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内容简介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一个关心时代的知识人能够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学问套叠起来,形成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
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作者简介
王汎森 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目 录自序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
——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
——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
——以章太炎为例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
——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
——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
——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
——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
——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 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
——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
——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索 引在我看来,《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百科全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系统框架。王汎森先生以其卓越的史学素养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思想演变画卷。他并非简单地呈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思想背后的逻辑、人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从而揭示出思想的生成、发展与变迁的内在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对“保守”与“激进”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复杂互动关系的论述所吸引,这种辨析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思想的细微之处,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艰难抉择与深刻反思。王汎森先生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思想的源头。增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典范,更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想困境与出路的宝贵财富。
评分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王汎森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时,我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精妙的分析所折服。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学术史梳理,而是一次对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界、学术界进行“基因测序”般的深入探究。王汎森先生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那些分散的学术成果、思想流派,梳理成一条条清晰的脉络,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以及历史演变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复杂互动关系的论述,这种辨析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思想的细微之处,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艰难抉择与深刻反思。他对于每一个思想节点的考察,都充满了史料的支撑和逻辑的严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进行着独立而又深刻的思考。增订版更是将原有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与深化,使得论证更加全面,结论也更加令人信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的清晰地图,更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对当下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评分《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是一本能够“改变”一个人看问题方式的书。王汎森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史学视角,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又错综复杂的思想谱系。他并非将中国近代思想视为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其与西方思想的互动、吸收与张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论调的深入剖析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辨析,更是对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自身定位的深刻反思。王汎森先生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细腻,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思想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又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为中国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增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加入了更多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学术典范。
评分这本书在我案头已经静置许久,每一次拿起,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充满惊喜的探险。王汎森先生的叙述,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并非炫耀学识,而是以一种近乎“沉浸式”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现场。他对于学术思想演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分析,更深入到人物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辜鸿铭的讨论,他如何在一个被西方思潮席卷的时代,依然固执地捍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孤勇”的精神,在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王汎森先生的书写,不回避矛盾,不遮掩争议,他将那些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交锋,那些学术流派的碰撞,都处理得既清晰又生动,仿佛能够听到他们当年的争论与辩驳。每一次阅读,都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人物的形象也变得立体起来。增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使得论证更加扎实,结论也更加令人信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有了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思想史的“情感投入”,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也引发了对当下学术研究的诸多思考。
评分《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近代思想的新窗口。王汎森先生并非仅仅在讲述历史,他更是在“重构”历史,将那些曾经鲜活的思想,重新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它们的生成、发展与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启蒙”与“反启蒙”思想的辩证分析,这种分析并非简单的站队,而是深入到思想的细微之处,去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张力。王汎森先生的叙述,有一种“牵引力”,能够将读者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他对于每一个思想节点的考察,都充满了史料的支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进行着独立而深刻的思考。增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深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也为我们当下的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评分《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王汎森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史学眼光,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DNA图谱”。他并非简单地梳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到思想的“基因”层面,去解析其内在的构成、演变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国粹”与“新知”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这种辨析并非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所经历的深刻思想挣扎的生动还原。王汎森先生的叙述,如同一个高明的“侦探”,循着思想的蛛丝马迹,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逻辑。增订版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近代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捧起王汎森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想谱系,更在于它揭示了思想背后的“生命力”——那些支撑着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坚持学术理想的内在驱动力。他对于“学术独立”的追寻,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坚守,让我深受感动。王汎森先生的笔触,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那些复杂的思想体,进行细致的分析,却又不失其生命的温度。我尤其被书中对“实用主义”与“形而上学”在中国近代思想领域中的微妙互动关系的阐述所吸引,这种辨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思想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创造力。增订版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深化,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具启发性的内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梳理了中国近代学术的源流,更在于它激励我们去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文化。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时,首先被吸引的并非是王汎森先生那精炼的笔触,而是他于字里行间所营造出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史料厚度与思想深度。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提供廉价的结论,而是引领读者深入到中国近代思想激荡的源头,去感受那些伟大的头脑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又顽强地探索、构建和传承着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王汎森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与观点,他所做的是一种精密的“系谱学”工作,将那些看似孤立的学术思想,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中,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演变与张力。每一次阅读,都仿佛进行一场与历史智者的对话,从梁启超的“新民”意识,到王国维的“学术独立”,再到陈寅恪对传统的坚守,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力量。增订版更是将研究的触角延伸,使得原有的论述更加丰满,逻辑更加严谨,让我得以窥见近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转型中,所经历的那场深刻而艰难的思想启蒙与学术重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疑古”思潮的梳理,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中国自身历史合法性的追问,这种追问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审视,更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深刻反思。
评分《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无疑是一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王汎森先生以其对史料的精熟掌握和对思想的深刻理解,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思想演变图景。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和观点,而是深入挖掘思想背后的历史语境、社会背景以及知识分子的个体经历,从而揭示出思想的生成、发展与变迁的内在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对“新文化运动”背后复杂思想图谱的梳理所吸引,它并非是单一的激进或保守,而是充满了各种思潮的碰撞、融合与张力。王汎森先生的叙述,有一种独特的“粘合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分散的学术思想,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coherent 的整体。他对于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宏观趋势的把握,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史学家的风范。增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论证更加扎实,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范本,更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想困境与出路的宝贵财富。
评分王汎森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在我阅读之前,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零散的片段,而这本书则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为我系统地梳理了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脉络。他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思想家们,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探寻他们思想的源头、发展以及最终的归宿。我尤其被书中对“乾嘉学派”与近代学术的联系的探讨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对学术传统的追溯,更是对中国学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自我转型的深刻反思。王汎森先生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一种人文关怀,他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压力、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增订版更是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原有的论述更加丰满和具有说服力。这本书是任何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