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头3年里,孩子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将如何发生?
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
这些问题与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当下的父母随着认知的提升,面对育儿问题时,不再局限于解决表面问题,而渐渐将关注点深入至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作者根据自己在中国、加拿大两地日常育儿生活持续6年的观察、实践和记录,结合自己多年的育儿理论储备,总结出孩子0~3岁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任务,帮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费里芳
◆ 南开大学信息学和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
◆ 南开北京校友会理事
◆ 从事儿童心理发展和语言习得研究,微信公众号“孩子加”创办人
◆ 社区儿童图书馆项目发起人
今年是我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第36年,我先后在幼儿园教师、教学园长和园长的岗位上任职,陪伴0~6岁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知识”远比我在教育学专业学到的“知识”多,是孩子们的成长成就了我今天的获得。在0~3岁社区亲子活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家长容易把孩子的年龄特点视为“缺点”,并感到困惑和焦虑。对此,我们通过0~3岁早教亲子班,开展有利于培养婴幼儿健康身体、愉快情绪和良好习惯的亲子活动,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科学育儿的有效方法,提高育儿策略。现在,里芳老师这本书能很好地帮助家长科学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
对健康的呵护,对自主性、情绪和语言发展、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艺术创造等的培养是我们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我很高兴看到作者在这些方面做了细致探讨,希望家长能提早看到这些内容。家园协力、共同守护,让孩子拥有一个愉快缤纷的童年!
宋玉梅 北京科技大学幼儿园园长
两年前刚认识里芳时就感受到她对婴幼儿发展和育儿有特别的兴趣和体验。看到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和部分章节时,我很惊讶,惊讶于她的耐心和严谨;也由衷赞叹她将相对枯燥的学术理论和极其鲜活的生活案例精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不应满足于“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这本书将带领新手父母了解及理解自己的孩子。
常晓敏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生
认识里芳始于她文采飞扬的诗歌。相识十余年,经历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读书、结婚、生女,每一步都能体会到她的用心和喜悦。这些年,经常能看到她关于育儿心得的分享,看到她和女儿互动,字里行间充满着爱与成长。关爱孩子必须懂孩子,美好的父母是知己,书中细腻的表达和孩子成长的鲜活案例,相信能为正处于迷茫、期待中的父母指引前进的方向。
张?峰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朝阳市民终身教育服务中心主任
终身教育践行者
PART 01?出生至8月龄 新奇惶惑
新生儿:出生至4周?002
吃吃睡睡君?003
小眼睛和大泪蛋缓慢亮相?006
视听觉的发展?008
新生儿的“本事”?011
抚触:及早开始?014
5~14周?018
亦哭亦歌?019
一逗就乐?022
小宝宝,睡大觉?024
小手和小脚?027
了不起的“阿锅”——言语的早期反应?030
3.5~8月龄?033
嗅觉和味觉的发展?034
添加辅食啦?036
眼手协调和手的发展?039
翻身进化史?042
学爬:D一次远行?044
发现小脚丫?047
亲子互动游戏?049
宝宝认生了?051
有趣的记忆反应?054
PART 02?8~24月龄 应对挑战
8~14月龄?060
辅食添加:顺序要注意,过敏要预防?061
“香喷喷”的大拇指——触觉发展与问题?065
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068
辨识大小和形状——空间知觉的发展?071
言语的发展?073
好奇宝宝?077
认物先锋?080
注意力的发展?082
模仿标兵?085
“请关注我”?088
婴儿的恐惧?091
对新事物的戒备?094
控制大便?096
开始学走啦?099
14~24月龄?105
小小夜哭郎?106
找回快乐的洗澡时光——克服对水的恐惧?108
动作大发展?111
循序渐进说句子?114
记忆的发展?117
表达情感?120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23
z艰难的时刻:面对执拗?126
“这是我的东西”?131
小宝宝需要的尊重?133
发展中的观察力?136
认识丰富的颜色?139
按部就班,戒掉纸尿裤?141
吃吃睡睡君
新生儿的一天主要在吃吃睡睡中度过,这亦是新生儿z强的两项本领,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占据着生活的重要位置。无论是中国还是加拿大,医生都十分关注对新生儿体重的监测,包括出生体重和新生儿期体重的变化。
在宝宝满百天前,顺其自然并让他感到舒适是z好的养护方式。需要及早提醒一点:家人的担心有时会主导育儿生活的内容甚至走向,尽管焦虑于事无补,影响却很实在,妈妈只有放松愉快又敏感积极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z佳伙伴。
睡眠与觉醒
新生儿大多遵循着睡眠—觉醒和活动—啼哭的周期变化。妈妈应对此做好观察和记录,新生儿睡眠不规律也可能是某个异常问题的征兆。
睡眠是宝宝一天中z重要的部分。新生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得不够成熟,易疲劳,每天有超过7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一个睡眠周期45~60分钟,由安静睡眠、活跃睡眠和不确定睡眠三部分组成,一般每个睡眠段会经历1~2个周期。新生儿睡眠与成人睡眠的不同之处是入睡时直接进入活跃睡眠,会出现吸吮、微笑、皱眉、不规则呼吸、肌肉抽搐、四肢活动等;转入安静睡眠期后,呼吸逐渐规律,活动大幅减少。
新生儿在睡眠和觉醒状态方面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新生儿z初每天仅有2~3小时处于觉醒状态,此时他们会安静地观察周围事物和妈妈,仿佛在等着妈妈和自己亲密接触。此外,他们也在记忆和“学习”。有的新生儿觉醒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这一状态发生在白天,就会引起妈妈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加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在z初3周里,女儿兰兰睡眠和醒着的时间比较稳定,进入第4周后,如果白天清醒的时间很长,到了第2天她几乎会呼呼大睡一整天,然后在接下来的白天里又会清醒八九个小时。小男孩聪聪是同学家的二宝,从出生后第2周开始白天清醒时间就比较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满月,可谓精力旺盛。
新生儿的夜间睡眠顺其自然就好,头3个月都应如此。妈妈不必因为担心宝宝吃不饱而叫醒他们——宝宝如果饥饿就会哭闹,家人很容易就能得到信号。如果妈妈平时夜觉很沉,应尽快调整一下自己,如果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夜间陪伴者。新生儿夜哭的主要原因是饥饿和由于大小便造成的不舒服,通常很快就能被排除。总之,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宝宝随时都能体会到舒适感,无论白天还是夜里。
