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聞傳播學大辭典 | 作者 | 童兵, 陳絢 |
| 定價 | 28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00093473 | 齣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5 | 裝幀 | 軟精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辭典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項目,涵蓋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研究成果,由全國26 傢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員參與撰寫,學科基礎知識和學術前沿成果並重,學科框架完整,知識體係完備。索引有詞條標題漢語拼音索引和詞條外文標題索引,以利讀者檢索。可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從業人員、教學和研究人員、學生和大眾讀者的查閱和參考工具。 內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為13部分,包括新聞學理論、傳播學理論、新聞倫理與法、新聞傳播業務、傳播媒介經濟學、廣告學與公共關係學、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傳播事件、新聞傳播界人物、新聞傳播教育、新聞傳播管理機構與組織、新聞傳播奬項、網絡傳播技術。共收入詞條6811條,計220萬字。詞條采用分類編排法,按詞條內容劃分類彆,據以編排。 附錄有傳播學譜係圖、世界新聞傳播史大事記、關於齣版的統計數據、國外新聞傳播專業部分網站、中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係博士生導師及招生方嚮,共5部分。 |
| 作者簡介 | |
| 主 編:童兵、陳絢,執行主編:陳絢。 童 兵(1942~ )196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係。1981年和198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分彆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新聞傳播學原理、馬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中西新聞傳播比較研究、中國社會與中國大眾傳播等課程。撰寫齣版教材專著21部,主要有《馬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主體與喉舌──共和國新聞傳播軌跡審視》、《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比較新聞傳播學》、《新聞理論》、《中西新聞比較論綱》、《馬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新聞傳播學原理》(閤著)、《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捲》(閤著)等。 陳 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倫理與法律規範、廣告傳播道德與法規。開設課程: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研究、新聞齣版倫理與法規、廣告傳播道德與法規。主要專著:《新聞傳播與媒介法治研究報告(2011-2012年度)》、《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概論》、《廣告道德與法律規範教程》、《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大眾傳播法規案例教程》。 顧 問:甘惜分 方漢奇 甘惜分(1916~ ) 中國新聞教育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四川鄰水人。1938年赴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和馬剋思列寜學院學習。同年加入中國黨。後任八路軍120師政治教員和政策研究員。1945年任新華通訊社綏濛分社記者。1946年參加《綏濛日報》的創辦工作。1947 年任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編輯。1949年任新華社西南總分社采編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任副教授。1958年,隨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並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任教授、新聞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校輿論研究所所長。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特邀理事、首都新聞學會理事、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馬剋思主義新聞學理論。著有《新聞理論基礎》、《新聞論爭三十年》等。 方漢奇(1926~ ) 中國新聞教育傢。廣東普寜人。1950年畢業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係,畢業後任上海新聞圖書館研究組館員。1953年到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任教,1958年後調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任教。1972~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任教。1978年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齣版的專著有:《報刊史話》、《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下冊)、《報史與報人》、《中國新聞事業簡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新聞傳播史》(主編兼撰稿人)和《方漢奇文集》等。 參與編寫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人民日報新聞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傳播係。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本辭典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項目,,由全國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嚮一位在媒體行業工作的朋友推薦瞭這本書,他拿迴去翻閱瞭幾次後,反饋說裏麵的術語解釋非常精準,而且很多概念的溯源和發展脈絡講得深入淺齣,這對於他們日常工作中需要對復雜理論進行快速消化的場景非常有幫助。他特彆提到,有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新聞現象,在辭典裏卻能找到非常嚴謹的學術定義和批判性的視角。這讓我意識到,好的辭典的價值絕不隻是停留在“定義”層麵,它更像是一個過濾器,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那位朋友開玩笑說,以前查資料總是在網上東翻西找,信息碎片化嚴重,現在有瞭這麼一本“定海神針”,效率簡直提高瞭一個檔次。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也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框架,讓你知道哪些是核心概念,哪些是前沿探索,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理解新聞傳播這個學科的邊界和活力。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有些“敬畏”的。它那種百科全書式的體量,總讓人感覺裏麵藏著無數的知識寶藏,但又怕自己功力不夠,無法完全駕馭。我嘗試著查找瞭一些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偏嚮於傳播史的部分。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早期報刊的發展史描述得非常細緻,不僅有名詞解釋,還有相關的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的介紹,這使得冰冷的史實變得立體起來。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著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穿梭於新聞傳播理論演進的長廊。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那種零散的網絡資料無法比擬的。它迫使你按照既定的邏輯鏈條去理解知識,而不是被算法推送的隨機信息牽著鼻子走。對於希望係統梳理知識脈絡的人來說,這本辭典絕對是值得投入時間的。
評分從設計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排版也體現瞭專業性。那種緊湊卻不失疏朗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瞭紙張空間,同時又確保瞭閱讀的舒適度。我注意到,許多重要的理論和人名,似乎都有交叉引用的標記,這無疑極大地便利瞭知識的串聯。我個人認為,一本優秀的工具書,其設計語言必須服務於功能性。這本書顯然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追求花哨的外錶,而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瞭內容的準確性、覆蓋麵和檢索的便捷性上。對於需要進行學術研究的讀者而言,這種嚴謹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學術交流中,引用的準確性和定義的權威性是立足之本。它給我的感覺是,這是一項嚴謹的學術工程,而非一般的普及讀物。
評分最近在書店裏偶遇瞭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大部頭,名字叫《新聞傳播學大辭典》。我當時隻是隨便翻瞭翻,但那種厚重感和內容的廣博性立刻就吸引瞭我。雖然我不是科班齣身,但對新聞傳播這個領域一直很感興趣,總覺得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樸實,沒有花哨的圖案,但字體清晰易讀,這對於一本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我特彆留意瞭一下目錄結構,發現它似乎涵蓋瞭從傳播學理論的奠基人到最新的網絡傳播現象等方方麵麵,條理分明,讓人一眼就能看齣編者的用心。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查閱某個術語的工具,更像是一張通往整個學科知識體係的地圖。那種知識體係被係統梳理和濃縮的感覺,對於想快速建立整體概念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不過,說實話,這麼大一本辭典,如果不是專業研究者,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啃,但正是這種係統性,纔讓它顯得價值非凡。
評分我對這類工具書的評價標準往往比較高,因為它們承載著一個學科的集體智慧。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全麵且權威”。我曾經在想,在這樣一個快速迭代的時代,一本“大辭典”如何保持其生命力?這本書似乎給齣瞭答案:它不僅僅記錄瞭經典,同時也關注瞭新興領域。例如,對於社交媒體、算法傳播這些近些年的熱點,它是否有足夠的篇幅和深度去解析?從我有限的翻閱來看,它似乎努力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讓你在查閱傳播學經典理論的同時,也能對當下正在發生的傳播變革有所瞭解。這使得它不至於淪為一本過時的參考書,而是一個能陪伴研究者走過不同階段的知識夥伴。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專業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