文本,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管锥编》的写作风格也独具特色。钱钟书先生的文字,以其精炼、深刻、幽默而著称。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复杂的学术论述,表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阅读《管锥编》,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是一次美的享受。他那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得他的论述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解读深度上,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学术方法。钱钟书先生在研究中,打破了学科壁垒,融会贯通,将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为一体。他注重文献的爬梳整理,考订辨析,同时又强调理论的构建和思想的提炼。这种跨学科的治学方法,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管锥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可谓入木三分。无论是对诗歌的意境、词藻的运用,还是对散文的结构、章法的安排,钱钟书先生都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善于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创作意图,将作品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他对唐宋诗词的解读,常常能揭示出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使读者对这些经典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哲学思想方面,《管锥编》也展现了钱钟书先生深厚的功底。他能够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与西方哲学思潮进行对比和对话,阐释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他对于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剖析,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管锥编》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学术的研究。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论证严谨的学术经典,更为年轻一代的学者树立了榜样。许多学者在研读《管锥编》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巩固了钱钟书先生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印刷清晰,纸张考究,四册成套,无论是在阅读还是收藏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化、文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管锥编》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必读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份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精彩阐释。 阅读《管锥编》,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典文献基础,但同时,它也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殿堂。书中大量的引文和注解,本身就是一部小型的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研究更多的古典文献。钱钟书先生的旁征博引,并非炫耀学问,而是为了更充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线索。 《管锥编》所探讨的问题,许多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钱钟书先生对人性、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深刻洞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依然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他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重新审视《管锥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 总之,《管锥编》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伟大著作。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深刻独到的见解,精炼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这部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文化传承的基石,是思想启迪的源泉。对于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读者而言,《管锥编》无疑是开启那扇宝藏之门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著作,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和准备,就像攀登一座雄伟的山峰,前期的基石打不好,后面的风景就难以尽收眼底。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而不失其主旨的叙事功力。他能够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逸事,以一种极其自然且充满机趣的方式串联起来,使得原本晦涩的论述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他对某种文化现象的剖析,往往能从一个古代的小注脚或者一个外国的哲学命题中找到共鸣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古籍或外文原著,这倒不是因为内容难以理解,而是那种“求证”的乐趣本身就是阅读的一部分。它引导着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源头,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这套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交流,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

评分

从装帧到内容排布,这套书的编排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每一册的厚度都适中,方便携带和翻阅,即便长时间捧读,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不反光,墨色浓淡适宜,对于保护视力,长时间沉浸其中是很有帮助的细节。更值得称道的是,针对内容本身的注释体系,做得相当细致。对于那些冷僻的典故和外文出处,都有清晰的标注,让读者在阅读主文本时,思路不至于被打断,需要深入了解时,又能找到明确的线索。这反映了一种成熟的出版理念:既要保证原著的完整性,也要尽可能地降低普通读者的理解门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之作”,而是精心准备的“导览图”,引导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去领略那座知识宝库的宏伟。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那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肃然起敬。装帧设计是那种经典的素雅,带着一股子书卷气,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清晰的字体,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我常常想,一个好的版本,本身就是对作者最好的致敬。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探险家,踏入了一片知识的密林,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引述和旁征博引,实则暗藏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开启、去体会那醇厚的后劲。每次合上书卷,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智慧火花,需要时间在脑海中慢慢发酵、碰撞,才能真正化为己有。这种阅读体验,是如今浮躁的时代里越来越难得的奢侈品,它要求你放下外界的喧嚣,全然沉浸于文字构筑的那个精微世界。

评分

最让我着迷的是其行文的韵味和幽默感。很多人提到这本书会聚焦于其博学,但对我而言,那份隐藏在严谨考据之下的、那种不动声色的讥诮和自嘲,才是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时不时地抛出一个精妙的双关语,让你会心一笑,然后立刻又被更深层次的哲思所吸引。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我记得有一次,在读到某段关于翻译的论述时,我竟然忍不住大笑出声,周围的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这种能够穿透纸面,直接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能力,是极高的文学造诣的体现。它教会我,深刻的思考不必总是板着脸孔,真正的智慧往往是带着光芒和温度的。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累积上,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广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读者的生命阅历在增长,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早些年读,可能只欣赏其博闻强记,如今再品,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对人生、对文化、对人性变迁的深刻洞察。它像一个时间的容器,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学派的精粹浓缩于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供人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反思。与其说我在读它,不如说它在持续地塑造我的思维习惯,让我学会用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是一笔长期的、无形的财富,是任何单一主题的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