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 第2版 | ||
| 定价 | 35.0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10 | |
| 开本 | ||
| 作者 | 陈小荣 | |
| 装帧 | ||
| 页数 | 203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11576549 | |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模块1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1
单元1 认识电力系统1
单元2 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及中性点运行方式5
模块2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认识15
单元3 识读、绘制简单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图和平面图15
单元4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电气设备34
单元5 变配电所51 单元6
低压配电箱和高低压配电线路74
单元7 建筑供配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86
单元8 建筑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103
模块3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设计107
单元9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方案设计107
单元10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初步设计117
单元11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施工图设计151
模块4 建筑照明配电系统的施工155
单元12 室内照明工程的安装与调试155
模块5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166
单元13 变配电所的运行管理167
单元14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巡视检查180
单元15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维护检修与故障处理187
单元16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电气安全196
参考文献203
共分5个模块16个单元。模块1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模块2结合建筑电气施工图对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中的主要电气设备、变配电所、线路、保护等作了详细的说明;模块3介绍了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设计流程与设计内容,结合例题具体说明了设计中的负荷计算、短路计算、防雷计算、照明计算等典型方法。模块4概要介绍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内容,并以简单室内照明工程为例,说明了室内布线方式的基本要求及其操作方法。模块5主要介绍了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制度和工作内容,说明了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中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并介绍了发生电气触电事故后的处理措施。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智能建筑中照明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但实际阅读下来,对这方面的深入性感到有些失望。书中关于照明的章节,更多的是在介绍LED照明技术的优势,例如节能、寿命长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照度标准和眩光控制方法。然而,对于如何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性、以及使用者需求,进行个性化、场景化的智能照明设计,则鲜有提及。例如,在办公环境中,如何实现昼夜节流、根据自然光强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在商业空间,如何通过灯光设计营造特定的氛围,吸引顾客,提升购物体验;在住宅中,如何实现个性化的灯光场景模式,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如阅读、观影、休息等。书中也没有深入探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式,例如无线协议(Zigbee, Wi-Fi, Bluetooth)的优缺点对比,不同控制器的选型,以及与楼宇自控系统(BAS)的联动机制。对于这些方面,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设计案例和技术细节,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将智能照明技术真正落地。
评分我本期待这本书能在智能建筑的供配电方面,对一些前沿的技术和趋势有所涵盖,但读完后发现这方面的篇幅非常有限。例如,书中对于分布式能源(如光伏、储能)在智能建筑中的接入和并网策略,就显得过于简略。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度这些分布式能源,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和优化利用,以及它们对现有供配电系统的影响和改造需求,书中并没有给出深入的分析。另外,对于电动汽车(EV)充电设施的整合,在智能建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书中也只是寥寥几笔,对于充电负荷的管理、充电桩的选型、以及与电网的互动(V2G)等关键技术,都缺乏详细的阐述。此外,书中对于能源管理系统(EMS)的讨论也比较笼统,未能充分阐述其在智能建筑中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电能消耗的精细化管理、预测负荷、以及优化供配电调度,从而达到节能减排和提升运行效率的目标。
评分这本书在智能建筑的供配电系统部分,虽然提及了部分设备,但很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不足。比如,在介绍开关设备时,只是简单提及了断路器、负荷开关等,却没有对不同类型断路器(如塑壳断路器、空气断路器、真空断路器)在智能建筑应用中的具体选型依据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其灭弧原理、分断能力、以及对不同负荷特性的适应性。同样,在配电保护方面,书中也仅仅触及了过流保护和欠压保护,但对于漏电保护、过温保护、以及一些更高级的保护功能,例如差动保护、方向性保护等,在智能建筑这种复杂系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却没有深入的探讨。而且,书中在描述配电自动化和变电站自动化时,也显得比较概念化,缺乏对具体通信协议(如IEC 61850)的应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的架构、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集成方式的详细介绍。这些都是构建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的关键环节,希望能得到更充分的阐释。
评分这本书虽然号称是智能建筑领域的专业书籍,但对于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理论讲解,感觉还是有些浅尝辄止。我希望书中能更深入地探讨例如变电站的保护配置、母线运行方式的选择依据、以及不同电压等级下电能损耗的计算方法和优化途径。比如,在讲述配电网结构时,仅仅提到了环网和放射网的优缺点,却没有给出具体选择哪种网络结构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例如负荷密度、可靠性要求、以及投资成本等。如果能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不同场景下的最佳实践,相信对读者会更有启发。另外,在谐波治理方面,书中虽然提到了滤波器,但对于滤波器的选型原则、不同类型滤波器的适用范围以及谐波治理效果的评估方法,却没有详细的阐述。在智能建筑的背景下,大量的电子设备运行会产生丰富的谐波,如何有效地抑制和消除这些谐波,以保证供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充实,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
评分对于书中在智能建筑照明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照明设计在提升用户体验和建筑功能方面的具体案例。例如,在医疗建筑中,如何利用智能照明系统来辅助诊断,例如通过调节不同色温的光线来帮助医生观察病灶;在文化场馆,如何通过动态灯光变化来配合表演,营造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在教育场所,如何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视力的照明环境。此外,书中对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新兴技术,例如基于视觉的定位(VLP)和室内导航,以及集成到照明灯具中的传感器网络(用于环境监测、人员计数等),也几乎没有提及。这些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展智能照明的应用场景,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照明控制,而是成为构建智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增加更多这类的实用性内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智能照明的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