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盲言》是作者钱穆在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92岁高龄,爰题曰《晚学盲言》。全书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虽篇各一义,而相贯相承,主旨为讨论中西方文化传统之异同。
《晚学盲言》是作者钱穆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 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 ,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 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晚学盲言”。
《晚学盲言》共三部分,分别为“宇宙天地自然 之部”、“政治社会人文之部”、“德性行为修养之 部”。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 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 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 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 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 。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序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整体与部分
二抽象与具体
三时间与空间
四常与变
五自然与人文
六变与化
七道与器
八物世界与心世界
九道与理
一〇中庸与易简
一一质世界与能世界
一二人生之阴阳面
一三灵魂与德性
一四大生命与小生命
一五天地与万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一六**与政府
一七中国历**的政治制度
一八政与学
一九政党与选举
二〇权与能
二一国与天下
二二政治与社会
二三群居与独立
二四群与孤
二五中**庭与民族文化
二六中国文化中之五伦
二七五伦之道
二八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
二九中国文化传统与人权
三〇简与繁
三一尊与亲
三二色彩与线条
三三礼与法
三四教育与教化
三五操作与休闲
三六生命与机械
三七共产主义与现代潮流
三八道德与权力
三九道义与功利
四〇创业与垂统
四一帝王与士人
四二风气与潮流
四三自然与人为
四四组织与生发
四五雅与俗
下篇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四六生与死
四七乐生与哀死
四八性与命
四九平常与特出
五〇公私与通专
五一公私与厚薄
五二情与欲
五三天地与心胸
五四己与道锄
五五心之信与修
五六为己与为人
五七性情与自然
五八手段与目的
五九传统与现代化
六〇历**之新与旧
六一辨新旧与变化
六二内与外
六三安定与刺激
六四器与识
六五孟子论三圣人
六六中与和
六七人物与事业
六八知识与德性
六九学问与知识
七〇知识与生命
七一知与情
七二修养与表现
七三为政与修己
七四进与退
七五积极与消极
七六存藏与表现
七七入世与出世
七八宗教与道德
七九平等与自由
八〇文与物
八一静与减
八二广与深
八三多数与少数
八四福与寿
八五同异得失
八六德与性
八七尊与敬
八八德行
八九客观与主观
九〇理想与存养
这套《晚学盲言》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多维度的。钱穆先生的文字,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穿透浮躁,直抵人心。他对于“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对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我尤其喜欢他谈论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重要转折点时,那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体察相结合的功力。他能够看到大时代的洪流,也能捕捉到个体命运的起伏。他对于知识分子的角色,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都提出了非常深刻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他的文字,感受那种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逻辑。他并不是一味地赞美传统,而是能够批判性地继承,有选择地发扬。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态度,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智慧。读完这套书,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点”上升到了“面”,甚至开始触摸到“体”的轮廓。
评分终于将这套《晚学盲言》细细读罢,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精神上的朝圣。钱穆先生以其晚年的智慧,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宏大图景。他的文字,宛如潺潺流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他谈论到“学”的境界,谈论到“道”的体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怀念,对于当下教育的忧虑,都写得入木三分。他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一位智者。他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当下读者的心灵。这套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生命的体验,是智慧的升华。它让我更加敬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晚学盲言》,我有些犹豫,毕竟“晚学”二字,似乎暗示着一种临近终结的思绪,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沉重。但真正翻开书页,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钱穆先生的“晚学”,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智慧沉淀,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豁达。他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他不再是青年时期的激昂,而是晚年时期的洞察。他谈论古人,仿佛与他们是故友,言语间充满了理解与体恤。他谈论当下,语气中带着一种温和的告诫,却又充满着对未来的期许。读他的书,你会感到一种宁静,一种安详。他笔下的中国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对于中国文明的韧性,都有着深刻的阐述。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一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中国。它不是一份简单的总结,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智慧的传递。
评分晚学盲言(上下)/钱穆作品系列 刚翻完这套《晚学盲言》,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钱穆先生的书,总有一种温厚的力量,让人在阅读中沉思,在沉思中成长。这次的《晚学盲言》更是如此,仿佛是先生在暮年时,对着自己一生所学,所思,所感,娓娓道来。他写历史,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冷暖,兴衰荣辱。他谈文化,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习俗礼仪之中。读他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古圣先贤一同呼吸。尤其是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遭遇的挑战时,先生的忧思,字字锥心,却又饱含着对未来的期盼。他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深入剖析,寻找症结,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方向,给出了希望。整套书读下来,感觉心胸豁然开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人生世事的看法,都更深了一层。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长者,用他毕生的智慧,为我们点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不得不说,读钱穆先生的书,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套《晚学盲言》也不例外。虽然书名带“盲言”,但字里行间却闪烁着深刻的洞见。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梳理。他对于“学”与“道”的联系,对于“文”与“化”的互动,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有些学者,将历史写得像枯燥的案头文书,钱穆先生的笔触,总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仿佛将历史的脉络重新激活。他对于古代士人的情怀,对于传统学问的坚守,都让人动容。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重温钱穆先生这样深入、扎实、有体系的学术著作,显得尤为可贵。他提醒我们,学习不能只图快,不能只求表象,更要注重内在的涵养,注重对传统的理解与传承。读完之后,不禁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这套书,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醒和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