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語音史
定價:74.00元
作者:王力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010970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漢語語音史(精)》是作者王力在《漢語史稿》的基礎上修訂改寫的一部作品,介紹瞭研究漢語語音史的一些基礎知識,描寫瞭漢語從先秦到現代的音係,勾勒瞭曆代語音發展總錶,總結瞭語音的發展規律。這是作者在《漢語史稿》的基礎上修訂改寫的一部作品,介紹瞭研究漢語語音史的一些基礎知識,描寫瞭漢語從先秦到現代的音係,勾勒瞭曆代語音發展總錶,總結瞭語音的發展規律。
內容提要
目錄
導論 章 韻書 第二章 韻圖 第三章 方言 第四章 方法捲 上曆代的音係 章 先秦音係(—前206) 一、先秦的聲母 二、先秦的韻部 三、先秦的聲調 第二章 漢代音係(前206—公元220) 一、漢代的聲母 二、漢代的韻部 三、漢代的聲調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音係(220—581) 一、魏晉南北朝的聲母 二、魏晉南北朝的韻部 三、魏晉南北朝的聲調 第四章 隋—中唐音係(581—836) 一、隋—中唐時代的聲母 二、隋—中唐時代的韻部 三、隋唐時代的聲調 第五章 晚唐—五代音係(836—960) 一、晚唐—五代的聲母 二、晚唐—五代的韻部 三、晚唐—五代的聲調 第六章 宋代音係(960—1279) 一、宋代的聲母 二、宋代的韻部 三、宋代的聲調 第七章 元代音係(1279—1368) 一、元代的聲母 二、元代的韻部 三、元代的聲調 第八章 明清音係(1368—1911) 一、明清的聲母 二、明清的韻部 三、明清的聲調 第九章 現代音係(1911—) 一、北方話 二、吳語 三、閩語 四、粵語 五、客傢話 第十章 曆代語音發展總錶 一、聲母 二、韻部 三、聲調捲下 語音的發展規律 章 語音發展的四種主要方式 一、無變化一 二、漸移 三、分化 四、閤流 第二章 自然的變化(上)——輔音的變化 一、發音方法的變化 二、發音部位的變化 三、長人韻尾的消失 四、短入韻尾的消失 第三章 自然的變化(中)——元音的變化 一、發音部位的變化 二、發音方法的變化 三、韻母構成的變化 第四章 自然的變化(下)——聲調的變化 第五章 條件的變化(一)——聲母對韻母的影響 一、唇音的影響 二、喉牙音的影響 三、舌齒唇與喉牙的不同影響 四、照係及知係三等的影響 五、莊係及知係二等的影響 六、端精係的影響和的影響 七、元音的産生 八、異化作用 九、元音的産生 第六章 條件的變化(二)——韻母對聲母的影響 一、齶化 二、輕唇音的産生 三、新的的産生 四、新的的産生 五、新的的産生 第七章 條件的變化(三)——等呼對韻母的影響 一、韻頭與韻尾的異化 二、韻頭與韻尾的異化 三、韻頭使主要元音前化 第八章 條件的變化(四)——聲母對聲調的影響 一、陰陽調類産生的條件 二、人聲轉入平上去的條件 第九章 不規則的變化 一、文字的影響 二、方言和普通話的互相影響 三、偶然性主要術語、人名、論著索引
作者介紹
王力(1900~1986)廣西博白人。我國語言學傢,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和開拓者,漢語史學科的創立者。他具有深厚的國學研究根基,又經曆瞭係統的西方普通語言學訓練。立足漢語,融會古今中外是王力學術研究的一貫風格,為學界樹立瞭一種典範。他的《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中國語法綱要》、《古代漢語》、《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大量學術著作和教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極大地豐富瞭中國語言學的寶庫。 本書部分,選入瞭《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積極發展中國的語言學》,錶達瞭作者對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嚮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術論文,顯示瞭作者立足於漢語的語言事實,從漢語語法研究的實際問題齣發,藉鑒西方語言學理論的研究特色。第三部分是漢語音韻研究,特彆是漢語上古音研究的學術論文。第四部分是關於漢語詞匯語義學的學術論文,錶達瞭作者既充分尊重傳統訓詁學,又主張把訓詁學發展為漢語詞匯語義學的學術思想。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的語言魅力著實令人著迷,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曆史的長河,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語言的演變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發音、詞匯如何悄然改變,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語。尤其是在探討中古音嚮近古音過渡的章節,作者巧妙地結閤瞭文獻記載與現代方言的對比,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語音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文筆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讓即便是對語音史稍有涉獵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中的深奧。讀罷掩捲,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敬意,那份對語言背後深厚文化積澱的洞察,讓人對漢語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與對宏觀脈絡的把握,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邏輯的嚴密性讓人拍案叫絕。從早期的語音係統梳理開始,作者層層遞進,每一次的轉摺和深入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沒有絲毫的生硬感。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重紐”現象的論述部分,作者引用瞭大量的韻書實例,通過細緻的音韻分析,清晰地還原瞭那個階段復雜多變的聲母和韻母結構。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沉溺於純粹的理論推導,而是常常穿插一些有趣的語言現象作為佐證,比如某個古老詞匯在不同方言中的讀音差異,這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說服力。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完成瞭一次精密的語音考古之旅,每一個章節都是一次成功的發掘,將那些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語音綫索重新拼湊起來,展現齣一個完整而可信的語音演變序列。
評分從一個普通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部《漢語語音史》無疑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大門。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漢語的演變隻停留在“之乎者也”的模糊概念,覺得古漢語離我們很遙遠。然而,閱讀這本書後,我纔驚覺,我們日常說話的每一個腔調、每一個聲調的起伏,都深深烙印著韆百年的曆史痕跡。書中對“中古音的入聲如何消失”的分析尤其生動,作者解釋瞭它如何融入其他聲調,並指齣在某些南方方言中依然能找到它的“幽靈”。這種發現自身語言與曆史緊密相連的體驗,是任何語言教材都無法給予的。它激發瞭我強烈的求知欲,讓我開始主動去探究自己所說方言的語音特點,這本書是起點,是引路人,更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寶典。
評分這部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一種近乎音樂般的韻律美。雖然討論的是抽象的語音規律和枯燥的音位變化,但作者的文字卻充滿瞭節奏感和畫麵感。比如在描述元代語音嚮明清過渡時,作者用極富錶現力的文字描繪瞭某些輔音的弱化與消失過程,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的聲音正在緩緩退場。這種文學性的錶達,極大地緩解瞭專業書籍可能帶來的閱讀疲勞。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期待閱讀下一個章節,想知道作者將如何用他獨特的“聲調”去描摹下一個時代的語言麵貌。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知識的準確性,更在於它成功地將一門艱深的學問,轉化為一種可以被感知、被欣賞的文化體驗。它證明瞭嚴謹的學術研究,同樣可以擁有文學的溫度和詩意的錶達。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令人感到“震撼”的。它絕非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趣味漢語史”讀物可以比擬。作者顯然投入瞭畢生的心血在這項研究上,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紮實的數據支撐和長期的思考沉澱。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某些長期存在爭議的語音分期界限,提齣瞭富有洞察力的新見解。作者並未簡單地選擇某一種主流觀點,而是綜閤考量瞭音韻學、文字學乃至曆史地理等多方麵因素,給齣瞭一個更為圓融的解釋框架。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對照自己手頭的其他參考資料進行交叉驗證,但最終都會被作者邏輯鏈條的強大力量所摺服。對於專業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未來十年內必須引用的重要參考資料,它為我們理解漢語語音流變提供瞭一個更高遠的參照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