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 | 作者 | 童兵, 陈绚 |
| 定价 | 28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093473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5 | 装帧 | 软精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涵盖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成果,由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内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附录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共5部分。 |
| 作者简介 | |
| 主 编:童兵、陈绚,执行主编:陈绚。 童 兵(1942~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和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新闻传播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大众传播等课程。撰写出版教材专著21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比较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论纲》、《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新闻传播学原理》(合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合著)等。 陈 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律规范、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开设课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研究、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主要专著:《新闻传播与媒介法治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论》、《广告道德与法律规范教程》、《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 顾 问:甘惜分 方汉奇 甘惜分(1916~ ) 中国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四川邻水人。1938年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党。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1946年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 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等。 方汉奇(1926~ ) 中国新闻教育家。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195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专著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传播史》(主编兼撰稿人)和《方汉奇文集》等。 参与编写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全国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向一位在媒体行业工作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他拿回去翻阅了几次后,反馈说里面的术语解释非常精准,而且很多概念的溯源和发展脉络讲得深入浅出,这对于他们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复杂理论进行快速消化的场景非常有帮助。他特别提到,有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新闻现象,在辞典里却能找到非常严谨的学术定义和批判性的视角。这让我意识到,好的辞典的价值绝不只是停留在“定义”层面,它更像是一个过滤器,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位朋友开玩笑说,以前查资料总是在网上东翻西找,信息碎片化严重,现在有了这么一本“定海神针”,效率简直提高了一个档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框架,让你知道哪些是核心概念,哪些是前沿探索,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新闻传播这个学科的边界和活力。
评分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也体现了专业性。那种紧凑却不失疏朗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张空间,同时又确保了阅读的舒适度。我注意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人名,似乎都有交叉引用的标记,这无疑极大地便利了知识的串联。我个人认为,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其设计语言必须服务于功能性。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追求花哨的外表,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内容的准确性、覆盖面和检索的便捷性上。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这种严谨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学术交流中,引用的准确性和定义的权威性是立足之本。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项严谨的学术工程,而非一般的普及读物。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偶遇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大部头,名字叫《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我当时只是随便翻了翻,但那种厚重感和内容的广博性立刻就吸引了我。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新闻传播这个领域一直很感兴趣,总觉得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图案,但字体清晰易读,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结构,发现它似乎涵盖了从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人到最新的网络传播现象等方方面面,条理分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编者的用心。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查阅某个术语的工具,更像是一张通往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地图。那种知识体系被系统梳理和浓缩的感觉,对于想快速建立整体概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不过,说实话,这么大一本辞典,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啃,但正是这种系统性,才让它显得价值非凡。
评分我对这类工具书的评价标准往往比较高,因为它们承载着一个学科的集体智慧。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全面且权威”。我曾经在想,在这样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一本“大辞典”如何保持其生命力?这本书似乎给出了答案:它不仅仅记录了经典,同时也关注了新兴领域。例如,对于社交媒体、算法传播这些近些年的热点,它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和深度去解析?从我有限的翻阅来看,它似乎努力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让你在查阅传播学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能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传播变革有所了解。这使得它不至于沦为一本过时的参考书,而是一个能陪伴研究者走过不同阶段的知识伙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专业典籍。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敬畏”的。它那种百科全书式的体量,总让人感觉里面藏着无数的知识宝藏,但又怕自己功力不够,无法完全驾驭。我尝试着查找了一些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偏向于传播史的部分。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早期报刊的发展史描述得非常细致,不仅有名词解释,还有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的介绍,这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立体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梭于新闻传播理论演进的长廊。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那种零散的网络资料无法比拟的。它迫使你按照既定的逻辑链条去理解知识,而不是被算法推送的随机信息牵着鼻子走。对于希望系统梳理知识脉络的人来说,这本辞典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