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说文解字今释(套装全四册) |
| 作 者: | 汤可敬 撰 |
| 定价: | 298.00 |
| ISBN号: | 9787532579259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精装 |
| 出版日期: | 2018-3-1 |
| 印刷日期: | 2018-3-1 |
| 编辑推荐 |
| 适读人群 :专业研究者、文史爱好者 《今释》译文力求信、达、雅,注释力求简明,并参证《说文》学、古文字学的成果作出评议,确非浮泛之作。 |
| 内容介绍 |
|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汉语字源的字书。作为两汉文字训诂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今释》即以大徐本为底本,通过每个字条的句读、注音、释文和注释,尽力逐条解说许慎原文的含义,并引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加以参证。全书标点精细,校勘详审,注音准确,译文明白通畅,注释部分择善采纳诸家之言,简易明了,而不一味堆砌,参证部分全面吸收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益以作者之独到心裁,或肯定许慎说解文字的严谨科学,或指出许慎因受时代、条件的历史局限而出现的某些谬误,而其所引古文字形亦便于读者了解文字字形之流变。 《今释》一书使一部难认难读、难释难懂的《说文解字》,成为文理科学子皆宜、雅俗共赏之作。自1997年初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至今已重印8次。此次增订,增补了徐铉附于各部之后经籍中常见的新附字四百余字,并利用新材料和研究成果,对全书注释和参证部分进行了大幅修订,而全书2万余个古文字形也一一用更为清晰的图片加以替换,使本书更臻完善。 |
| 作者介绍 |
| 汤可敬,194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今湖南师大)中文系,1992年被评聘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说文学与汉语史研究。编著《新编古代汉语》(198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1992年修订,并更名为《古代汉语》),曾获国家教委第二届(1986-1989)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专著《说文解字今释》(1997年岳麓书社初版,2006年再版),曾入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初评,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另发表《词诠述评》《部首略说》《说文“多形多声说”研究》等四十余篇论文。 |
| 目录 |
| 第一册 前言 凡例 卷一 …… 卷七 第二册 卷八 …… 卷十四 第三册 卷十五 …… 卷二十二 第四册 卷二十三 …… 卷三十 主要参考书目 笔画检字表 音序检字表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本书的写作,虽由撰者承担,却凝聚了许多前辈和同辈专家学者的心血,甚至可以说,它是集体的结晶。我敬爱的老师周秉均先生,一直是我写作本书精神上、知识上的支柱。1962年,就读于湖南师大中文系时,周先生的古代汉语讲授,激发起了我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的极大兴趣。1989年底,先生亲自指导的、由我主编的《新编古代汉语》经北京出版社出版后,先生高度评价了我所撰写的“文字编”。我以此为基础,撰写本书。先生谢世前,逐字审定了本书前十一卷。在病榻上,先生还惦记着本书的出版。直到今天,每当想起先生,我不得不反复修订本书。在我有生之年,若不尽力提高它,完善它,我将愧对先生于九泉之下。 |
.........
坦白说,刚开始拿到这四册书时,它的分量和厚度确实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感觉像是在面对一座知识的高山。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并沉浸其中后,那种敬畏感逐渐转变成了由衷的赞叹。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即使涉及到复杂的音韵学和训诂学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在同类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文字的“系统性思维”,它教会我们如何从结构上去理解语言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字源时的严谨态度,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不同的学说,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套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汉字文明发展史的百科全书,读完后,我对“中华文化”这四个字有了更具象、更有血肉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考据功夫真是令人佩服,每一个字的源流都追溯得清清楚楚,那种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简直就是一场汉字历史的探险之旅。我特别喜欢看他对那些生僻字的解析,往往一个小小的偏旁部首里,竟然蕴含着古人对世界朴素的认知和智慧,读起来让人豁然开朗,感觉自己也跟着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汉字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样。书里的注释和引文都非常详尽,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堆砌,而是很有条理地为你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读完后,看任何古代文献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对文字的理解也提升了一个档次。虽然内容比较专业,但作者的叙述又不失文采,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套书绝对是文史爱好者和文字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宝典,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的书法和篆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朋友推荐了这套书,才发现自己对汉字本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释字义”,更在于揭示了汉字“造字逻辑”的精妙。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描绘自然景象的字的分析,简直像在听一位语言人类学家讲述远古先民的生存智慧,那种图画性的表述方式,把抽象的意义具象化了。编排上看得出来出版社也下了很大功夫,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密,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常常一个人捧着书,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对着一个字琢磨半天,感受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它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仅仅接受“它就是这个样子”,这种思维上的训练,比单纯记忆要有用得多。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把通往核心的钥匙。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得够多了,毕竟也读了不少国学经典,但接触到这套书后,才发现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太浅薄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一般的字典那样简单罗列释义,而是像一本娓娓道来的历史长卷,记录了汉字从萌芽到成熟的每一步心路历程。特别是它在解释一些常用却容易被忽略的字的演变时,那种细节的考究,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比如某个表示动作的字,作者能从甲骨文的形态,推导出古人实际的身体姿态和劳动场景,画面感极强。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古籍堆里寻宝,每翻开一页,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潜移默化的,它构建的知识框架非常扎实,让人在今后的阅读中,底气更足,理解更深刻。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需要时间和心性去慢慢品味,急躁是读不进去的。我通常是周末泡一杯茶,戴上老花镜(虽然我年纪不大,但用来对照一些古文字的拓片确实需要),专门留出大块时间来啃。最让我震撼的是,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汉语词汇,在书中被解构后,露出了其原本质朴甚至带点“野性”的含义,这种反差感特别有趣味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说话的方式和用词的准确性。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装帧精美,内容严谨,看得出是下了血本的学术精品。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而是需要你投入心力去消化的“慢食”,但一旦消化吸收,其带来的文化滋养是长久且深远的。对于那些追求学术深度和文化根基的人来说,这是不容错过的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