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韬晦术/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
| 作者: | (明)杨慎|译者:杨明刚 | 开本: | |
| 定价: | 35 | 页数: |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0-03-01 |
| ISBN号: | 9787546110219 | 印刷时间: | 2010-03-01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编辑推荐 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韬晦术是所有谋学中*具实用功效的门学问。翻开此书,读者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些人则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不仅逢凶化吉,甚而获得了出乎本人预料的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问题的关键不是了解多少韬晦的案例,而是韬晦有哪些要点,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正是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目录 隐晦卷
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头。
处晦卷二解除对手敌意的*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处晦方能向阳。
养晦卷三“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事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治国的*高境界。
欲养晦先有韬,收敛自己的锋芒,藏好自己的梭角,这是养晦的必由之路。
名与实相表里,名者皮也;有名无实者凶,有实无名才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养晦的*佳状态。
谋晦卷四有谋方能有勇、有谋方能出奇,谋是所有成功者的通行征,无谋则是所有失败者的墓志铭。
晦非素有,则以谋成。
小事小节往往是大事大节的关键。
你能满足别人需要,别人才会满足你的需要。
劝谏如同治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权力永远是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自受其祸诈晦卷五使诈,使奇都是兵法中的正道,在非常情形下,使诈既是方不得已的*后招,效果往往也能好得出人意外。
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谓之权。
诈如果只是种手段,无可非议,但如果是个人的性格,就很可怕了。
诈而后复归中正,如君子使诈无穷,必殃其身。
避晦卷六忍辱方能负重,许多时候,忍辱是众多贤人成就大业的先决条件。
忍表面上看很窝囊,实际是柄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运用好这柄利器,便能建功名,取富贵,甚至得天下。
小人往往比君子更能忍辱,但却是无耻,事情虽相近性质却截然相反。
古有避事者,也有避世者,专看事与世的凶险程序。
心晦卷七要对付个人,就要先想法让他骄傲,骄傲就会变得很愚蠢;因为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容易被打倒的。
不要仅仅看到小人的无耻,要战而胜之,更要看到他的才能。
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大智若愚,但定要让人发现这种智,否则就只能是愚蠢了。
鱼不可脱离水,龙不可脱于渊,人不可脱离权。
用晦卷八养晦只是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时机的把握是*重要的,早则火候不到,前功尽废;迟则机会丧失,悔亦无及。
事事要为自己留后路,也要为别人留后路。 精彩导读 [原文]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件大事时,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举动。这样,所有人的内夕卜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事典]鸣惊人的楚庄王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
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国、晋国也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婢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去深山大泽打猎,副标准的酒色荒淫国王的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他干脆在王宫外立
道牌子,上写:敢人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
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日以继夜,荒淫不已,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下子陷人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人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个巧妙的方法。
他人宫见到楚庄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边喝着美酒,边听歌女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必点破。
伍举说道:“在楚国的座高山上,停落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
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呜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在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鸣惊人;不飞则已,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看来国王是很有头脑的人,他是在等待时机,而绝不是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来楚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起色,反而更加荒淫了。苏从感到受了骗,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君,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大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乐工舞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来。苏从这才惊异地发现:国王对国家上下的了解比自己还要多。
楚庄王随后发布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谄谀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职的罢职,把那些像伍举、苏从样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番洗涤振刷后,楚国的政治下子从贪浊混乱变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庄王待国内基础巩固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背叛,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
[释评]“不鸣则已,鸣惊人”这则成语典故是尽人皆知的,然而它的深刻内涵却不是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情况表面上看来不错,但实际上却有隐忧,那就是:权臣夺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齐,忠奸难辨。楚庄王为了消除腹心隐患,从而登上中原霸主的地位,采取了异乎寻常的隐晦手段:他把自己装扮成个荒淫君主的形象,不仅解除了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顾忌,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况后,楚庄王猝然施展霹雳手段,将楚国政治振刷新,从而达到“大乱然后大治”的目的。而楚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摆脱了受人鄙夷的“蛮夷小国”的地位,而且能雄霸中原,根基正在于此。
