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清代衛所歸並州縣研究 |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4-01 |
| 作者:毛亦可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115.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12216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是一部係統研究清代衛所機構及其下轄軍戶、屯田、稅糧歸並州縣關係的轉變過程的論著。本書在認真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廣泛利用瞭一韆八百餘種地方誌,以及明清兩代的典章誌書、題本奏摺、文集乃至契約文書等各類史料,並考察辨析各類史料的優缺點,從而深入係統地梳理瞭清代衛所製度的演變與衛所機構裁革、歸並州縣的具體過程等。
毛亦可 浙扛杭州人,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 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15年畢業於北京大 學曆史學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 學曆史學係博士後,研究方嚮為清史,在<中 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清 史研究》等刊物發錶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緒 論/1
第一章 清代衛所製度及其演變/26
第一節 清初衛所/26
第二節 一般衛所的演變/39
第三節 特殊衛所的演變/58
第二章 衛所裁撤與歸並州縣/71
第一節 衛所裁並的階段與類型/71
第二節 順治、康熙年間的衛所裁並/80
第三節 雍正、乾隆年間的衛所裁並/104
第三章 屯田:數額與所有製/122
第一節 歸並州縣屯田的數額/123
第二節 屯田所有製的變遷/141
第四章 屯糧:數額、科則與支用/178
第一節 清代接收屯糧的數額與科則/179
第二節 屯糧科則的調整/189
第三節 屯糧的支用/204
第五章 屯戶與屯丁:戶籍編製與徭役編派/214
第一節 屯戶戶籍的編製/214
第二節 屯丁與屯丁銀的編徵/236
第三節 屯民雜差的閤並/257
結 論/277
參考文獻/285
附錄一 福建省屯田契約文書目錄/316
附錄二 清代都司衛所裁並一覽錶/320
索 引/388
後 記/393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而又不失學術的嚴謹,讀起來毫不費力,但其蘊含的思想卻十分深刻。作者在行文中,避免瞭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問題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生動性和畫麵感。例如,在描述某個地區衛所歸並過程中的爭議和衝突時,作者通過引用的史料和自己的分析,仿佛將我們帶迴到瞭那個時代,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怒哀樂。書中關於衛所製度在地方財政和稅收體係中的作用的討論,更是發人深省。在明朝時期,衛所往往擁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可以自行徵收賦稅,而隨著衛所的歸並,這些稅收的來源和徵收方式,也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打破瞭以往對清代衛所製度的刻闆印象。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將衛所看作是一個獨立的軍事單位,忽略瞭它在社會經濟層麵的復雜互動。而這本書,則將衛所的歸並過程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展現瞭衛所與州縣之間盤根錯節的聯係。作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衛所歸並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漸進、充滿博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央政府的政策、地方官僚的運作、甚至是民間社會的力量,都起到瞭重要的作用。我反復閱讀瞭關於衛所人員身份轉變的章節,探討瞭原先的衛所軍戶在歸並後,其身份、權利和義務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它關係到整個社會結構的重塑。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研究的價值在於它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下提供深刻的啓示。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通過對清代衛所歸並州縣的研究,作者不僅揭示瞭中國古代基層行政體係的演變規律,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思考當代的行政管理、土地製度以及社會整閤問題,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書中關於衛所與州縣的界限模糊所帶來的管理睏境的分析,對於我們理解當前一些行政區劃的閤理性以及如何優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對曆史的深入解讀,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古樸的色調,再加上精心挑選的隸書字體,瞬間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清代。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製度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清朝,它承襲明製又有所革新,其間涉及的衛所製度的變遷更是耐人尋味。這本書的題目《清代衛所歸並州縣研究》,直指核心,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作者在開篇部分,就對清代衛所製度的起源、發展以及在清朝初期的情況做瞭清晰的梳理,這為後續的衛所歸並州縣的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文獻,揭示瞭衛所製度在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論述衛所數量的增減、兵員的構成以及土地的分配等方麵,作者旁徵博引,引用的史料既有官方檔案,也有地方誌和文人筆記,顯得十分全麵。我想,對於那些對明清軍事製度、土地製度以及基層行政管理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更深入到微觀的細節,讓人能夠清晰地看到製度的演變過程。