开奶小助手
早开奶对母婴双方大有益处。初乳有导泻作用,能帮宝宝尽快排胎便,还能缓解其生理性黄疸和生理性体重下降等症状。对于妈妈来说,早开奶除能刺激乳房尽早分泌乳汁,还能加速子宫收缩。催乳师告诉我,母乳喂养是生殖过程的重要部分,可降低卵巢癌和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影响开奶时间的因素很多。妈妈的妊娠周数、产时并发症及婴儿出生体重等对其都有影响,如果宝宝体重偏轻或舌系带过短,吸吮就会较为吃力。成功开奶和实现母乳喂养z重要的是宝宝的吸吮、医院的护理以及妈妈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心。
在开奶一事上我们的吃吃睡睡君是一位能手和得力助手,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对此君既要保护好也要用好:保持母婴同室;产后30分钟开始哺乳,产后一周内每1~3小时哺乳1次,逐步延长吸吮时间至半小时;开奶前不要给宝宝喂糖水和吸奶嘴,在其排完胎便前家人不必担心宝宝会挨饿。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后观察时间一过,医护人员会立即要求妈妈开始哺乳,每隔两小时就让宝宝吸吮近半小时,以帮助产妇早开奶。新生儿的食量很小,一点儿的初乳已经足够。此时如果哺喂配方奶,一次20毫升~30毫升就足够,并要用勺子哺喂以防宝宝出现乳头错觉。
我刚刚翻阅了一本关于“极简生活与效率提升”的指南,那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为我这种“信息囤积狂”量身定做的解药。它不是让你扔掉所有东西然后住在空旷的房间里,而是探讨如何识别出真正能为你带来价值的事物,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书中有一个关于“数字极简主义”的章节,我深有感触。作者分析了社交媒体和无意义通知是如何偷偷窃取我们的专注力,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重置”你的数字生活,比如如何设置“批处理时间”来集中处理邮件和信息,而不是随时被打断。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将“效率”重新定义为“高质量的产出”,而不是“做更多的事”。读完之后,我清理了我的电脑桌面和手机应用,感觉整个思绪都变得清晰多了,不再被那些“待办事项”的幽灵困扰。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十分舒服,阅读体验极佳,让人愿意一步步跟随作者的指引,真正过上一种“少即是多”的高效人生。
评分哇,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案例,把复杂的情绪变化讲得清清楚楚。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在压力大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并且提供了很多立即可操作的“急救包”技巧,比如“深呼吸五步法”和“情绪标签化练习”。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如何应对职场中的“隐形批评”,作者的建议非常实用,让我学会了如何不被别人的负面评价轻易击垮,反而能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强调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常态,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对于长期被“必须积极”这种观念裹挟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剂温柔的镇定剂,让人可以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生活有点喘不过气的朋友们,它能帮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非常有趣的“艺术欣赏入门”书籍,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教你背诵艺术史上的“重要年份”和“流派名称”,而是像一位私人导游,手把手教你如何“看懂”一幅画、一件雕塑。它从最基础的视觉元素入手,比如“光影的叙事性”、“色彩的情感密码”以及“构图的呼吸感”。比如,书中有一段对伦勃朗画作的分析,作者不是简单描述人物表情,而是拆解了光线是如何被用来引导观众视线、创造戏剧张力的。更棒的是,它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解读作品,承认“主观体验”的价值。读完后,我再去美术馆时,看东西的眼神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驻足欣赏那些微妙的笔触和结构安排。这本书的语言流畅、充满激情,让艺术不再高不可攀,而成为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充满乐趣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探讨“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书并不抱太大希望,以为又是老生常谈的“入乡随俗”。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礼仪差异,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底层逻辑”——比如,在某些集体主义文化中,“面子”如何影响决策过程,而在高语境文化中,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往往比直接的陈述更有分量。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跨国商业谈判的实例,使得理论变得非常扎实可信。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比“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沟通模式的那一章,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时候,我自认为清晰的表达,在对方那里反而造成了困惑。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意识到,沟通的艺术,首先是理解差异,然后才能达成共识。对于经常需要和国际伙伴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文化雷达”。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未来科技伦理与社会影响”的深度思考集,它真正让我对我们正在步入的时代感到了既兴奋又警惕。这本书聚焦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但它讨论的重点并非技术本身有多酷炫,而是人类社会该如何“驾驭”这些力量。书中对“算法偏见”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作者详细阐述了数据采集中的隐形歧视如何被编码进复杂的AI决策系统中,从而固化甚至加剧社会不公。它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比如,当我们的人工智能助手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偏好时,“自由意志”的边界在哪里?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引用了大量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但语言上保持了很高的可读性,能将复杂的伦理困境,转化为贴近日常生活的抉择场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科技进步的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与到这场深刻的社会重塑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