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 (苏丹)萨曼 著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 (苏丹)萨曼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河流
  • 南亚
  • 水资源
  • 冲突管理
  • 合作
  • 国际法
  • 跨境水资源
  • 水安全
  • 苏丹
  • 萨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论图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87917
商品编码:27986424950
丛书名: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7917  

条码:9787511887917  

图书名称: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  

定价:49

作者:(苏丹)萨曼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2-01

内容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分析了南亚国际河流的5项主要双边条约机制,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恒河条约机制,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的科西河条约机制、根德格河条约机制和马哈卡利河条约机制,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印度河条约机制。本书阐释了南亚次大陆国家在面临显著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环境退化所带来的严峻水资源挑战的情境下,这些国际河流的背景情况和法律机制。对于国际律师、自然资源专家而言,本书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且提供了翔实的信息资料。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序一

序二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第二节国际水法

第三节研究范围

第二编印度—巴基斯坦关系

第二章印度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印度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三编印度—尼泊尔关系

第三章科西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科西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四章根德格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根德格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五章马哈卡利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马哈卡利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六章对科西河、根德格河和马哈卡利河条约机制的综合检视

第四编印度—孟加拉国关系

第七章恒河

第一节概况和历史

第二节恒河条约机制

第三节总结

第五编结论

第八章冲突、合作与条约:回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条约

河流湖泊译名对照表

条约译名对照表

术语表

表格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维度 南亚次大陆,这片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禀赋而孕育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国际河流系统。恒河-布拉马普特河-梅格纳河(GRBM)三角洲、印度河以及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境内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河)等河流,如同生命之脉,滋养着数亿人口,同时也承载着跨越国界的复杂治理挑战。这些河流不仅是淡水资源、航运通道和生态系统的命脉,更是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然而,水量分配、水质保护、航运安全以及水力发电等涉及跨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却往往成为驱动南亚地区国家间关系走向冲突或合作的关键因素。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一书,以深邃的法学理论和精细的案例分析,系统性地探讨了南亚次大陆国际河流治理的法律框架及其在现实冲突与合作中的作用。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条约或法规,而是深入剖析了国际法、区域性法律实践以及国内法在该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了法律是如何在塑造国家行为、调和利益分歧、构建信任机制以及最终促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复杂互动中发挥作用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法律视角置于南亚国际河流治理的核心地位,以此作为理解和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关键透镜。作者认为,许多关于南亚河流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政治博弈、经济利益或技术挑战,而忽视了法律所能提供的系统性解决路径。法律不仅是规范国家行为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构建共同理解、促进信息共享、界定权利义务、并最终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基础的软实力。 本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南亚地区最主要的跨界河流系统。例如,对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河-梅格纳河系统,作者详细审视了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之间在恒河水分配、布拉马普特河水量利用以及跨境洪灾预警与管理等问题上存在的法律纠葛和合作努力。特别是,书中对《1996年印孟恒河水协定》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了该协定的成效、局限性以及对未来区域水资源治理的启示。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尼泊尔作为上游国家,其修建水坝和水电项目的决策对下游国家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框架来平衡各方利益。 对于印度河水系,本书着重分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基于《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的合作模式。作者不仅评估了该条约在过去几十年中在维持两国间相对稳定的水资源分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深刻剖析了该条约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两国不断变化的战略需求时所面临的挑战。法律条约的解释、执行以及如何在必要时进行修订,都成为本书探讨的重点。此外,对于可能引发争议的关于水力发电项目和水质污染问题,法律的约束力和纠纷解决机制也得到了详尽的论述。 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境内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河)作为连接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重要跨界河流,其开发利用与跨境影响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作者聚焦于河流上游国家——中国的水电开发项目,以及由此可能对下游国家印度和孟加拉国带来的水量变化、生态影响以及水质问题。本书重点关注的是,在缺乏明确的跨界水资源分配条约的情况下,国际法中关于“不损害原则”(no-harm rule)以及“公平合理利用”(equitable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等一般性原则在指导国家行为和解决潜在冲突中的应用。作者强调,通过法律框架促进信息透明、建立共同监测机制以及发展争议解决机制,是预防和管理与此河流相关的潜在冲突的关键。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法律条约的梳理和解读,更重要的在于,它探索了法律在塑造国家行为和促进合作方面的动态作用。作者认为,法律不仅提供了一套规则,更重要的是它能够: 提供稳定的预期和可预测性: 明确的法律框架能够减少国家行为的不确定性,为跨界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从而降低冲突的风险。 界定权利与义务: 法律明确了各方在跨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解决争端提供了依据。 促进信息共享与透明度: 许多国际水法原则鼓励国家之间共享与水资源相关的信息,如水量、水质、降雨量等,这有助于增进互信,减少误解。 构建合作机制: 法律可以为建立和维护常设性的合作机构、联合委员会或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合法性基础。 提供争议解决途径: 当出现分歧时,法律能够提供包括谈判、调解、仲裁甚至国际法院诉讼等多种争议解决途径,避免冲突升级。 作者通过对南亚地区多个国际河流案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在促进从“零和博弈”式的冲突走向“共赢”式合作过程中的复杂性。他指出,法律的有效性并非仅取决于条文本身,而在于其能否被各方接受、执行,以及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对南亚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传统的基于水量分配的法律框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调整,以应对更加不确定和极端的水文条件。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法律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作用,如跨界水体污染、环境退化以及与水资源相关的移民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能不像水量分配那样直接引发国家间的军事对抗,但长期来看,它们同样会侵蚀区域稳定,加剧社会矛盾。法律如何能够为这些新兴挑战提供应对之策,也是本书的重要论述内容。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一书,不仅对法学研究者、国际关系学者、环境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关注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而言,也提供了理解该地区复杂水资源治理挑战的深刻洞见。它提示我们,在追求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法律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够连接国家、构建信任、化解分歧、引领方向的强大力量。通过对法律视角的深入挖掘,本书为南亚国际河流的未来治理提供了一条更为清晰和可行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苏丹·萨曼 著)这个书名所吸引,并非因为我对南亚地区的地理或政治版图了如指掌,而是它指向了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的议题——跨界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而“法律的视角”则为这个宏大的主题注入了理性与秩序的维度。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为我们解读复杂的国际水事纠纷。这不仅仅是关于水量多少的争夺,更可能涉及到航运权、渔业资源、生态保护,乃至文化遗产等诸多层面。法律,作为规范国家行为的工具,在这其中又将如何发挥作用?它是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准则,来界定每个国家在共享河流中的权利与义务?书中或许会深入探讨一些国际水法中的经典原则,比如“合作的义务”、“信息共享的原则”等等。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来展示法律如何在实践中被应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和谐共赢,还是在执行中遭遇了种种阻碍?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国家之间围绕水资源的博弈,以及法律在这个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充满好奇。