評分這本書在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論述衛所歸並州縣的過程中,采用瞭多角度、多層麵的分析方法。他不僅僅關注製度層麵的變化,更深入地考察瞭這些製度變革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例如,在分析衛所人口的流動和土地的兼並問題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具體案例,通過對個彆衛所的細緻考察,來摺射齣整個清代衛所製度變化的普遍趨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所錶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並沒有照搬照抄,而是對不同史料進行甄彆和辨析,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書中關於衛所與州縣的界限模糊、權力交叉的論述,更是切中要害。在清代,隨著衛所製度的式微,其原有的軍事職能逐漸淡化,而其所轄的土地和人口,則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到傳統的州縣行政體係中。這個過程是漫長而復雜的,涉及到地方官員的權力博弈、稅收體係的調整以及社會結構的重塑。作者通過對這些復雜關係的梳理,為我們理解清代基層社會治理的演變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十分清晰,作者在分析衛所歸並問題時,充分藉鑒瞭相關領域的學術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沒有簡單地套用現有的理論模式,而是根據史料的特點,構建瞭適閤研究清代衛所製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復雜性方麵的能力。衛所歸並州縣,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吞並”過程,而是涉及到各種利益主體的相互作用和妥協。作者在書中,對這些復雜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展現瞭曆史的豐富性和多麵性。例如,在論述中央政府推動衛所歸並的政策意圖時,作者分析瞭其在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麵的考慮。同時,他也揭示瞭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地方官員的阻力、民間社會的反應以及可能齣現的各種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評分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清代基層行政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作者在書中,不僅梳理瞭衛所歸並的製度性變遷,更重要的是,他考察瞭這些製度變遷對社會經濟生活産生的實際影響。我讀到關於衛所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方式在歸並後的變化時,深感內容之豐富。在衛所時期,土地的使用往往與軍戶的身份掛鈎,而歸並到州縣後,這些土地的權屬和使用方式,則會受到州縣的法律法規和地方習俗的影響。這種由軍事屬性嚮民事屬性的轉變,對於當時的農業生産、賦稅徵收以及農民的生計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作者通過對這些具體細節的描繪,讓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脈動。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不言而喻,它填補瞭學界在清代衛所歸並研究方麵的一些空白。作者在書中,不僅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瞭梳理和總結,更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許多新的觀點和見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衛所歸並對民間社會組織的影響的探討感到新穎。在衛所歸並的過程中,原有的衛所組織及其相關的社會關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新的州縣行政體係又會如何與民間社會力量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社會組織模式?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為我們理解清代基層社會的變遷提供瞭一個更全麵的視角。
評分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學術著作。它不僅僅是關於清代衛所製度變遷的曆史敘述,更是一部關於製度演變、社會轉型以及曆史研究方法的思想性力作。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深厚的學術功底、嚴謹的研究態度以及獨特的曆史洞察力,都令人欽佩。我會在未來的學習和研究中,經常翻閱這本書,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學術平颱,相信它將會在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並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
評分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清代的曆史畫捲之中,親眼見證著衛所製度如何一點點地融入到州縣的版圖之中。作者在書中對這一過程的描繪,細緻入微,引人入勝。他並沒有止步於宏觀的製度介紹,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地域和時間段,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例如,在分析某一個地區衛所歸並州縣的具體模式時,作者詳細介紹瞭當地的地理環境、人口構成、經濟特點以及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緻瞭該地區衛所歸並的獨特性。這種“小中見大”的研究方法,使得作者的論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衛所土地“地權”轉移的討論感到興趣。在衛所歸並的過程中,衛所土地的性質和所有權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對當時的農民生活和地權結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曆史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