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建築供配電與照明 第2版 | ||
| 定價 | 35.00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10 | |
| 開本 | ||
| 作者 | 陳小榮 | |
| 裝幀 | ||
| 頁數 | 203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111576549 | |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模塊1 電力係統基礎知識1
單元1 認識電力係統1
單元2 電力係統的額定電壓及中性點運行方式5
模塊2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認識15
單元3 識讀、繪製簡單供配電與照明係統圖和平麵圖15
單元4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電氣設備34
單元5 變配電所51 單元6
低壓配電箱和高低壓配電綫路74
單元7 建築供配電係統的防雷與接地86
單元8 建築供配電係統的二次迴路103
模塊3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設計107
單元9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方案設計107
單元10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初步設計117
單元11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施工圖設計151
模塊4 建築照明配電係統的施工155
單元12 室內照明工程的安裝與調試155
模塊5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運行管理與維護166
單元13 變配電所的運行管理167
單元14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巡視檢查180
單元15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維護檢修與故障處理187
單元16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電氣安全196
參考文獻203
共分5個模塊16個單元。模塊1介紹瞭電力係統的基礎知識;模塊2結閤建築電氣施工圖對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中的主要電氣設備、變配電所、綫路、保護等作瞭詳細的說明;模塊3介紹瞭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設計流程與設計內容,結閤例題具體說明瞭設計中的負荷計算、短路計算、防雷計算、照明計算等典型方法。模塊4概要介紹瞭建築電氣工程施工內容,並以簡單室內照明工程為例,說明瞭室內布綫方式的基本要求及其操作方法。模塊5主要介紹瞭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的運行管理維護製度和工作內容,說明瞭建築供配電與照明係統中常見故障的處理方法,並介紹瞭發生電氣觸電事故後的處理措施。
對於書中在智能建築照明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照明設計在提升用戶體驗和建築功能方麵的具體案例。例如,在醫療建築中,如何利用智能照明係統來輔助診斷,例如通過調節不同色溫的光綫來幫助醫生觀察病竈;在文化場館,如何通過動態燈光變化來配閤錶演,營造沉浸式的觀演體驗;在教育場所,如何設計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護視力的照明環境。此外,書中對智能照明控製係統中的一些新興技術,例如基於視覺的定位(VLP)和室內導航,以及集成到照明燈具中的傳感器網絡(用於環境監測、人員計數等),也幾乎沒有提及。這些技術可以極大地拓展智能照明的應用場景,使其不僅僅局限於基礎的照明控製,而是成為構建智慧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增加更多這類的實用性內容,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智能照明的潛力。
評分這本書在智能建築的供配電係統部分,雖然提及瞭部分設備,但很多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顯得不足。比如,在介紹開關設備時,隻是簡單提及瞭斷路器、負荷開關等,卻沒有對不同類型斷路器(如塑殼斷路器、空氣斷路器、真空斷路器)在智能建築應用中的具體選型依據進行詳細說明,例如其滅弧原理、分斷能力、以及對不同負荷特性的適應性。同樣,在配電保護方麵,書中也僅僅觸及瞭過流保護和欠壓保護,但對於漏電保護、過溫保護、以及一些更高級的保護功能,例如差動保護、方嚮性保護等,在智能建築這種復雜係統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卻沒有深入的探討。而且,書中在描述配電自動化和變電站自動化時,也顯得比較概念化,缺乏對具體通信協議(如IEC 61850)的應用、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SCADA)的架構、以及智能電網技術在智能建築中的集成方式的詳細介紹。這些都是構建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建築供配電係統的關鍵環節,希望能得到更充分的闡釋。
評分我本期待這本書能在智能建築的供配電方麵,對一些前沿的技術和趨勢有所涵蓋,但讀完後發現這方麵的篇幅非常有限。例如,書中對於分布式能源(如光伏、儲能)在智能建築中的接入和並網策略,就顯得過於簡略。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調度這些分布式能源,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和優化利用,以及它們對現有供配電係統的影響和改造需求,書中並沒有給齣深入的分析。另外,對於電動汽車(EV)充電設施的整閤,在智能建築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書中也隻是寥寥幾筆,對於充電負荷的管理、充電樁的選型、以及與電網的互動(V2G)等關鍵技術,都缺乏詳細的闡述。此外,書中對於能源管理係統(EMS)的討論也比較籠統,未能充分闡述其在智能建築中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對電能消耗的精細化管理、預測負荷、以及優化供配電調度,從而達到節能減排和提升運行效率的目標。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智能建築中照明係統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應用,但實際閱讀下來,對這方麵的深入性感到有些失望。書中關於照明的章節,更多的是在介紹LED照明技術的優勢,例如節能、壽命長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照度標準和眩光控製方法。然而,對於如何根據建築功能、空間特性、以及使用者需求,進行個性化、場景化的智能照明設計,則鮮有提及。例如,在辦公環境中,如何實現晝夜節流、根據自然光強度自動調節燈光亮度,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適度;在商業空間,如何通過燈光設計營造特定的氛圍,吸引顧客,提升購物體驗;在住宅中,如何實現個性化的燈光場景模式,滿足不同活動的需求,如閱讀、觀影、休息等。書中也沒有深入探討智能照明控製係統的具體實現方式,例如無綫協議(Zigbee, Wi-Fi, Bluetooth)的優缺點對比,不同控製器的選型,以及與樓宇自控係統(BAS)的聯動機製。對於這些方麵,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設計案例和技術細節,幫助讀者掌握如何將智能照明技術真正落地。
評分這本書雖然號稱是智能建築領域的專業書籍,但對於供配電係統的基礎理論講解,感覺還是有些淺嘗輒止。我希望書中能更深入地探討例如變電站的保護配置、母綫運行方式的選擇依據、以及不同電壓等級下電能損耗的計算方法和優化途徑。比如,在講述配電網結構時,僅僅提到瞭環網和放射網的優缺點,卻沒有給齣具體選擇哪種網絡結構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例如負荷密度、可靠性要求、以及投資成本等。如果能結閤實際工程案例,分析不同場景下的最佳實踐,相信對讀者會更有啓發。另外,在諧波治理方麵,書中雖然提到瞭濾波器,但對於濾波器的選型原則、不同類型濾波器的適用範圍以及諧波治理效果的評估方法,卻沒有詳細的闡述。在智能建築的背景下,大量的電子設備運行會産生豐富的諧波,如何有效地抑製和消除這些諧波,以保證供配電係統的穩定運行和電能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這些方麵進行充實,讓這本書真正成為一本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