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气作家宫崎正胜的历史类通识读物,以酒为线串联人类百万年大历史。
书名:酒杯里的世界史
定价:42.00元
作者:宫崎正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18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3263
"★日本人气作家、NHK“世界史”全职讲师、知名学者宫崎正胜力作,日本长销十年、年年加印的历史类通识读本。
★不可不知的酒文化知识,让酒桌上的你永远不缺火爆的话题。
★25种酒的解读,百万年人类历史的全景展示。既有关于酒的趣闻轶事,又有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为你打开观察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
"你知道是欧洲的黑死病导致了白兰地风靡一时么?
美国初建立的原因竟然是船员们没啤酒可以喝了!
蒙古人以马乳酒作为自己的“剂”,才有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版图。
雪利酒居然因为海盗的抢劫而成了世界名酒!
酒,与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人类历史的“液体标本”。从古老的蜂蜜酒,到大航海时代的葡萄酒,再到当下流行的鸡尾酒,酒杯中的酒折射出了人类历史的所有动荡与兴衰。日本知名学者及畅销书作家宫崎正胜以其宏大的视野,独特新颖的角度,妙趣横生的笔法带我们进入一段迷人的“醉酒”之旅。"
"前言
章 与酒的幸福相遇
章 文明带动了酿酒
第三章 自阿拉伯商圈传至东西方的蒸馏酒
第四章 随海洋与航海蔓延的饮酒文化
第五章 近代社会孕育衍生的酒
第六章 酒填满了巨大的人工空间"
宫崎正胜,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学教育系,并长期在日本NHK电视台从事世界史讲座。专攻前现代的国际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东与伊斯兰世界史图解》《世界史图解》《从地名与地图看世界史》《航海图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东亚的谷物酒——黄酒
倾国美女与“酒池肉林”
中国人喝的是杂粮酿制的酒。在商朝(前1600—前1046),酒与宗教的渊源颇深。从商朝遗迹出土的许多祭祀用青铜器中,以“爵”等酒器多。
推翻商的周朝,为贯彻统治天下的封建制度,派遣族人前往各地方执政。地方长官前往就任地赴职时,周王会赐予象征权力的“爵”之酒器。也因此,贵族的“侯爵”“伯爵”等称号,就是源于象征身份地位的酒器。
古代中国视饮酒过量为“恶”,予以抨击。中国古老的诗集《诗经》严厉批评了商王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一事。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酒是神的,“淫酒”必遭报应。《史记》也狠狠批判了为所欲为的商纣王。公元前11世纪,商朝后的帝王纣王,原本是头脑清晰且
雄辩的君主,据说他武功高强可以徒手打倒猛兽。不过他在征服有苏氏后,溺爱有苏氏送来的美女妲己,镇日糜烂且暴虐,后遭到灭国的命运。亡国之君纣王的荒淫无度,也留下了“酒池肉林”的典故。
据说纣王在鹿台的宫殿收藏了惊人的金银财宝,巨桥的仓库则装满谷物,并扩建名为沙丘的离宫,以放养来自各地的鸟兽,并在离宫掘池,池里装满了酒,树木皆悬挂干肉,宛若肉林,又令男女裸身奔跑其间,与妲己彻夜设宴狂欢作乐。
人的欲望一旦被彻底放纵,就再也难以约束,进而偏离常轨。后来,纣王甚至将涂满油的铜柱横放在燃烧的火焰上,命令忤逆者行走其上,以观看犯人滑落火中活活被烧死为乐,这就是所谓的“炮烙之刑”。此外,纣王的叔父比干因谏言而遭纣王剖腹杀害,并取出心脏。从此,天神舍弃了纣王与商朝,周武王率军歼灭了商。后纣王身着缀满宝石的豪华衣装,登上鹿台的宝物宫殿,自焚而死,而妲己也被周武王杀死。
宫廷例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酒
西汉时代(前206—25),在西方的麦类作物传来以前,黄河流域的主要谷物为粟米与黍米,其中的黍米就是酿酒的原料。如今,黍米也是酿造烧酎的原料。其实在古代的中国,黍米酿的酒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若黍米不能产生糖化,自然也难以变成酒,故寻找到促使其发酵的曲。
在中国与朝鲜,酿酒的曲是指将作为酿酒原料的谷物磨成粉后,加水捏成团状,约一个月后即能繁殖出根霉属菌,也称“饼曲”。
周朝的酿酒方法是在黄土大地上掘洞,然后放进黍米与水,使其发芽,后再使用“曲”发酵,酿造出一种类似酒粕的浊酒。酒,用于祭祀赐予皇帝威权的天神,也是巩固王室与各地诸侯关系的仪式中必备的物品。统治各地的诸侯定期前往宫廷“朝见”皇帝,“朝见”后所举行的宴会也是重要的国家例行仪式之一。在如此严肃的国家仪礼宴会中,原本属于饮酒作乐的酒,又变成了繁文缛节的饮酒。
周朝依天地运行与四季循环,设置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官府。以“天官”为首,统领其他的官府与官吏。因为宫廷的仪式需要大量的酒,“天官”底下还设有名为“酒正”的官吏,掌管酒的酿造与管理等。酒的酿造,由十位宦官与三百三十位女性组成的“酒人”负责。所以,无论是古代的中国或美索不达米亚,公开仪式所需的庞大用酒多是由女性酿造生产的。
秦始皇冀望的金色酒
商朝祭神仪式中使用的是一种气味芳香的药酒,据说是黍米酒混上咖喱用的金黄色郁金。此酒闪耀着太阳般的金黄色光芒,注入地面可召唤神灵。