评分

这本《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苏丹·萨曼 著)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出的研究方法——“法律的视角”。我常常在想,在那些被媒体报道为充满紧张与对峙的河流争端背后,是否存在一套更为基础的、规则性的力量在运作?这套力量,或许就是国际法。本书似乎正是要揭示这层“幕布”,让我们看到法律如何在背后扮演着调和者、约束者,甚至煽动者的角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南亚国际河流”的范围,以及他将选取哪些具体的河流作为研究对象。当然,我并不期待这本书会详细列举每一条河流的水文数据,或者逐一分析不同国家的水利工程细节。我更感兴趣的是,当这些河流的水流跨越国界,触及不同国家的利益时,法律是如何被 invoked(援引)的?是依据古老的习惯法,还是遵循近代签署的条约?是否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如“公平合理利用”(equitable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或“不造成重大损害”(no significant harm)原则,在这些冲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猜想,作者可能会梳理出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判例或国际仲裁,来印证法律在解决河流争端中的实际效力。而且,从“冲突与合作”这一对立统一的词语来看,本书也绝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而是要深入分析法律在促进合作、化解冲突中的积极作用,这更令人期待。

评分

《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苏丹·萨曼 著)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国际关系中资源争夺现象的思考。在许多情况下,当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发生碰撞时,往往会上升到政治和军事层面,但很少有人深入挖掘,在这背后是否存在一套更为基础性的、由规则构成的“游戏”。“法律的视角”正是本书的核心切入点,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期待。我猜测,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冲突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探究法律在塑造这些冲突和促成合作中的作用。比如,作者是否会分析国际法中关于“共同利益”的定义,以及它如何在水资源分配中得到体现?或者,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国家在签署相关国际条约时,各自的法律考量和战略布局?我尤其想知道,在南亚这样一个地理和人文都极为复杂的地区,法律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信任,又是在哪些时刻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当水流成为国家之间的“分子”时,法律这根“化学键”是如何被用来连接,抑或是割裂它们。

评分

一本让人沉思的关于南亚河流的书籍,仅仅从书名《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苏丹·萨曼 著)就能感受到其宏大的主题和深邃的研究方向。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并非因为它直接描绘了某个具体河流的下游困境或上游的无尽索取,而是因为它承诺从一个更为冷静、理性的“法律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横跨国界的生命之脉。想象一下,在地理的壮阔背后,隐藏着无数条跨越国界的水道,它们如同天然的纽带,也可能成为隔阂的根源。作者以“冲突与合作”为关键词,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同国家如何围绕水资源展开博弈,是走向对抗,还是寻求共赢。而“法律的视角”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道义或政治层面的呼吁,而是会深入分析现有的国际法框架、条约协定,以及法律在解决争端、构建合作机制中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国际河流的复杂图景中,法律这双“手”是如何被运用,又是如何塑造着国家间的关系。它或许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案例,剖析不同国家在法律上的立场和策略,甚至可能提出一些关于完善国际河流法律体系的创新性见解。这对于理解地区稳定、经济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宏大的议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一听到《南亚国际河流的冲突与合作——法律的视角》(苏丹·萨曼 著)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张地图,上面纵横交错着无数条河流,它们如同血脉般连接着不同的国家,也可能成为引发纷争的导火索。而“法律的视角”这个限定词,则让本书的主题从纯粹的地理或政治议题,上升到了一个更为理性和规范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在国际河流的复杂博弈中,法律是如何充当调解者、规范者,甚至是利益的捍卫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冲突”和“合作”在法律层面的具体体现?是条约的签署与执行,还是国际法庭的裁决?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水权分配、水质保护、以及航运便利化等方面的法律原则?我猜想,本书不会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罗列,而是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法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及其成效。它或许会揭示,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国际法能否真正成为化解跨界水资源争端的有力武器,并为构建持久的区域稳定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