P3-6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韬晦术》——隐忍图强,厚积薄发的人生智慧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深沉的谋略,更需要一种近乎与世无争的智慧。明代大儒杨慎所著的《韬晦术》,正是这样一本洞悉人性,阐述隐忍图强之道的传世经典。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锦囊妙计,为那些渴望在复杂环境中游刃有余、最终实现宏图伟业的读者,提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 何为“韬晦”?——收敛锋芒,蓄势待发 “韬晦”二字,源自《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其核心在于“藏”与“待”。“藏”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将自身的才华、抱负、甚至锐气适时地收敛起来,如同宝剑入鞘,锋芒不露。这并非胆怯,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避免过早地暴露在敌对的目光之下,承受不必要的消耗和打击。一个急于求成、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招致嫉妒、排挤,甚至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懂得韬晦的人,则如同潜行的猛兽,在暗中积蓄力量,观察时局,等待最佳的出手机会。 “待”则是一种策略性的等待。这等待并非漫无目的的消磨,而是有计划、有准备地积蓄。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反思、提升自己,洞察世事变迁,了解人心向背。当外在的时机成熟,内在的准备也已充分,便可以一鸣惊人,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如同春耕秋收,看似漫长的孕育期,是为了最终的丰硕成果。 《韬晦术》的核心思想,正是教导读者如何在这“藏”与“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看似默默无闻的积淀中,孕育出决定性的力量。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是外露的张扬,而是内敛的深沉;真正的智慧并非是咄咄逼人的辩才,而是洞察秋毫的洞察力。 《韬晦术》的核心智慧——洞悉人性,顺势而为 杨慎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学识渊博,阅历丰富。《韬晦术》饱含了他对历史兴衰、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生动地阐释了韬晦之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洞察人心,识人用人: 《韬晦术》强调,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至关重要。它教导我们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识别那些表面和善、实则暗藏机心的人,也如何发现那些怀才不 উপযুক্ত、需要等待时机的人。只有真正了解人心,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避免被利用,或是不经意间得罪他人。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观察、判断、以及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实用方法。 审时度势,把握机遇: 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而时机的出现往往需要敏锐的洞察力。《韬晦术》详细阐述了如何观察时局的变化,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从而在最恰当的时机采取行动。这包括了解政治风云、经济脉动、社会思潮等宏观环境,也包括分析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书中充满了对于历史上那些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例子,以及错失良机、抱憾终生的反面教材的深入剖析。 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真正的智者并非与世间万物为敌,而是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力量。《韬晦术》提倡的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这意味着要理解并利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逆流而上,徒劳无功。它还教导我们如何巧妙地借用外部的力量,为自己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借力并非是被动依赖,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性的资源整合。 厚积薄发,稳扎稳打: 成功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韬晦术》告诫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或逆境所迷惑,而要始终保持战略性的耐心。它鼓励读者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默默地积累知识、经验、财富、人脉,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为最终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厚积”的过程,是韬晦术的核心,也是成功的基石。 《韬晦术》的应用价值——职场、生活、修身养性的全方位指南 《韬晦术》并非一本只适用于帝王将相、谋臣士族的著作,它的智慧具有普适性,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职场上的隐忍与进取: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锋芒毕露往往难以生存。懂得韬晦术的人,能够更好地处理与领导、同事、下属的关系。他们不会急于表现自己,而是默默耕耘,积累业绩,同时洞察职场规则,识破暗流。当机会来临时,他们能够一鸣惊人,获得晋升。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实力,争取机会的重要性,避免了“怀才不遇”的尴尬。 生活中的圆融与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冲突在所难免。《韬晦术》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加圆融的方式处理矛盾,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如何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它鼓励我们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过分计较眼前得失,从而获得更长远的幸福。 个人修身养性的宝典: 《韬晦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处世之道,更是对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它鼓励我们反思自身,控制欲望,培养耐心和毅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韬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决策,从而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稳重、有智慧的人。 《韬晦术》的时代意义——应对不确定性的智慧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韬晦术》中的智慧,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更需要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长远的眼光。 《韬晦术》并非教导我们变得圆滑世故,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智慧的方式生存和发展。它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一种“厚德载物”的胸怀,一种“待时而动”的策略。 总而言之,《韬晦术》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之书。它以古人的智慧为我们导航,指引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条通往成功与智慧的道路。阅读《韬晦术》,便是与一位智者对话,汲取他的人生经验,领悟他的人生哲学,最终成就一个更加强大、更加从容的自己。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启迪,一种行之有效的人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