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在山东的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向诸神禀告自己已取得天下。海拔1524米的泰山,也是五岳之一的“东岳”,被视为圣山。直到今日,泰山仍是人们崇拜信仰的圣山,因而从山脚至山顶建造出7000级的石阶。
所谓“封禅”,是指皇帝向天地祈求国泰民安的祭典仪式。司马迁在《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时,父亲司马谈未受邀参加仪式,遗憾之余留下“身为太史令却未能亲眼见到重大国家祭典,实在令人懊悔”的话语,不久即病死。
秦始皇预备举行“封禅大典”时,由于商朝祭祀用的金黄色酒之酿造方法已为人们所淡忘,无可奈何之下,秦始皇只好使用过滤后的山东黍米酒。也就是说,从商朝到秦朝,已经800年之久,酒的酿造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如同日本的地酒,中国的酿造酒也有很多品种,不过整体说来酒的颜色都是黄色,故称“黄酒”。若以酒的颜色深浅区别,则色浓者为“老酒”,色浅者为“清酒”。
“饼曲”与北方传统原料的黍米、南方产的稻米所酿制的黄酒,是中国各地文化在漫长岁月下交流的产物,也成为足以代表中国的酒。说黄酒是“中国的啤酒”,其实也不为过。
拥有2000年历史的名酒——“绍兴酒”
堪称黄酒之冠的即被清朝美食家袁枚赞誉为“酒中名士”的绍兴酒。与日本一样,中国的酒也多以产地命名,绍兴酒,就是指距离浙江省杭州东南方约70千米处的运河之乡绍兴所酿造的酒。此外绍兴也多名人,例如中国近代文豪鲁迅、知名哲学家兼教育家蔡元培等皆出身此地。
在日本,绍兴酒也非常知名,常与中国菜搭配享用,一年约需进口700 万升。自2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前770—前476)以来,绍兴酒与“卧薪尝胆”“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吴越同舟”这一连串的故事脱离不了关系,堪称“世界名酒中的名酒”。当初败于吴国的越王勾践,为不忘耻辱,在会稽山日日尝苦胆,后终于得以再次复国。而会稽山就位于绍兴以南。
来到被金(1115—1234)夺去中国北方、提供大量贡品以求余命的南宋(1127—1279)时代,为征收酒税以确保财源,官方奖励民间造酒,同时也是为了供应南宋首都临安的庞大需求量。由于时局弥漫着随时可能遭北方民族攻陷的不安情势,人们只得以酒消愁,名酒绍兴酒自然也掀起的需求热潮。
绍兴酒,是将糯米放进大瓮泡水后蒸煮,然后加入“饼曲”与酒药(水蓼与粳米)发酵,待过滤后再加热、,后以莲叶与油纸覆盖瓮口,外层盖上盘子作为“瓶盖”,再涂抹黏土固定,属于需要长时间等待熟成的酒。远在古老时代,“黄酒”的酿造法就传至日本,不过日本人将瓮替换成了木桶,酿成之后,就是如今我们所见的“清酒”。作为森林之国的日本,将中国传来的金属制筷子、砖造寺院都改为木制,酿酒的道具自然也是如此。换言之,日本酒是日本森林文化所衍生的酒。
袁枚说:“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由此可知,绍兴酒是需要长时间熟成的酒。如今的人们偏好饮用三年至五年或五年以上的绍兴酒,愈老的酒愈有价值。老且上等的酒,是谓“陈年绍兴酒”,备受珍重。“花雕酒”是具代表性的老绍兴酒,其浓郁风味更是酿入了父母的爱心。
在绍兴的习俗中,女孩出生后第三天得泡澡。这个时候,当地人会用亲戚送来的糯米酿酒,再将存酒的瓮埋入土里,待女孩出嫁时掘出,让新娘带去夫家。这就是“花雕酒”。酒名“花雕”,是因为选用的瓮都会施以美丽的雕刻与色彩。"
对于《酒杯里的世界史》,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宫崎正胜先生可能运用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想象力的叙事策略。他会不会将我们带入一个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与当时的饮酒者一同举杯,感受那份时代的氛围?我期待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也许,作者会从一杯香槟开始,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浪漫与血腥;或者从一杯威士忌说起,带我们领略苏格兰的狂野与工业革命的勃兴。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饮酒的习惯、对酒的态度,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比如,某个帝王的豪饮背后,是否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暗流?某个哲学家的沉思,是否伴随着一杯苦涩的酒?这种通过“酒”这一媒介,来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一定会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品味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评分对于《酒杯里的世界史》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期待,这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也是对作者驾驭宏大主题能力的信任。我推测,宫崎正胜先生可能采取了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化的切入点来解读世界史。他会不会从某个特定地区,某种特定酒的起源故事讲起,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经济往来,甚至是一场场令人扼腕的战争?我期待的,是一种叙事的流畅性,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比如,他可能会讲述香料贸易与酒的兴盛如何驱动了地理大发现,或者某种廉价酒精的出现如何影响了工人阶级的命运。我甚至在想,作者会不会穿插一些有趣的轶事,或者历史人物关于酒的经典语录,让整本书读起来更加鲜活有趣,充满智慧的闪光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在阅读中,不仅了解到历史的脉络,更能体会到历史的温度,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读到《酒杯里的世界史》,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可能性:这本书也许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生活方式。我设想,宫崎正胜或许会像一个睿智的老者,一边品着手中的佳酿,一边娓娓道来。他可能会选取那些与酒紧密相连的社会现象,例如宗教仪式的演变、社交礼仪的形成、甚至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酒是如何渗透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或许,作者会从东方饮茶的文化,对比西方葡萄酒的传统,来展现不同文明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与融合。我甚至在想,他会不会借由某种饮品的全球化进程,来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与价值观的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慢下来的感觉,让我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审视当下,思考生活本身的意义,以及那些在日常琐碎中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印记。
评分拿到宫崎正胜的《酒杯里的世界史》这本书,说实话,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一个“酒杯”如何装得下“世界史”?这其中的反差与联想,本身就充满了趣味。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提供全新视角,打破常规叙事的作品抱有极大的期待。宫崎正胜这个名字,虽然在我的阅读列表里不算家喻户晓,但“日本人气作家”这个标签,加上中信出版社的出品,多少也算是一个质量的保证。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杯陈年的佳酿,在品尝的过程中,层层剥开历史的复杂与细腻,又不失那种微醺后的豁达与洞见。我期待的是,它能从一个微观的切入点,例如某种酒的兴衰、某种饮酒习俗的演变,来折射出宏观的历史进程,比如贸易路线的变迁、文化交流的痕迹、甚至政治格局的悄然改变。这种“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往往能让晦涩的历史变得生动而富有温度,更能触及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我甚至在想象,作者会不会用一种非常日式的,带有禅意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发生在大洋彼岸、不同时代的故事,让历史在酒液的荡漾中,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评分翻开《酒杯里的世界史》,我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我猜测,宫崎正胜作为一位资深的日本历史学者,其写作必定严谨扎实,但“人气作家”的标签又暗示着他具备将复杂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字的能力。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许,作者会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通过与酒相关的事件或饮品,来串联起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比如,葡萄的种植与葡萄酒的酿造如何影响了地中海世界的经济与文化?鸦片的贸易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东西方的关系?可乐的流行又如何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象征?我甚至在想,作者会不会挖掘一些鲜为人知,却极具启发性的细节,比如某个国王的爱酒癖如何影响了国家的决策,或者某场革命的爆发,是否与一种特定的饮品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看”的惊喜,它不会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我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对历史的认知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